文:枫情
周恩来,以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高超灵活的对敌斗争艺术,完美高尚的道德楷模,为中国劳苦大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赢得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尊重景仰。
党和国家评价他是;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
开国元帅、将军们称呼他为:我们没有授衔的老元帅;
老百姓评价他是:人民的好总理;
世界有识之士和诚实的政要评价他是:中国之标志,人民之幸福;
就连与之斗争数十载的国民党也称赞他是难得的人才!
这,无字的丰碑,已经铭刻青史,流芳百世。
人们也注意到,包括毛泽东主席在内的许多将帅,都称呼周恩来为“周公”,报刊也经常看到这样的称呼。
这是为什么呢?
公,乃是中国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因此把周恩来称呼为“周公”,似乎是简单的尊敬称呼。可是,事实远非如此!
我认为,对周恩来称呼“周公”至少有这样一些原因;
“公”是古代对长者的尊称,称呼周恩来为周公,是对其伟大人格的尊敬景仰。如“公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史记·项羽本纪》”
“公”是古代朝廷最高官位的通称,后泛称朝中职高掌权者。如“光凡为御史大夫丞相各再,壹为大司徒、大傅、大师,历三世居公辅位,前后十七年。――《汉书·孔光传》”。周恩来在革命战争和建设年代,一直担任党或国家的最高级职务,以古之称呼,把周恩来比做“公”来称呼。
“公”在古汉语中还有“平分”和“公正无私”含义。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周恩来背叛了封建阶级,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奋斗半个多世纪,去世后还欠外债。对这样一个一心为民的领导人,人们由衷地尊称他为“周公”,就是对其最大的褒奖。
为称呼周恩来为“周公”的问题,我曾请教过一位跟随毛主席、周恩来长征的老红军将军。因为当时正在“批林、批孔、批周公”期间,风声鹤唳、冤狱林立,他给我介绍周恩来情况时,说话自然十分谨慎。最后老将军赞叹道:周恩来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周公旦。
我明白了,称呼周恩来为“周公”,缘自周初政治家周公旦的圣贤。
周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因以周太王所居地为其采邑,故称周公。
周公自幼笃行仁孝,多才多艺。文王在时,他以孝仁而异于群子;武王即位,则以忠诚辅翼武王,一次,武王有疾,群臣忧惧,卜求先王救助。“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愿以自身替武王之身,且称曰:“旦巧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
及武王死,成王在襁褓中,周公毅然挑起了“摄行政当国”的重担,并且教诲开导成王。
周公就是以其终生辅国安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正是周公式的事业。
周公“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的直接来源。儒家思想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礼”,也源于周公。
自东汉以来,人们常以“周、孔”并称。唐韩愈则把周公列入儒家道统的关键人物之一,是完美人格的化身。
当然,周恩来许多优秀品质,是周公旦无法比肩的。但是为人民殚精竭虑、肝脑涂地的伟大精神,和只有事业毫无野心的人格魅力,是与周公可以统称“圣人”的。
在我党历史上,周恩来曾三次谦让于毛泽东,一次次把毛泽东推上党的重要领导岗位乃至最高领导岗位· 在那艰苦卓绝的国一内革命战争时期,这种领导对被领导的谦让,是让贤、荐贤。尤为可贵的是,周恩来的谦让不是消极的闪避和撂挑子远走,而是一种积极的协助与扶持。这是非常值得每个领导干部学习的。
井冈山斗争初期,党内"左"倾盲动主义发展到高峰时期。毛泽东被开除中央政治局后补委员。1929 年2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军委书记的周恩来。力排众议,顶着压力,坚持毛泽东、朱德不离开红军。周恩来反复叮嘱离沪返任的陈毅:"要请毛泽东复职,仍任红四军前委书记,召开一次党的会议,统一思想,分清是非,作出决定。"毛泽东因此得以摆脱厄运,红四军又成了"朱毛红军",从而结束了一次军内危机。
1931年,立三路线猖獗。临时中央此时仍在批毛泽东,仍坚持没有立三的立三路线。他们来电批评三次反"围剿"的战略是完全错误的,是"游击主义",是当前"极大的危险"。针对苏区中央局一再要周恩来兼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建议,周恩来也一再复电力主恢复毛泽东为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以免"弄得多头指挥,而且使政府主席无事可做。毛泽东的经验与长处,还须尽量使他发展",强调"有泽东负责,可能指挥适宜",恳请中央局再三考虑前方意见。在周恩来的坚持下,毛泽东勉强被恢复了职务。
长征期间,周恩来全力支持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不惜动怒发火。1934年12月18日,周恩来抓住在黎平休整三天的时机,召开了一次意义更为重大的政治局会议。李德仍然坚持北上湘西的主张,争吵得很厉害,气得周恩来把桌子一拍,桌子上的马灯都跳起来,灯都灭了,这才把一向骄横的李德镇住了。周恩来发挥会议主持人的作用,再次否决李德的错误主张,决定采纳毛泽东的意见,西进抢渡乌江北上,通过有名的《黎平会议决议》。这样,李德靠边站了,毛泽东又一次得到党和红军的支持。
1935 年1 月7 日,红军攻占黔北重镇遵义,在那里按预定计划召开了中共一大以来最重要的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作了四项重要决定:一、增补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二、取消"三人团";三、调整军事指挥的分工,朱德仍为最高军事首长,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毛泽东为周恩来军事指挥的帮助者";四、张闻天接替博古为党内总负责。毛泽东曾经对贺子珍说:“那时争取到周恩来的支持很重要,如果周恩来不同意,遵义会议是开不起来的。”
中央政治局同意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而以毛为首。周恩来喜不自胜地对毛泽东说:"这就好了,今后会要打更多的胜仗了!"毛泽东看到周恩来的神情这样兴奋喻决,心中甚为感动。因为新的三人团的成立,意味着周恩来和毛泽东的地位颠倒过来了,毛不再是"恩来同志的军事上的帮助者",而成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了。周恩来对此不仅没有丝毫的不快,反而非常高兴,再一次把毛泽东深深地打动了。他觉得自己的这位战友、这位同志,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在他身上有一种像纯玉一般、像水晶一般晶莹的品质。
周恩来一而再、再而三地维护毛泽东、推举毛泽东,特别是在遵义会议上对毛泽东的支持和谦让,在使毛泽东在革命征途中得以跨越一个个坎坷崎岖,成为全党、全军,后来又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使他得以施展其雄才大略上,无疑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但是,江青把“批林、批孔”居心叵测地加上“批周公”,险恶用心就是说周恩来是周公,架空了毛主席,妄图离间毛泽东与周恩来的革命深情,结果徒劳一场,落个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
在建国58周年的日子里,怀念这个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由衷地说“周公”,保佑我们伟大的祖国,福佑伟大的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