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注释】蔓:茂盛。零:滴落。漙(tuán):露水多的样子。清扬:眉清目秀的样子。婉:美好。邂逅:不期而遇。瀼瀼(rǎng):形容露水浓。臧:善,美好。
【译文】郊外蔓草青青,露珠欲滴晶莹。
              有位娉婷美女,明眸流盼如星。
              有缘不期而遇,令我一见钟情!

              郊外蔓草青青,绿叶含露欲倾。
              有位如仙少女,美目若语似凝。
              应是天缘邂逅,偕子爱旅同行。

【赏析】这是一首情诗恋歌,叙述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一位翩翩少年,于春天的一个早晨,踏着晨露,漫步于郊外茂盛的青草之间。无意间遇见了一位款款而来的清秀妩媚的少女。四目偶视,少女那顾盼流辉的亮丽眼神,让少年怦然心动,顿生一见倾心之情。少女的秀目若语似凝,像是灵犀触动,似有一见钟情之感。于是,在少年问候招呼之后,二人由眉目传神,到渐次热烈交谈,最后双方像是找到心中知己般地携手而行。此首歌咏三千年前圣洁、自主的自由恋爱的赞歌,将具永恒的艺术魅力!在写法上,此诗笔调新颖,字字玑珠,如歌如画;此诗两章结构,重复迭咏,每章六句,两句一层,写景、咏人、抒情三个层次分明。

                 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注释】溱(zhēn)、洧(wěi):郑国的两条河流。方:正。涣涣(huàn):河水解冻后奔腾貌。士:此指未婚男子。秉:持。蕳(jiān):一种兰草。既:已经。既且(cū):已去。且往:再往。洵(xún):确实。吁(xǔn):广阔。维、伊:发声词。谑(xùe):调笑。勺药:一种香草花卉,非今之木本芍药。浏:水深而清之状。殷:众多。盈:满。将谑:即相谑。
【译文】溱洧两岸柳成行,波涛汹涌春水涨。
              男女成群河边去,手持兰草祈吉祥。
              女问“可去那边看”?士曰“已经去徜徉。”
              “劳你权当陪陪我,再去一次又何妨?
              溱洧汇处景色美,广阔平坦更欢畅。”
              少男少女河边游,一路戏谑笑声扬。
              日落男女双归时,互赠勺药情意长。

              溱洧两岸柳成行,河水清清深又凉。
              众多男女水岸聚,撩水祛灾满河旁。
              女问“可否去前看”?士曰“已去那里逛。”
              “劳你权作陪着我,再走一遭有何妨?
              溱洧汇处风景秀,绿茵广阔花更香。”
              少男少女踏青游,一路嬉笑一路芳。
              日落男女双双归,互赠勺药定情长。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郑国三月上巳节的风俗诗。春秋时期,郑国有个风俗:在三月上旬的巳日,男女到溱、洧二水的岸边举行祭祀,消除灾害。人们还用兰草撩水洒身,以祓除不详、祈求福祉。少男少女们也借此春游机会谈情说爱。此诗,以第三者语气,通过对环境、风俗、人物及对话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上巳节男女聚会的盛况场面和欢乐气氛,让读者似乎闻到了兰草的清香,看到了勺药的艳丽,听到了青年男女的欢声笑语,感到了浓浓的春天气息。让三千年前郑国的那个春天、那个春天里的少男少女们的欢乐和爱情,在这首诗里永恒!在写法上,此诗仍是用“诗三百”中常见的回环往复的迭章式结构。全诗二章,各章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由风景向人物及风俗转换,并落脚于“蕳”,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后八句为一层,由二人对话向群体场景及爱情转换,并落脚于“勺药”,表现年轻人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大胆追求和自信。古代“勺”与“药”同声,“勺药”是双声词,情人互赠勺药藉以表爱和结良约之意。此诗用词精炼,语言生动,表达情感真挚朴实,抒发情怀极富诗意;此诗三言、四言、五言并用,长短句穿插,宏大场景与人物对话结合,群体与个体切换,既富于变化又有节奏感,手法丰富,形式活泼,是一种清新诗型的典范。
叔于田
              叔于田,巷无居人。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
              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
              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注释】叔:古代兄弟次序为伯、仲、叔、季,年岁较轻者统称叔。于:去,往。田:同“畋(tián)”,打猎。洵:确实,真正的。适:往。野:郊外。服马:骑马之人。
【译文】那位年轻人去打猎,
              街上竟万人空巷!
              难道街上真的无人?
              他们都去了猎场观赏。
              因为都不如那猎人,
              确实英俊而又仁祥。

              那位年轻人去冬猎,
              街上竟无人饮酒驱凉!
              难道街上真的无人饮酒?
              他们都去了狩地鉴赏。
              因为都不如那猎人,
              真正英俊而又善良。

              那位年轻人去郊外打猎,
              街上竟无人骑马闲逛!
              难道街上真的无人骑马?
              他们都去了野外揣仿。
              因为都不如那猎人,
              实在英俊而又威武雄壮。
【赏析】《叔于田》是一幅英武的男子汉的画像。然而,对此诗有三种解读:其一是赞美郑庄公之弟叔段的,其二是女子赞美情人或丈夫的,其三是赞美英武猎人的。笔者赞成第三种观点。因为叔段后谋反篡位被庄公镇压,郑国不可能送赞美叛臣之歌给周天子的;另外说是女子赞美情人或丈夫,也有些牵强附会,因为赞美英武猎人是当时的风尚。就是在今天看来,一位真正的男子汉应该是才貌双全、才德兼备。诗中赞美的那位猎人,不正是一位典型的男子汉形象吗?这首诗共有三个章段,在写法上虽纯用赋法,但流畅谐美、起伏转折,除用章段复沓的布局外,运用设问、对比、夸张的艺术手法,每章五句:陈述、否定、反诘、作答、述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读后让人难以忘怀。

                 大叔于田
              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
              叔在薮,火烈具举。襢裼暴虎,献于公所。
              将叔无狃,戒其伤女。
              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
              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良御忌。
              抑磬控忌,抑纵送忌。
              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
              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发罕忌。
              抑释掤忌,抑鬯弓忌。
【注释】乘(shèng)马:四马拉一辆车。骖(cān):车辕外侧两马。薮(shù):潮湿而草木茂盛的低地。火烈:即火迾,打猎时烧草挡住野兽逃路。具:即俱。举:起。襢裼(tán xī):脱去上衣。暴虎:徒手搏虎。公所:官府。狃(niǔ):反复做某事。女:即汝,你。黄:指黄色马。两服:驾辕的中间两马。襄:同“骧”,奔马抬起头。扬:起。忌:助词。抑:发语词。磬控:骋马为磬,止马为控。纵送:放马奔跑。鸨(bǎo):指有黑白杂毛的马。阜:旺盛。罕:少见。释:打开。掤(bīng):箭筒盖。鬯(chàng):弓袋。
【译文】高大的年轻猎人去打猎,
              驾起四马大车威风出发。
              手握华美的御马丝辔,
              骖马轻跑腾起如舞的步伐。
              猎人冲进草木茂盛的洼地,
              四周燃起烈火把野兽拦下;
              火光中他袒胸露臂打猛虎,
              拿下猎物献给府衙。
              哦,勇敢的猎人请多加小心,
              严防野兽伤害不可偏差。

              高大的年轻猎人去打猎,
              驾起四匹黄马大车出发。
              两辕马抬起头奔跑,
              两骖马如雁行般随驾。
              猎人冲进野兽出没的草泽,
              四周烈火将猎物拦下。
              他娴熟地拉弓搭箭,
              巧妙御车一一将猎物射杀。
              他时而勒马停车,
              他时而纵马奔跨。

              高大的年轻猎人去打猎,
              驾起大车四马黑白相杂。
              两辕马齐头奔跑如飞,
              两骖马左右手般配搭。
              草泽里猎物越来越少,
              四周烈火却愈烧愈大。
              猎人渐渐将马步放慢,
              射出的弓箭也渐渐稀发。
              打开箭筒装箭杆,
              弓收弓袋欲回驾。
【赏析】《大叔于田》是一首赞美善御、善猎、善射的身材高大的青年猎人的风情诗,从而刻画出一个生动、鲜明的贵族猎人形象。全诗分三章,首章以徒手搏虎,显出猎人的果断勇敢;次章以驱车逐兽,展现猎人的御射本领;三章以猎毕收场,表现猎人的从容大度。全诗以赋为主,间或用比(例:如组、如舞、雁行、磬控、如手等),次第将初猎、猎中、猎毕的过程展开;既过程完整,又场景各别;既有宏大场面的渲染,又有猎人御射动作的刻画。读之让人如临其境、回味无穷。
清人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将作好。
【注释】清人:清,即郑国的清邑,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清人即清邑的士兵。彭、消、轴:均是郑国黄河边上的地名。介:甲;驷介:四匹马披甲驾车。旁旁:驷马强壮有力貌。二矛:酋矛与夷矛两种长枪,置于车上,一支刺击,一支备用。重英:以朱羽饰矛,二矛树车上,重迭相见。河:即黄河。翱翔:回旋飞行。麃麃(biāo):英勇威武貌。乔:指以长尾野鸡羽为矛饰。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陶陶:马驰骋之貌。左旋右抽:御者在车左,执辔御马;勇士在车右,执兵击刺。旋:转车;抽:拔刀。中军:古三军为上军、中军、下军,中军主将为主帅。作好:做得好。
【译文】清邑的军队驻守于彭,演兵排阵啊多么威风:
              披甲的驷马驾车何等强壮,车上酋、夷二矛饰羽通红,
              战车飞奔在黄河岸边,犹如翱翔于天的鲲鹏!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消,整日操练啊气势恢宏:
              披甲的驷马勇猛威武,车上二矛雉羽赤色重重,
              战车在河岸上奔驰自如,恰似逍遥于河的蛟龙!

              清邑的军队驻守轴地,排兵布阵啊无日放松:
              披甲的驷马轻快驰骋,执辔的御手转车灵动,
              车右的勇士击刺娴熟,全赖中军主帅指挥有功!

【赏析】《清人.》是一首赞美戍边的边塞诗。本诗三章全用赋法描写清人将士在三地的操练情况,由威武演兵,到娴熟操练,最后点出主帅的指挥功绩,层层递进。其赞美之意溢满字里行间。然而,在古今的大多评述中,将《清人》解读为讽刺诗,实在有穿凿附会之嫌。究其原因,大概源于《毛诗序》之说:“《清人》刺文公也。高克(郑国大夫)好利而不顾其君,文公恶而欲远之,不能。使高克将兵而御敌于境,陈其师旅翱翔河上,久而不召。众散而归,高克奔陈。公子素恶高克进之不以礼,文公退之不以道,危国亡师之本,故作是诗。”《毛诗序》之说大概根据《春秋左传》的“闽公二年”的记载:“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
       我们知道,《诗经》产生于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中期(前670—前570年),是各诸侯国进献周天子的歌乐的诗歌总集。它大约早于《春秋左传》(约作于公元前403—前386年)二、三百年,且《春秋左传》本为鲁国史官记载的以鲁国为主的编年史,其宗旨“不在记事实,只在写个人心中对事实的评判”(胡适语)。鲁人将二、三百年前的一首诗歌与一件无法考证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真让人匪夷所思。过了二百二三十年,到了汉景帝时,形成文章的《毛诗序》,把“闽公二年”中的关于《清人》记载更具体化,更让人有演义之感。《毛诗序》作者(汉代儒家)把《诗经》当作“谏书”,千方百计地赋以王道教化的“美”、“刺”意义,而所言“美”、“刺”又缺乏一定标准,故难免附会曲解,甚至自相抵牾。例如,既然文公恶高克,却把戍边御敌的重任交给他,岂不自相矛盾?
       纵观《清人》全诗,豪迈、乐观、自信,符合《郑风》积极健康、富有趣味的基调。在字面上,《清人》并未给出任何与“将领高克”的有关提示;同时,“翱翔”、“逍遥”、“作好”也与讽刺性的“游荡”、“游逛”、“游戏”并不等同。
                    
                      羔裘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注释】羔裘:羔羊皮衣,古大夫的朝服。濡:柔而有光泽。洵:的确。直:正也。侯:美。彼:指示代词,那。其:语助词,用在“彼”后无实义。之子:这个人。渝:改变。豹饰:用豹皮装饰皮袄的袖口。孔:甚,很。邦:国。司直:负责正人过失、讽谏君主的官吏。晏:鲜明貌。三英:装饰袖口的三道豹皮镶边。粲:光耀。彦:才德出众的人;对士的美称。
【译文】羔羊皮衣的柔软又光泽
              确实显露着穿者正直英俊
              更为可贵的是,这位大夫
              宁舍生命也不改诚信

              羔羊皮衣袖口的豹皮装饰
              彰露出穿者勇武过人
              更可佩的是,这位大夫
              为国秉直正人谏君

              羔羊皮衣鲜艳时新
              袖口三道豹饰美奂美伦
              更可赞的是,这位大夫
              德才兼备朝中鹤立鸡群
【赏析】《羔裘》是一首赞歌,赞颂一位正直有为的士卿。此诗以衣喻人,用赋法,从羔裘朝服的质地、装饰,隐喻穿朝服官员的品德、才能;既自然贴切,又手法高明。确实,人的外在仪表必与内心世界相与为伴,内心之美必然焕发于外。大凡有君子风范者,其外表的庄重敦厚,也会让人感到威严而又通情达理。
       关于此诗的性质,有一种看法,认为是一首讽刺诗,以古贤讽当今。当然,若说是以俊贤典范来教化当今朝政也不无道理,但却毫无讽刺之意。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赞颂郑国本国的贤臣,尤其是说赞颂相国子皮的。笔者偏于赞成这种看法。据《春秋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四月,郑国的六位大臣在郊外为晋国的正卿韩宣子饯行,宣子要求几位大臣都要赋诗,相国子产就赋了《羔裘》,含有赞扬宣子之意。宣子说:“起(宣子的名字)不敢当啊!”可见,子产对《羔裘》非常熟悉,可能是他赞颂自己的前任子皮而作的。因为子皮任相国时能采纳下级的建言,又能主动推荐子产代替自己执政,就连齐国的晏子也夸他能任用善人。
《郑风》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流韵永芳
                                    
       如果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座诗歌艺术宝库,那么《郑风》就是这个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然而,自汉代以后,由于帝王专制制度卫道士的歪曲,对《郑风》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使其伟大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弘扬优秀的华夏文化,必须对《郑风》进行历史而公正的评价。
      一.《郑风》的诗歌内容、诗歌特点及形成背景
       《郑风》共有诗歌二十一篇,按内容可分两类:一是歌咏社会生活,二是歌咏感情生活。歌咏社会生活的有五篇:《羔裘》歌咏士卿的国家俊才形象,《叔于田》、《大叔于田》歌咏贵族的狩猎英武形象,《清人》歌咏军队的操练形象,《萚兮》歌咏乡里青年秋天集体欢歌形象。歌咏感情生活的有十六篇,其中歌咏婚姻的六篇:《缁衣》歌咏士族夫妻的和美生活,《女曰鸡鸣》歌咏民间的亲密和谐的夫妻生活,《风雨》歌咏妻子见到久别丈夫的喜悦之情,《有女同车》歌咏士族新郎迎娶新娘的情况,《遵大路》描写夫妇发生矛盾后妻子追留出走丈夫的情况,《扬之水》描写妻子规劝丈夫不要轻信谗言的情况,基本涵盖了婚姻生活的各个方面;歌咏爱情的十篇:有描写初恋少女既想约会又担心父母责怪的矛盾心情的《将仲子》,有描写少女与情人约会时惊喜得骂俏的《山有扶苏》,有描写女子在城门楼上焦急等待情人的《子衿》,有描写少女初尝失恋之苦怨情的《狡童》,有描写上巳节男女踏青相爱的《溱洧》,有描写少女向心仪男子大胆宣示爱情的《褰裳》,有后悔没有答应求爱美男的《丰》,有描写少女暗恋男士的《东门之墠》,有描写邂逅美女而一见钟情的《野有蔓草》,有描写男士在遇到美女如云时仍然钟情于素衣绿巾贫寒女子的《出其东门》,也是涵盖了爱情生活方方面面。总之,《郑风》虽然仅有21篇诗歌,但却为我们展现了三千年前郑国先人丰富的生活场景和绚丽的情感世界。
       《郑风》诗歌的特点非常鲜明,共有三个方面。其一,郑风独秀,使郑国成为各诸侯国中的诗歌大国,且诗歌均为抒情诗,其中情诗占主要部分。在春秋时期,郑国是居于齐、晋、宋、楚、吴五霸之后,仅与秦、越等齐名的“小霸”,但却是诗歌大国。在“十五国风”的160篇中占21篇,是风诗最多的诸侯国;而婚姻和爱情的诗篇有16首,占76%以上。其二,《郑风》的所有诗歌都是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大胆乐观、积极活泼的诗篇,没有哀怨萎靡之声。无论是歌咏社会生活,还是歌咏感情生活的诗歌都是积极向上、思想健康的;歌咏爱情的诗歌更是大胆乐观,如《褰裳》中少女大胆地对心仪的少男说:“子惠思我,褰裳涉溱(你若爱我念我,就提衣涉溱河过来)。”在《溱洧》中女子主动邀请男士去别处看看,遭婉拒后,仍执着地说:“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再去看看何妨?洧水之外,实在宽广又舒畅)。”结果二人谈笑而去,互赠定情之物芍药而归。所有郑诗都是积极乐观的,即使后悔没有答应美男求婚的女子,也穿上嫁衣,呼喊道:“叔兮伯兮,驾予与行(阿弟阿哥啊,驾车来迎接我去成婚吧)。”没一点悲观情绪。感情真挚更是贯穿于各篇诗歌之中,就连规劝丈夫不要轻信谗言的《扬之水》中的妻子,也用“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我家兄弟少,只有你我二人,应互相信任、关心,不要轻信别人闲话)”的真情打动自己的丈夫。其三,《郑风》在表现手法上,多用赋法。赋、比、兴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三种艺术手法,自《诗经》首创后,为历代诗歌所沿用。赋,即直接铺陈叙述;比,即比喻,如在《有女同车》中用“颜如舜华”来比喻新娘的美貌;兴,即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内容作铺垫,从而兼有比喻、烘托等作用,如《扬之水》开头的“扬之水,不流束楚(扬起的水浪,冲不走成捆的荆条)”既为批驳谗言作铺垫,又有对流言的暗喻。在《郑风》的21首诗歌中运用比、兴手法的,仅《大叔于田》、《清人》、《羔裘》、《有女同车》、《山有扶苏》、《出其东门》和《野有蔓草》等八首,而其余的13首均用赋法,如《将仲子》一开头就直呼:“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狡童》也是开头就发泄道:“彼狡童兮,不与我言。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等等。这种赋法更加直率坦然,体现诗中主人公的大胆和纯真。
       风,即民歌民谣;郑风,即郑国的民歌民谣。《诗经》里的《郑风》只是整个“郑风”中极少的一部分。因为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有各诸侯国向周天子进献民间音乐的制度。周朝宫廷乐官将各诸侯国选送来的大量的民间音乐进行筛选、改编,形成宫廷音乐中风、雅、颂的第一部分“风”。郑国是公元前806年受封于京畿内棫林之地(今华县东),第一任国君是郑桓公。公元前771年,郑桓公在犬戎攻打镐京(今西安西)时为保卫周幽王而死,由其子继位,称为郑武公。郑武公拥戴新王周平王于前770年将都城迁往洛邑(今洛阳),开始了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56年)。郑国也迁至溱洧流域(今河南荥阳、郑州、新郑、新密一带),建立了新的更大疆域的郑国。前743年郑武公去世,次年郑庄公继位。庄公在位43年使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郑国的民歌民谣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了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中期(前670—570年)达到顶峰,并在诸侯国中独领风骚。《诗经》(当时叫“诗三百”)包括《郑风》大约编成于公元前六世纪。因为随着周朝的衰落和地位下降,各诸侯国不会再向周朝进献民间音乐了。因此,《郑风》里的诗歌基本都是郑国东迁后的春秋初、中期上升时期的诗歌。
二.《郑风》具有意义巨大的社会价值
       《郑风》的社会价值即是指它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和贡献。这包括当时社会价值和历史社会价值两部分。
(一)当时的社会价值
       其一,社会导向价值。《郑风》中的大多数诗歌都是通过对所咏对象的赞颂,对社会各方面人员起到导向作用。例如,《羔裘》以衣喻人,通过对朝服“羔裘”质地、装饰、美艳的描写,达到赞颂着衣士卿“直且侯”(正直英俊)和“孔武有力”的仪表美、进而赞颂士卿“舍命不渝”(宁可舍命不改信仰)、“邦之司直”(为国正人谏君)的品质,从而肯定他是“邦之彦”(国家的精英俊杰)。这就向国人昭示:士卿应以此为楷模。同样,《叔于田》、《大叔于田》是导向贵族的英武品格,《清人》是导向军队的武备要求,《缁衣》、《女曰鸡鸣》、《有女同车》、《风雨》是导向和谐家庭的榜样,就连如何处理夫妻矛盾也由《遵大路》、《扬之水》给予导向。十首爱情诗对爱情各种情况的描写和咏吟,是对大胆追求、悉心珍惜、乐观对待的纯真爱情观的导向。
       其二,社会交际价值。随着“诗三百”在各诸侯国的流传,贵族或官员在交际之中,往往以赋诗言志的方式,将诗歌原来含义扩展或转移,进行个人之间或诸侯之间的交流。例如《春秋左传•召公十六年(前526年)》记载:四月,郑国六卿在郊外为晋国正卿韩宣子(名起)饯行,宣子请各位大臣都赋诗一首以了解郑国的意图。结果,子珽赋《野有蔓草》表达对宣子的仰慕之情,子大叔赋《褰裳》表达郑、晋交好的愿望,子游赋《风雨》表达对宣子的渴望,子旗赋《有女同车》表达对宣子的赞美,子柳赋《萚兮萚兮》表达郑国顺从晋国意愿之意,特别上卿子产赋《羔裘》表达对宣子美德的赞美,更让他高兴,就说:“起,不敢当啊。”他在称赞六卿皆赋郑诗表示友好后,赋《我将》(《颂•周颂》)表达他日夜为保国而忙的愿望。还如《国语•晋语四》记载: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死后齐国大乱,时在齐避难的晋国公子重耳已经娶妻不想返晋,其妻姜氏劝他赶快离齐返晋,否则“必死在此”。姜氏还说:“《郑诗》云:‘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吾其从之。”既表示了惜别的决心,又暗示了走漏消息的后果不堪设想。
       因为诗歌的社会的导向价值和交际价值如此之大,所以各诸侯国都非常重视诗歌的教育,就连孔子也说:“不学诗,无以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其三,社会娱乐价值。郑风来自郑国的民间歌谣,而民间歌谣的社会娱乐功能非常明显。从《郑风》中可以看到,郑国在春秋两季是个欢乐季节。三月的上巳节,郑国的青年男女去溱、洧河边祭祀、踏青,虔诚之后是无限的欢乐。正如《溱与洧》中描写的:开始是“士与女,方秉蕳兮”且渐渐“殷其盈矣”的在河边洒水祈福,后来是“维士与女,伊其相谑,互赠之以勺药”。秋天,乡间民众或者在劳作时唱着夯歌,或者在秋收后集体欢歌。正如《萚兮》中描写的:“萚兮萚兮,风其吹汝。叔兮伯兮,倡予和汝。”(树叶黄兮纷纷落,风吹枯叶起旋涡。兄弟啊金秋到,我来领唱你们和。)不仅这两首歌可以众人欢唱,其他的、凡是高亢、热烈、健康的民歌都可以众人欢唱。例如《叔于田》、《大叔于田》、《清人》、《羔裘》等等都可以一人领唱众人齐唱或者合唱。郑国歌谣献到周朝宫廷、流传到其他诸侯国,风靡华夏,就连宫廷的雅乐也受到冲击,难怪孔子不满:“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二)历史的社会价值
       其一,史实价值。《郑风》里的诗歌基本产生于公元前八世纪到六世纪的二三百年期间    ,距今已有二千七百到二千九百年之久。《郑风》的21首诗歌为我们留下了非常珍贵而丰富的历史资料:既有当时各种社会生活的描绘,也有当时情感生活的热情歌咏。从而让后人能如临其境地感知当时的生活状况;而且对历史的形象感知,比起史书记载和历史文物对历史的感知更为鲜明、生动。例如,春秋时期郑国民众的婚姻状况和爱情方式,郑诗的描绘比起史实的论述更加明晰而又令人难忘,情感的东西是实物所无法表达的。
       其二,发展价值。如果说历史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那么诗歌就是社会发展的心灵指针。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的最灵敏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歌唱、就是吟诵,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我们可以《郑风》中感受前人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目标所在,从而为今天的发展寻找可资借鉴之处。例如,《羔裘》通过对衣饰、仪表的描绘所赞颂穿衣者(国中英杰楷模)的君子之风:仪表端庄、正直美好、舍命为公、英武刚劲、坚持正义等,对今天的官员也不无借鉴之处。还如,《郑风》中多达16首的婚姻爱情诗歌所吟诵的健康、大胆、真挚、纯朴的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对今天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提高幸福度”都有很大提示意义。
三.《郑风》具有永世流芳的艺术价值
       《郑风》的艺术价值就是指它对诗歌艺术的发展所起的积极意义和巨大贡献。总体来说《郑风》从某种程度上奠定了中国抒情诗追求思想健康、情感热烈、率直纯真的现实主义的基调,开创了中国诗歌意境美、意味美和意韵美的精彩的先例,对后世诗歌的健康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意义和推动作用。这表现在如下的三个方面。
(一)诗歌类型的奠定性
    其一,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基础。《郑风》中的5首关于社会生活的诗歌和16首关于感情生活的诗歌,全都是反映现实世界的人、事、情的诗歌,没有虚无缥缈的神话世界,没有离奇诡秘的妖魔鬼怪;所歌颂的都是人间的真善美,咏叹的都是人间的喜乐怨,所以《郑风》奠定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基础。
    其二,奠定了抒情诗的发展方向。《郑风》的21首诗歌全部都是抒情诗,没有一篇叙事诗。虽然在《大叔于田》、《有女同车》和《溱与洧》等篇中涉及到所咏事情的过程,但不是叙事而是使咏唱深化。特别是在《郑风》中以第一人称进行抒情的竟有14篇之多,而且大多以少女口吻说出,再加上率直、热情、俏皮或者哀怨的语言,不仅使人读之如闻其声、亲切感人,而且大大增加了诗歌的意味美。例如在《褰裳》里少女对心仪的少年大胆地说:“子惠思我,褰裳涉溱。”(你若想我,提衣涉过溱河来)接着又狡黠而风趣地说:“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徒之狂也且。”(你不想我,岂无他人了?你这狂小子真傻)一个率直、达观、大胆求爱而又不失俏皮的少女形象,立即展现在人们面前。
(二)艺术手法的开创性
       其一,开创了比兴的艺术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类比,就是用具体生动、鲜明浅近的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郑风》的多篇诗歌都用了比法,例如《大叔于田》中的“执辔如组,两骖如舞”(手执马缰像丝带,两匹骖马如跳舞),《出其东门》中的“有女如荼”(少女就像白茅花)等。特别在《郑风》中用鲜花比喻美女让诗歌更加光彩艳丽,例如在《有女同车》中用“颜如舜华”、“颜如舜英”(舜华、舜英即芙蓉花)来比喻新娘的美貌,用“将翱将翔”来比喻新娘的身姿和步态非常生动形象。这种方法被后世的诗人所沿用,从而形成了世界独特的“香草美人”意象。
       兴就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再借以联想,引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情感。《郑风》的多篇诗歌也用了兴法。例如在《野有蔓草》中,先写“野有蔓草,零露漙兮”(郊外蔓草凄凄,碧绿如茵;绿叶上晶莹欲滴的露珠,在晨光中闪闪发亮)的美景,再写“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有位娉婷美女出现在青草之间,她那顾盼流辉的明眸像星星一样亮丽),最后写“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有缘不期而遇,让我一见钟情,真是天随人愿)。美景—美女—美好愿望,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这是多么美妙、深远而又令人心醉的意境之美啊。《郑风》就是这样开创了意境美的先河,以至经后世诗人的发展,使意境美成为世界诗坛中的独有的艺术境界。
       其二,开创了心理描写的先河。在诗中运用心理描写,这是《郑风》的一大特色,且描写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狡童》全篇都是内心独白,用的是含情式的心理描写:“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那个狡猾的家伙,不肯与我说话啊;因为你啊,使我无心吃饭呀)将一位初尝失恋之苦的少女,对恋人深情不忘而又怨恨责骂的爱恨交加的心理,活脱脱得展现在读者面前。《子衿》用的是谈心呼告式的心理描写:“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丰》用的是复沓咏叹式的心理描写:“悔予不送兮”、“悔予不将兮”。《郑风》诗中的心理描写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女性感情细腻、追求纯真爱情的执着情怀,对增强诗歌的感染力意义非凡。
(三)艺术形式的示范性
    其一,语言精练,句式自由。《郑风》的诗歌都是语言精练、蕴涵丰润、字字玑珠。例如《萚兮》仅用“萚兮萚兮,风其漂汝。叔兮伯兮,倡予和汝”(树叶纷纷落,风吹舞婆娑。兄弟齐声唱,我领大家和)四句,就把一人领唱万人应和的秋天大合唱的宏大场面表现出来了。一般来说,《郑风》的21篇诗歌的篇幅都不算长,较长的仅《大叔于田》、《将仲子》和《溱与洧》,最长的《大叔于田》也就是30句、107个字;而最短的是《山有扶苏》、《萚兮》和《东门之墠》仅8句、32个字。在句式上,《郑风》的诗歌比较自由,以四言式为主,还杂以三言、五言、六言和七言。大量长短句式的融和,不仅适应了音乐的变化,也更能反映人物的感情和再现某些生活场景。例如《遵大路》的两章中唯各章的第二句是六言“掺执子之祛兮”及“掺执子之手兮”,其余均为四言,更突出了妻子挽留离家出走丈夫的执着和神态,同时由“执子之祛”(拉袖口)到“执子之手”(拉手)的细微变化,反映夫妻双方情感的变化。
    其二,重章叠句,一唱三叹。《郑风》的21首诗歌中全诗两章的12首、三章的9首。它们基本都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各章之间句式相同,有的仅有几子之差,但诗意不同且递进明显。这一唱三叹的形式,不但强化了歌者感情的抒发,而且给读者以艺术叠加的动人美感。例如《风雨》的第一章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第二章仅换六个字,“凄凄”换成“潇潇”、“喈喈”换成“胶胶”、“夷”换成“瘳”;第三章也换六个,“凄凄”换成“如晦”、“喈喈”换成“不已”、“夷”换成“喜”。六字之差,却意义层层递进,妻子见到久别的丈夫由心情激动,到思病全消,再到满心欢喜。读之令人慨叹不已、久久难忘。正因为重章叠句有如此之功效,所以在现代的歌曲中也常常出现。
    其三,押韵自由,民歌特色。押韵是诗歌的一大特色。《郑风》诗歌的押韵比较自由多样,有一韵到底的如《缁衣》、《萚兮》等,有一章一韵的如《大叔于田》、《东门之墠》等,有部分连句押韵的如《有女同车》、《叔于田》等,有隔句押韵的如《扬之水》、《野有蔓草》等。这种押韵的多样性,体现了民歌演唱中即兴创作、便于上口的特点。但无论何种押运方式,都大大强化了诗歌的音乐美、音律美。押韵与句式、重章等三者结合,形成了《郑风》诗歌的意韵美,从而对后世的古体诗、词、曲、歌词、戏剧唱词,以至对现代的自由诗和歌曲都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四.《郑风》健康向上、纯情率直的基调不可否认
       《郑风》本为艺术宝库《诗经》中的瑰宝,是《诗经》中最动人的篇章,但是汉代以后的卫道儒生们却对之竞相贬斥。历史发展到今天,是应该还历史之本来面目了。
       究其原因是后世儒生对孔子论述的曲解。《论语•卫灵公》载:“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其意为:颜渊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孔子说,应该用夏朝的历法、乘坐殷商的木车、戴周代的帽子、听舜时的韶舞乐,要放弃郑声、远离能言善辩的人,因为郑声淫,佞人危险。这里的“郑声”是指什么?孔子曾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也”(《论语•阳货》)。可见,“郑声”是指音乐曲调,而非郑诗。孔子又说:“《邦风》其内(纳)物也专(博),观人俗矣,大敛材焉。其言文,其声善。”可见,此“郑声”并非《国风•郑风》中的“郑风”而是未被编入“诗三百”的郑地民歌。孔子所欣赏的雅乐是舜时“迟速本末相及的中声”的韶舞之乐。但郑声旋律优美、节奏缠绵、令人流连而沉迷,风靡华夏,冲击雅乐,因而是“淫声”。可见,“郑声淫”是指可能会“影响整个社会人心上进”的曲调,而不是泛指男女情事。
    但是,东汉的许慎在《五经异义》云:“今郑诗二十一篇,说妇人者十九,故郑声淫也。又云:郑卫之音,使人淫逸也。”宋代朱熹在郑诗题解中说:“郑卫之乐,皆为淫声。然以诗考之,卫诗三十有九,而淫奔之诗才四之一,郑诗二十有一,而淫奔之诗不翅七之五。卫犹为男悦女之词,而郑皆为女惑男之语。卫人犹多刺讥惩创之意,而郑人几于荡然无复羞愧悔悟之萌。是则郑声之淫,有甚于卫也。”近代张亮采的《中国风俗史》中云:“郑俗之淫乱,至于遵大路而揽人袪,相轻薄而谓为子都,狂且狂童章之子不思我、岂无他人,东门章之岂不尔思、子不我即,其秽亵已全神如绘。”可见,汉代以后的卫道儒生们对孔子回答颜渊的询问至少有三点曲解:其一,把“郑声”曲解为“郑诗”;其二,曲解“淫”的涵义,把郑国民歌中曲调不合于“中声”的“乐之过而失其正”的过甚的“淫”意,曲解为男女情事的“淫”意;其三,把孔子所云的治国之策曲解为一般的社会生活,作为治国重臣,当然不能沉迷于优美动听的音乐欣赏之中而贻误国之大事,但作为普通百姓追求生活之快乐,为何不能欣赏他们喜爱的音乐呢?
    汉代以后的儒生为何要曲解孔子言论呢?这完全是为了维护帝王专制制度的需要。西汉王朝为了巩固帝王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推行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这个“儒术”已非孔孟时代的儒家思想全貌,而是杂糅了儒、道、法、阴阳等思想的新思想了,其中最核心的是董仲舒提出的“天子受命于天”和“天不变,道也不变”的神化王权的思想,还有“三纲五常”的条律。到了宋代这种思想进一步发展,竟然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理学观念。为了维护帝王专制统治,都要“去人欲”了,还能让自由恋爱存在吗?对于欲将其压于最底层的妇女更不可能让其主动寻求恋爱婚姻了!这就是他们曲解孔子言论、大力贬斥郑诗的根本原因。正因为卫道士们为了维护礼教,不仅罔顾《国风》的文学价值,甚至于基本常识以不顾而出现荒唐可笑的论调。例如,许慎说“说妇人者十九,故郑声淫也”真是荒唐,难道他自己只要说妇人了就是“淫声”了?还如,朱熹更荒唐可笑:混淆“郑声”与“郑诗”概念,把邶风、鄘风都算作卫风,把描写秋天集体欢乐、没有性别所指的《萚兮》硬是说成“淫女之词”,把歌颂爱情专一的男子虽见如花众多美女不为心动的《出其东门》硬说成是见到“淫奔之女”而作,莫非朱熹戴着“淫奔”眼镜了?!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但卫道士们为何偏偏把《郑风》“邪”化为“淫奔之诗”呢?就是他们对情诗多且多为女子歌唱的《郑风》特别反感之故。那么,《郑风》为什么情诗多、美女多呢?究其原因不外三点:其一,经济繁荣、民众殷富,是《郑风》情诗多、美女多的物质基础。郑国地处洛水、济水、黄河、颖水之间,是当时天下中心的咽喉要地,西靠近东周的国都洛阳,南与楚交界,东与宋相邻,东北是鲁国和齐国,北和西北是卫国和晋国,交通便利,再加上郑国公室与商人盟誓相保,商人地位高,商业发达,使郑国成为当时天下的商业中心,因而郑国经济繁荣,民众殷富,文化随之发展,思想也随之开放,年轻人追求婚姻恋爱自由也会突破原来的周礼限制。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之后,就会追求精神享受,艺术歌舞也发展起来。其二,底蕴深厚、交流广泛的人文环境,是《郑风》情诗多、美女多的文化土壤。东迁后的郑国原是郐国、虢国故地,其丰厚的历史文化都被郑国继承;另外,郑国重视商人,而商人即殷商的遗民,他们在失去权力和土地以后,只允许他们从事买卖商贾活动(这是以后人们把从事买卖经营的人称为商人的来源),他们既承袭了殷商重声的传统,又在商业交往中吸纳了各处的时新文化,从而促进了郑国声乐文化、歌舞文化的发展;再加上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文明的发展,城市娱乐活动的开展,形成较为开通的社会风气,为恋爱婚姻提供了较为自由的环境,于是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的大胆情歌也就随之诞生了。其三,景色秀丽、风光旖旎的自然环境,是《郑风》情诗多、美女多的地理优势。郑国境内的溱、洧两河流域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景色宜人。美景孕情歌,丽水润佳人。每当春暖花开之际,在溱洧河畔举行的上巳节,青年男女的盛会更是激发了年轻人的情思和歌兴,于是一首首直率纯情、奔放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歌便因运而生,继而响彻了溱洧两岸。
    总之,《郑风》中无论是歌咏社会生活的诗篇,还是歌咏感情生活的诗篇,都闪耀着灿烂的艺术光辉,尤其是占主体位置的恋爱婚姻的情歌更是放射出动人的光华!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性关怀和人文主义精神将会进一步达到张扬,近三千年前《郑风》中所留下的优秀诗篇将会得到更公正的评价,《郑风》所具备的巨大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也会得到更有效的彰显。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