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郑风》之今译及价值评论
[打印本页]
作者:
朗空
时间:
2024-4-11 09:18
标题:
【原创】《郑风》之今译及价值评论
《国风·郑风》今译
《郑风》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一部分,共有
21
首诗歌。《诗经》大约编成于春秋中后期,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中期的五百年间,共三百零五篇诗作。《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有一百六十篇。“风”即《十五国风》,收集了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谣。《郑风》是《十五国风》中诗歌最多的部分。
缁衣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蓆兮,敝予又改作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注释】缁衣:黑色绸袍,卿士的官服。宜:合身。敝:破、旧。改为:改做。适:往、去。馆:官舍。予:我。子:对人尊称,相当于“您”。粲:上等白米,代表美味饭菜。蓆:宽大、舒适。
【译文】你穿这件黑绸袍非常合身,
如果脱丝了我给你修补如新。
你去官舍上班吧,
回来时我会给你献上香饭美羹。
你穿这件黑绸袍十分英俊,
如果穿旧了我把它翻改变新。
你去官舍上班啊,
回家来我给你献上美餐一顿。
【赏析】《缁衣》是一首描写一个官宦家庭美好生活一个侧面的风俗诗。全诗虽然都是女主人公的温言软语,但却让我们看到了恩爱夫妻中温馨和美的生活场景:早晨,丈夫要去官府上班,妻子拿出新做的一件黑绸袍官服,伺候丈夫穿上,左瞧右看、边看边说,直到穿戴满意、离家前往官府为止。一位心灵手巧、温柔娴良妻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中虽未出现描写丈夫言行的字句,但却让人想象出他满意地站在屋中任妻子伺候穿衣、听妻子絮语,直到迈出轻快步伐离开家门的情形。近三千年前的幸福家庭的生活情景,至今不也仍频频出现在华夏大地上吗?
作者:
朗空
时间:
2024-4-11 09:20
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踰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踰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注释】将:请,愿。仲:排行第二的;仲子:相当于称二哥。踰:跨过。里:古代居民组织,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外有墙。折:翻转。树杞、树桑、树檀:即杞树、桑树、檀树。爱:吝惜。园:种果木蔬菜之地有围墙者为“园”。
【译文】恳求你啊,仲子
请你不要攀爬我家杞树
跨过里墙来约会
岂是爱惜杞树
是畏我父母责备
仲子你令我十分思念
可父母的斥责
也令我们生畏
恳求你啊,仲子
请你不要攀爬我家桑树
跨过院墙来约会
岂是爱惜桑树
是畏我诸兄反对
仲子你令我非常怀念
可诸兄的言辞
也令我们可畏
恳求你啊,仲子
请你不要攀爬我家檀树
跨过园墙来约会
岂是爱惜檀树
是畏邻人的谗毁
仲子你令我非常想念
可人言纷纷
也令你我生畏
【赏析】《将仲子》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一位初恋的纯情少女,在“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的舆论压力下,渴望约会而又畏惧的矛盾心理。不长的诗篇,让我们看到了一对热恋的男女私下匆匆相会的情景:女子怕被人发现就要离开,性急的男子却提出要翻墙过园与女子再次相会的要求。这把女子吓坏了,呼告道:“请你千万不要爬树翻墙与我约会,给我父母发现可不得了!”;看到心上人失望的表情,女子又安慰道:“我是非常想念你的,仲子!我只是害怕父母职责啊。”诗歌在书写上层层递进,连连呼告“无踰我里”、“无踰我墙”、“无踰我园”,由“畏我父母”到“畏我诸兄”以至“畏人之多言”。字面上虽然只见女主人公的告求和疑惧,但“仲子”那急切、卤莽、憨直、失望、犹豫等形象却跃然纸上。从而让读者领略了情中见景的高妙诗境。
作者:
朗空
时间:
2024-4-12 10:27
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袪兮,
无我恶兮,不寁故兮。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
无我魗兮,不寁好兮。
【注释】遵:循,沿着。掺(shǎn)执:牵着。祛(qùn):袖口。恶:嫌弃。寁(zǎn):快,迅速;召,邀请。故:依旧。魗(chǒu):厌恶。好:相好。
【译文】沿着大路送你走,紧紧牵着你袖口。
亲,不要嫌弃我啊,期待尽快再聚首。
沿着大路送你走,紧紧握着你的手。
亲,不要厌恶我啊,别寻新欢让我忧。
【赏析】对这首诗的主旨说法不一:《毛诗序》是“求贤”说,朱熹是“淫妇”说,今人多主“弃妇”说,还有“送别”说。笔者赞成“送别”说。其一,从诗歌的字面上看,《毛诗序》的政治化解读不必多说;“淫妇”说很难站住脚,试想一个男士竟然让淫妇在大庭广众之下,在大路上追着、拉着、哭诉着,这可能吗?同样,既然已成弃妇了,男士不是甩手一走了之,还让她跟到大路上,由拉袖口到拉手、越走越亲密吗?剩下的,当然就是“恩爱夫妻送别”说了。其二,从当时郑国的情况看,夫妻相别也许是屡见不鲜之事。因为郑国地处中原的核心位置,交通便利、商业繁荣、乡校发达,人员交流众多,郑人外出谋职、讲学、经商不乏其人,从而导致夫妻别离或情侣两地,那么他们在分别时的难舍难分境况十分自然。作为民间歌谣非常兴盛的郑国,将其入诗也是很自然的事。赏读这首诗时,笔者猛然想起过去的一位能干同事:其夫自部队回家探亲期满归队时,她自家里送夫去公交站,一路抹泪不止,虽然他们路上说什么别人无从知晓,但其依依惜别之情望之让人动容。古今虽相隔久远,但恩爱夫妻的惜别之情,应该是心同此理的。
《遵大路》仅两章八句,且都是女主人公在大路上的言行,至于事情的原因、结果,被“掺执”的男士的言语、行动、表情、心理,均为涉及,为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无限空间和意犹难尽的回味余地。这正是此诗写法上的高明之处。
作者:
朗空
时间:
2024-4-12 10:28
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
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注释】昧旦:天色将明之际。兴:起。视夜:看夜色。明星:星光明亮。将翱将翔:指宿鸟将要出巢飞翔。弋(yǐ):射。凫(fú):野鸭。言:助词。加 ;射中。宜:烹调菜肴。御:弹奏。静:靖之假借,善也。来之:来到即嫁给我。杂佩:五色玉佩。顺:柔顺。问:慰问。报:报答。
【译文】妻说公鸡已鸣唱;夫云将明还未亮。
请你起身看天色;明星仍然在闪光。
宿鸟出巢刚飞去,正是射猎好时光。
你若射中凫和雁,烹成佳肴供你尝;
天天美餐并共饮,白头偕老不变样;
琴瑟之好齐呵护,和谐美满百年长。
知你爱我倾心嫁,赠君玉佩戴身上。
知你柔顺又体贴,五色玉佩表心肠。
知你真情爱意厚,晶莹玉佩作报偿。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一对青年夫妇和睦的家庭、诚笃的感情以及美好的人生展望的诗作。此诗通过夫妻对话,为读者展示了三幅情意融融的生活画卷:第一幅,妻子被一声鸡鸣吵醒,立即起身,道:“鸡叫了,天要亮了。”睡眼惺忪的丈夫瞄了一眼窗外:“天未亮呀。”仍然躺着不动。妻子温柔地说:“相公,起来看看天色吧。”丈夫探身望望窗外天空:“启明星还在发光嘛。”这时,树上飞鸟掠过窗口,妻子:“看,宿鸟都出巢飞翔了。”“哦,野鸭和大雁出巢时最好射猎。”丈夫睡衣全消,边说边起身下床。第二幅,妻子见丈夫起身,立即高兴地帮助丈夫整装和打理打猎用具,说:“相公,你猎获了野鸭或大雁,我很快将其烹调成美味,供你下酒。”“好哇,我天天打来猎物,我俩天天共尝美味、共饮美酒,白头偕老。”妻子甜蜜地笑道:“相公,你我琴瑟和鸣、和谐美满共度一生,多好啊!”第三幅,丈夫正要离家,转身看见温柔贤淑妻子的微笑,立即取出新买的两只五色佩玉,深情地说:“娘子,知道你是倾心爱我,柔顺待我,温情侍我,我赠你两只佩玉,以表示为夫的感谢和慰问之情。”丈夫为妻子戴好佩玉后,在妻子细心的嘱咐声中,离开家门,健步消失在曙色之中。此诗虽然赞美的是二千八百多年前的恩爱夫妻生活,但是今天读起来也让人赞叹和深思:今天我们不更应该弘扬我们古已有之的夫妇亲爱、勤劳和谐的家庭美德吗?
作者:
朗空
时间:
2024-4-12 12:28
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注释】舜:木槿;华、英:花。琼琚:美玉。孟姜:美女的通称。洵:确实。都:闲雅;都市美女的气度。将将:佩玉碰撞声。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
【译文】我和姑娘同坐车上
她那俊俏的容貌
像芙蓉花儿灿烂开放
她那柔美的身姿
像展翅欲飞的凤凰
她佩戴的琼琚美玉
在车内闪闪发光
这位姑娘呀
就是我迎娶的新娘
她的美貌啊
胜过名噪天下的孟姜
她确实美丽哟
更有都市美人的气宇轩昂
我和姑娘同行路上
她那艳红的粉脸
像芙蓉花儿明丽辉煌
她那轻盈的步履
像娇燕凌空飞翔
她佩戴的美玉频频碰击
悦耳地锵锵作响
我手牵的姑娘呀
就是我迎娶的新娘
她的美貌啊
让天下美人黯然无光
她美好的品德声誉哟
在世间传播在我心中永藏
【赏析】这是一首新郎的恋歌:新郎用自己的深情和热望,倾心地赞颂着自己的新娘,无论在车里还是在路上,他的新娘都颜如盛开的芙蓉花,姿若飞翔的金凤凰,美丽而又气度非凡,端庄而又品德高尚。这也是一幅古代婚娶的风俗画:新郎驾着宝马香车,去迎娶新娘;两人同车到达家门前,一同下车,新郎牵着新娘的纤纤玉手,向婚礼厅堂款款走去;在后,便是隆重而热烈的喜庆婚礼••••••
这首明丽的风俗诗,让《毛序》的“刺婚”说和朱熹的“淫奔”说,显得那么穿凿、偏狭和孤陋!美丽存在于恩爱新婚夫妻的眼里,美丽存在于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中,美丽必将在中华大地上永续、扩展!
作者:
朗空
时间:
2024-4-13 09:28
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注释】扶苏:树名,一说是桑树。隰(xī):洼地。华:即花。子都:古代美男子,郑庄公时期的大夫。乃:却。狂且(jū):狂行拙钝之人。乔:高大。游龙:水草荭蓼。子充:古代优良男人的名字;一说是子都的弟弟。狡童:狡狯的强壮貌美少年。
【译文】山上有翠绿繁茂的扶苏,池中有清香艳丽的荷花。
久不见子都般的美男子哟,却等来了你这狂拙的冤家!
山上的青松哟高壮挺拔,池里的荭蓼哟茂盖奇葩。
久未见子充般的良男子哟,却等来了你这狡狯的娇娃。
【赏析】这是一首古代纯朴矫情而又真挚的热恋风情诗。一位成熟少女,在山清水秀的僻静之地,等待着热恋中的赴约情人。等待觉时长,急盼煎熬人。当情人出现在面前时,少女惊喜中含着轻怨,炽热而又娇嗔,热情地欢会后又口中喃喃地俏骂。本诗虽为仅两章八句的四言诗,但却把二三千年前热恋中大胆、矫情的少女形象和青年男女约会情景生动地展现出来。诗中两章虽然结构相同,用字差别不到一半,但是表现少女的态度、心理却大有区别:第一章,等待中少女心怀埋怨,把男友比作枝杈四散的扶苏,自比艳丽荷花,一见情人就骂其为“狂且”;第二章,二人欢会中,少女满意站了上风,比男友为高大青松,自比精力旺盛的荭蓼,似骂实夸地嗔说情人是“狡童”。此诗,显喻隐喻并用,景中寓情、情中有景的写法十分高妙。
萚兮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注释】萚(tuō):脱落的树叶。女:同“汝”。倡:同“唱”;一说领头唱。“倡予和女”在结构上即是“予倡女和”。叔、伯:即兄弟。漂:即飘。要:成也,和也,指歌的收腔。
【译文】树叶黄兮纷纷落,风吹枯叶起旋涡。
兄弟们啊金秋到,我来领唱你们和。
树叶黄兮纷纷落,风吹叶飘舞婆娑。
兄弟们啊大家唱,我唱你们结尾歌。
【赏析】这也是一首两章仅八句三十二个字的短诗,但却有两大特点:其一,评说纷纭;其二,气势宏大。评说纷纭,是说对此诗的主旨有很多看法。在古代,有两种穿凿附会的看法,即《毛序》的“刺忽(郑昭公)”说和朱熹的“淫女之词”说;在现代,有三种以上看法,即“咏叹落叶”说,“‘会男女’时集体歌舞”说,“女子邀心仪男子歌舞”说,“男女唱和”说等,且多数认为是爱情诗。笔者认为:“会男女”即三月上巳节是在仲春,不会唱秋天歌的;女邀男或男女唱和的爱情诗,都应该是一对一,不可能一对多的“叔兮伯兮”;是咏秋,但不是“叹落叶”;因此,该诗应是秋天的欢乐民歌。气势宏大,是指该诗表现一人领唱众人应和的宏大场面及磅礴气势:试想,金秋时节,于一天收获劳动之后,月亮东升之时,一群精力旺盛的青年男女,来到打谷场地或村前广场,一人领唱,众人应和,歌唱丰收,歌唱劳作,歌声响彻夜空,回荡在山水之间;在他们的唱词中,枯叶有着金黄般的美丽,风中落叶有着飞舞般的欢乐。该诗让我们不仅领略到那恢弘的诗中意境,而且欣赏到言简意赅的高妙写法!
作者:
朗空
时间:
2024-4-13 10:28
丰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叔兮伯兮,驾予与行。
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注释】丰:丰满,标致。俟(sì):等候。予:我。送:从行;嫁女曰送。昌:健壮。将:同行;出嫁。褧(jiǒng):女子出嫁时御风尘的麻布罩衣。行:往。归:回,指女子出嫁归到夫家。
【译文】你丰满漂亮哦,曾亲候在我家里巷。
后悔啊,我没随你去做新娘!
你英俊健壮哦,曾亲等在我家厅堂。
后悔啊,我没随你去拜堂!
上穿锦衣罩麻衣,下着锦裳罩麻裙。
阿弟阿哥快驾车啊,送我与他去成婚。
先穿锦裙罩麻裙,再穿麻衣罩衣锦。
阿弟阿哥快驾车啊,接我与他结秦晋。
【赏析】这是一首读之令人动容的民间恋歌。姑娘也许是父母反对,也许是挑拣过度,没有同前来求婚的男子成婚,这让她悔恨不已。由悔恨而引起对幸福的向往,如泣如唤,如痴如迷,令人心酸。全诗皆用赋法,铺陈其事:一、二章抒发未能与那人结合的悔恨之情,三、四章抒发迫切想与那人成婚的向往之情。其直抒胸臆、大胆呼号的艺术手法,值得借鉴。
该诗让人想起一句谚语:“失去的东西是最好的东西。”它启示人们:要珍惜眼前的机遇,及时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莫等失去后徒叹奈何!
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注释】墠(shàn):土坪;平坦。茹藘(lǘ):茜草,多年生蔓草,其根可染红色。阪:土坡;小山坡。迩:近。践:行列整齐。即:就,接近。
【译文】东门土坪短短路,坡上茜草长长蔓。
他家虽在咫尺近,其人却似天涯远!
东门栗树茂密处,整齐房舍他家园。
何能让我不想你?人虽可望亲近难!
【赏析】这首短诗,除汉代以来的文人将其政治化外,今人均认为是爱情诗。但今人却有男词、女词、男女唱达三种看法。笔者持女词看法。因为诗中最后一句“子不我即”的“子”多是女对男的礼貌称呼,而男称女多为“女”、“美”、“伊人”等,若是男子看上一位姑娘,或者直接找她或者托人提亲,而不会自己暗自哀叹的,故此诗不是男词;另外,此诗第一章叹两人咫尺天涯,第二章叹可望而不可及,若是二人唱达了还如此愁叹吗?故应是年轻女性独抒暗恋或单恋之苦的心灵之歌。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短诗非常高妙,赋、比、兴、描写均用。如果说“东门之墠”是“兴”,则“茹藘在阪”是“比”;少女对那位男子的爱恋像茜草的藤蔓一样常常在心中缠绕是“暗喻”;“东门之栗,有践家室”是描写;其余则是“赋”,直抒爱恋的苦衷。
作者:
朗空
时间:
2024-4-13 12:12
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释】喈喈(jiē):鸡鸣声。云:语助词。既:终于;此有突然之意。君子:妻子称夫。胡:何,怎不。夷:平,指心中平静。潇潇:形容风急雨骤。胶胶:鸡鸣声。瘳(chōu):病愈。晦:昏暗。
【译文】风雨凄凄度长夜,终闻窗外鸡喈喈。
忽见夫君归身影,心潮怎不如堤决?
风声大作雨潇潇,孤守夜尽鸡声高。
开门迎进夫君后,身病怎不顿时消?
风雨如晦暗晨曦,鸡鸣似欢唱声齐。
确信夫妻告久别,心愁尽散何不喜?
【赏析】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描写年轻妇人在风雨黎明、见到久别夫君时的喜悦心情。该诗三章迭咏,层层递进:由初见时的心情激动,到近看时的思病全消,最后确认夫妻团聚时的满心欢喜。该诗哀境写喜,对比强烈:先写风雨和鸡鸣的凄境中妻子思君的痛苦,再写见到久别夫君回家时妻子的惊喜心情,大落大起,令人难忘。该诗以短搏长,效果佳妙:用夫妇相见的瞬间喜悦印证永恒的婚姻幸福;以言简文浅的诗句表现意深旨远的丰富内容和大美意境,其艺术技巧让人惊叹。
汉代以后的经、理学人将此诗政治化解读为“乱世思君”,当然是有悖原诗的本意。但是,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面对民族的危亡,常常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等诗句来励己励人,是对该诗的活用,古往今来均是如此,这与那种穿凿附会的解说完全是两回事。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衿(jīn):衣领;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纵:虽然。宁:为何。嗣(sì):承继;嗣音:传音讯。佩:此指系佩玉的绶带。挑兮达兮:独自焦急走来走去的样子。城阙(qùe):城门两边的观楼,是男女惯常幽会的地方。
【译文】你俊朗胸前的青色衣衿,时时萦绕于我的悠悠之心。
纵然我未曾前去会你,难道你不会传递音信?
你挺拔身上的青色佩玉,天天叮当于我的悠悠思绪。
即使我未曾亲去找你,为何你不主动来与我相聚?
可知晓我在城门楼上啊,急切地来回把你张望?
君子,一天未能看见你啊,竟如相隔了三月之长!
【赏析】这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它通过对一位少女在城门楼上等待恋人的心理描写,展现了钟情少女对恋人既非常喜爱又有几分嗔怪的可爱形象。此诗三章倒叙,前二章以“我”口气自述怀人心理状况,并且其焦灼、娇嗔之情随时递进,由埋怨恋人不传音信到怨怪恋人不主动到来;第三章转调描写等待的地点和状态,且直抒极度思念的心情。读后,让人宛如亲见少女的神情、行动和心理。此诗在写法上的开倒叙法、心理活动描写法和夸张修辞法的先河,为我国以后的诗歌以至文学发展提供了可资效范的先例,而那“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诗句,竟成了千古传唱的名句。
作者:
朗空
时间:
2024-4-13 13:17
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注释】狡童:狡狯的强壮美貌少年。维:因为。息:安宁;安然入睡。
【译文】那个狡猾的坏蛋啊,为何不肯与我言淡!
可知因为你的缘故,使我三餐无心吃饭?
那个让人难忘的坏蛋啊,竟然不肯与我共餐!
难道不知是你的缘故,使我日日寝食不安?
【赏析】这是一首半是责怨半是爱的恋歌。一位初尝失恋之苦的少女,满心委屈地责骂恋人是“狡童”、责骂恋人“不与我言”和“不与我食”的无情,痛呼自己因而“不能餐”、“不能息”的苦恼。她骂中有爱,怨里含情。全诗八句,虽然都是女主人公的独诉之言,但是刻画出一位一往情深、缠绵焦虑的纯情少女的鲜明形象。该诗两章虽也是重章迭句的结构,但却层次递进,少女由“不与我言”而三餐难进到因“不与我餐”而寝食不安,让人读之难忘。
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注释】褰(qiān ):提起。裳:下身的衣服。惠:爱也;心专也;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溱(zhēn)、洧(wěi):河名。我思:思我。狂童:狂妄的傻小子。狂:痴。也且:语气助词。
【译文】你若爱我想念我,
就请撩起衣裤过溱河。
你要知道:你不想我,
难道无人来找我?
嗨,你这痴愣的傻大个!
你若爱我想念我,
就请撩起衣裤过洧河。
你要明白:你不想我,
难道没有优秀男士追求我?
切,你这狂妄的傻大个!
【赏析】这是一首大胆求爱的情歌,描写一位性格开朗、泼辣爽快的姑娘主动向自己中意的青年表示爱意的过程。本诗虽然只是以女主人公的独白方式铺陈,但热情少女那大胆而又矜持、认真而又狡黠地向钟情的少年发动攻势的求爱情景,却展现在人们面前:在三月上巳节的溱河岸边,一位美丽活泼的少女,正向对岸一位高大英俊的少年说话。也许两人相识、交往了一定时日,少女爱意已定,而少年也许信心不足却未明确表态。少女主动进攻:“你到底爱不爱我?爱我就撩起衣裤涉溱河过来!是我求你不成?找我的人多的是!”犹豫的少年听后一愣,未及言语,少女急切道:“嗨,真是个痴愣的傻大个!”二人沿着两岸边走边说,不知不觉由溱河两岸拐到洧河岸边。少女更急了:“爱不爱我,你到说话呀!爱我就撩起衣裤涉洧河过来!你不要搞错:追求我的优秀男人有的是!”少年嗫嚅:“我还,我还•••••••”少女抢白道:“切!你这狂妄的傻大个!”到此,诗歌嘎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全诗两章仅二字之差:“溱”变“洧”,“人”变“士”,但其情景、情意的变化却让人玩味无穷。古代少女大胆聪明的求爱方式让现代人赞叹,这首短诗的艺术手法也至今熠熠生辉。
作者:
朗空
时间:
2024-4-13 15:20
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迋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注释】扬:扬起,掀动。束:捆扎。楚:荆条。终:终于,竟然。鲜:少,缺少。维:只有。言:流言。女:同“汝”,你。信:诚信,可靠。迋(guāng):同“诳”,欺骗。薪:柴。
【译文】人为扬起的河水浪小,冲不走捆扎的荆条。
我家原本兄弟缺少,唯有你我相依为靠。
不要轻信荒唐的流言,他人是在诓骗造谣。
人为扬起的河水虽浑,冲不走捆扎的柴薪。
我家终究缺兄少弟,唯有你我相偕二人。
不要相信外人的蜚语,蛊惑者实在不足以信。
【赏析】这是一首妻子劝慰其夫勿信谗言的诗歌。也许是丈夫在外为官或经商,听到了关于妻子的流言蜚语,便回家责问。妻子以其忠贞和善良,把丈夫看成自己的兄弟,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委婉的口吻驳斥谗言,打消丈夫的疑虑。写法上,此诗以妻子诉说的口气展开,贴近生活,亲切感人;此诗用暗喻兴起,以“扬之水”暗喻谗言,以“束楚”“束薪”暗喻夫妻二人命运捆在一起,形象生动、一语双关;在结构上,两章都是第一句三言,第五局五言,其余四言,既有节奏感,又富口语化,很有感染力。
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注释】如云:形容众多。匪:非。存:心中想念。缟:白色素绢。缟衣:素绢衣服。綦巾:暗绿色头巾。聊:姑且。员:同“云”,语气助词。闉(yīn)阇(dū):城门外护门小城即瓮城的 城门。荼(tú):茅、苇类的白花;茅、苇花开,一片白色,形容人多。且(jū):语气助词;一说慰藉。茹藘(lǘ):茜草,其根可作红色染料,此指红色佩巾。
【译文】步出国都东城门,缤纷美女多若云。
虽然美女多若云,皆非我所思念人。
那位素衣绿头巾,方值朝暮惦在心。
步出国都城门外,美女多若茅花白。
美女虽似茅花白,亦非我在心中怀。
唯有素衣红巾女,可资相娱共未来。
【赏析】这是一首男人抒发情怀的爱情诗。全诗以男子为第一人称,抒述自己对恋人忠贞不渝的爱恋:他在郊游途中,一路上美女衣饰华丽,体态轻盈,朝气袭人,多若天云;但他毫不心动,唯一钟情于那位素衣绿巾的贫寒少女。这类描写男子专情的诗歌在古代诗歌作品中十分少见,因而更显得弥足珍贵!而且这种超越势利价值的爱情美德,至今也熠熠生辉。在写法上,此诗文字温雅,辞气平和,读之亲切感人;此诗用“如云”“如荼”比喻美女的众多和朝气,形象生动;此诗以“缟衣綦巾”“缟衣茹藘”借代男子所钟情的恋人,亲切纯朴。
作者:
朗空
时间:
2024-4-14 09:15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注释】蔓:茂盛。零:滴落。漙(tuán):露水多的样子。清扬:眉清目秀的样子。婉:美好。邂逅:不期而遇。瀼瀼(rǎng):形容露水浓。臧:善,美好。
【译文】郊外蔓草青青,露珠欲滴晶莹。
有位娉婷美女,明眸流盼如星。
有缘不期而遇,令我一见钟情!
郊外蔓草青青,绿叶含露欲倾。
有位如仙少女,美目若语似凝。
应是天缘邂逅,偕子爱旅同行。
【赏析】这是一首情诗恋歌,叙述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一位翩翩少年,于春天的一个早晨,踏着晨露,漫步于郊外茂盛的青草之间。无意间遇见了一位款款而来的清秀妩媚的少女。四目偶视,少女那顾盼流辉的亮丽眼神,让少年怦然心动,顿生一见倾心之情。少女的秀目若语似凝,像是灵犀触动,似有一见钟情之感。于是,在少年问候招呼之后,二人由眉目传神,到渐次热烈交谈,最后双方像是找到心中知己般地携手而行。此首歌咏三千年前圣洁、自主的自由恋爱的赞歌,将具永恒的艺术魅力!在写法上,此诗笔调新颖,字字玑珠,如歌如画;此诗两章结构,重复迭咏,每章六句,两句一层,写景、咏人、抒情三个层次分明。
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注释】溱(zhēn)、洧(wěi):郑国的两条河流。方:正。涣涣(huàn):河水解冻后奔腾貌。士:此指未婚男子。秉:持。蕳(jiān):一种兰草。既:已经。既且(cū):已去。且往:再往。洵(xún):确实。吁(xǔn):广阔。维、伊:发声词。谑(xùe):调笑。勺药:一种香草花卉,非今之木本芍药。浏:水深而清之状。殷:众多。盈:满。将谑:即相谑。
【译文】溱洧两岸柳成行,波涛汹涌春水涨。
男女成群河边去,手持兰草祈吉祥。
女问“可去那边看”?士曰“已经去徜徉。”
“劳你权当陪陪我,再去一次又何妨?
溱洧汇处景色美,广阔平坦更欢畅。”
少男少女河边游,一路戏谑笑声扬。
日落男女双归时,互赠勺药情意长。
溱洧两岸柳成行,河水清清深又凉。
众多男女水岸聚,撩水祛灾满河旁。
女问“可否去前看”?士曰“已去那里逛。”
“劳你权作陪着我,再走一遭有何妨?
溱洧汇处风景秀,绿茵广阔花更香。”
少男少女踏青游,一路嬉笑一路芳。
日落男女双双归,互赠勺药定情长。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郑国三月上巳节的风俗诗。春秋时期,郑国有个风俗:在三月上旬的巳日,男女到溱、洧二水的岸边举行祭祀,消除灾害。人们还用兰草撩水洒身,以祓除不详、祈求福祉。少男少女们也借此春游机会谈情说爱。此诗,以第三者语气,通过对环境、风俗、人物及对话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上巳节男女聚会的盛况场面和欢乐气氛,让读者似乎闻到了兰草的清香,看到了勺药的艳丽,听到了青年男女的欢声笑语,感到了浓浓的春天气息。让三千年前郑国的那个春天、那个春天里的少男少女们的欢乐和爱情,在这首诗里永恒!在写法上,此诗仍是用“诗三百”中常见的回环往复的迭章式结构。全诗二章,各章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由风景向人物及风俗转换,并落脚于“蕳”,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后八句为一层,由二人对话向群体场景及爱情转换,并落脚于“勺药”,表现年轻人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大胆追求和自信。古代“勺”与“药”同声,“勺药”是双声词,情人互赠勺药藉以表爱和结良约之意。此诗用词精炼,语言生动,表达情感真挚朴实,抒发情怀极富诗意;此诗三言、四言、五言并用,长短句穿插,宏大场景与人物对话结合,群体与个体切换,既富于变化又有节奏感,手法丰富,形式活泼,是一种清新诗型的典范。
作者:
朗空
时间:
2024-4-14 09:17
叔于田
叔于田,巷无居人。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
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
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注释】叔:古代兄弟次序为伯、仲、叔、季,年岁较轻者统称叔。于:去,往。田:同“畋(tián)”,打猎。洵:确实,真正的。适:往。野:郊外。服马:骑马之人。
【译文】那位年轻人去打猎,
街上竟万人空巷!
难道街上真的无人?
他们都去了猎场观赏。
因为都不如那猎人,
确实英俊而又仁祥。
那位年轻人去冬猎,
街上竟无人饮酒驱凉!
难道街上真的无人饮酒?
他们都去了狩地鉴赏。
因为都不如那猎人,
真正英俊而又善良。
那位年轻人去郊外打猎,
街上竟无人骑马闲逛!
难道街上真的无人骑马?
他们都去了野外揣仿。
因为都不如那猎人,
实在英俊而又威武雄壮。
【赏析】《叔于田》是一幅英武的男子汉的画像。然而,对此诗有三种解读:其一是赞美郑庄公之弟叔段的,其二是女子赞美情人或丈夫的,其三是赞美英武猎人的。笔者赞成第三种观点。因为叔段后谋反篡位被庄公镇压,郑国不可能送赞美叛臣之歌给周天子的;另外说是女子赞美情人或丈夫,也有些牵强附会,因为赞美英武猎人是当时的风尚。就是在今天看来,一位真正的男子汉应该是才貌双全、才德兼备。诗中赞美的那位猎人,不正是一位典型的男子汉形象吗?这首诗共有三个章段,在写法上虽纯用赋法,但流畅谐美、起伏转折,除用章段复沓的布局外,运用设问、对比、夸张的艺术手法,每章五句:陈述、否定、反诘、作答、述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读后让人难以忘怀。
大叔于田
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
叔在薮,火烈具举。襢裼暴虎,献于公所。
将叔无狃,戒其伤女。
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
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良御忌。
抑磬控忌,抑纵送忌。
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
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发罕忌。
抑释掤忌,抑鬯弓忌。
【注释】乘(shèng)马:四马拉一辆车。骖(cān):车辕外侧两马。薮(shù):潮湿而草木茂盛的低地。火烈:即火迾,打猎时烧草挡住野兽逃路。具:即俱。举:起。襢裼(tán xī):脱去上衣。暴虎:徒手搏虎。公所:官府。狃(niǔ):反复做某事。女:即汝,你。黄:指黄色马。两服:驾辕的中间两马。襄:同“骧”,奔马抬起头。扬:起。忌:助词。抑:发语词。磬控:骋马为磬,止马为控。纵送:放马奔跑。鸨(bǎo):指有黑白杂毛的马。阜:旺盛。罕:少见。释:打开。掤(bīng):箭筒盖。鬯(chàng):弓袋。
【译文】高大的年轻猎人去打猎,
驾起四马大车威风出发。
手握华美的御马丝辔,
骖马轻跑腾起如舞的步伐。
猎人冲进草木茂盛的洼地,
四周燃起烈火把野兽拦下;
火光中他袒胸露臂打猛虎,
拿下猎物献给府衙。
哦,勇敢的猎人请多加小心,
严防野兽伤害不可偏差。
高大的年轻猎人去打猎,
驾起四匹黄马大车出发。
两辕马抬起头奔跑,
两骖马如雁行般随驾。
猎人冲进野兽出没的草泽,
四周烈火将猎物拦下。
他娴熟地拉弓搭箭,
巧妙御车一一将猎物射杀。
他时而勒马停车,
他时而纵马奔跨。
高大的年轻猎人去打猎,
驾起大车四马黑白相杂。
两辕马齐头奔跑如飞,
两骖马左右手般配搭。
草泽里猎物越来越少,
四周烈火却愈烧愈大。
猎人渐渐将马步放慢,
射出的弓箭也渐渐稀发。
打开箭筒装箭杆,
弓收弓袋欲回驾。
【赏析】《大叔于田》是一首赞美善御、善猎、善射的身材高大的青年猎人的风情诗,从而刻画出一个生动、鲜明的贵族猎人形象。全诗分三章,首章以徒手搏虎,显出猎人的果断勇敢;次章以驱车逐兽,展现猎人的御射本领;三章以猎毕收场,表现猎人的从容大度。全诗以赋为主,间或用比(例:如组、如舞、雁行、磬控、如手等),次第将初猎、猎中、猎毕的过程展开;既过程完整,又场景各别;既有宏大场面的渲染,又有猎人御射动作的刻画。读之让人如临其境、回味无穷。
作者:
朗空
时间:
2024-4-14 12:19
清人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将作好。
【注释】清人:清,即郑国的清邑,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清人即清邑的士兵。彭、消、轴:均是郑国黄河边上的地名。介:甲;驷介:四匹马披甲驾车。旁旁:驷马强壮有力貌。二矛:酋矛与夷矛两种长枪,置于车上,一支刺击,一支备用。重英:以朱羽饰矛,二矛树车上,重迭相见。河:即黄河。翱翔:回旋飞行。麃麃(biāo):英勇威武貌。乔:指以长尾野鸡羽为矛饰。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陶陶:马驰骋之貌。左旋右抽:御者在车左,执辔御马;勇士在车右,执兵击刺。旋:转车;抽:拔刀。中军:古三军为上军、中军、下军,中军主将为主帅。作好:做得好。
【译文】清邑的军队驻守于彭,演兵排阵啊多么威风:
披甲的驷马驾车何等强壮,车上酋、夷二矛饰羽通红,
战车飞奔在黄河岸边,犹如翱翔于天的鲲鹏!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消,整日操练啊气势恢宏:
披甲的驷马勇猛威武,车上二矛雉羽赤色重重,
战车在河岸上奔驰自如,恰似逍遥于河的蛟龙!
清邑的军队驻守轴地,排兵布阵啊无日放松:
披甲的驷马轻快驰骋,执辔的御手转车灵动,
车右的勇士击刺娴熟,全赖中军主帅指挥有功!
【赏析】《清人.》是一首赞美戍边的边塞诗。本诗三章全用赋法描写清人将士在三地的操练情况,由威武演兵,到娴熟操练,最后点出主帅的指挥功绩,层层递进。其赞美之意溢满字里行间。然而,在古今的大多评述中,将《清人》解读为讽刺诗,实在有穿凿附会之嫌。究其原因,大概源于《毛诗序》之说:“《清人》刺文公也。高克(郑国大夫)好利而不顾其君,文公恶而欲远之,不能。使高克将兵而御敌于境,陈其师旅翱翔河上,久而不召。众散而归,高克奔陈。公子素恶高克进之不以礼,文公退之不以道,危国亡师之本,故作是诗。”《毛诗序》之说大概根据《春秋左传》的“闽公二年”的记载:“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
我们知道,《诗经》产生于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中期(前670—前570年),是各诸侯国进献周天子的歌乐的诗歌总集。它大约早于《春秋左传》(约作于公元前403—前386年)二、三百年,且《春秋左传》本为鲁国史官记载的以鲁国为主的编年史,其宗旨“不在记事实,只在写个人心中对事实的评判”(胡适语)。鲁人将二、三百年前的一首诗歌与一件无法考证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真让人匪夷所思。过了二百二三十年,到了汉景帝时,形成文章的《毛诗序》,把“闽公二年”中的关于《清人》记载更具体化,更让人有演义之感。《毛诗序》作者(汉代儒家)把《诗经》当作“谏书”,千方百计地赋以王道教化的“美”、“刺”意义,而所言“美”、“刺”又缺乏一定标准,故难免附会曲解,甚至自相抵牾。例如,既然文公恶高克,却把戍边御敌的重任交给他,岂不自相矛盾?
纵观《清人》全诗,豪迈、乐观、自信,符合《郑风》积极健康、富有趣味的基调。在字面上,《清人》并未给出任何与“将领高克”的有关提示;同时,“翱翔”、“逍遥”、“作好”也与讽刺性的“游荡”、“游逛”、“游戏”并不等同。
羔裘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注释】羔裘:羔羊皮衣,古大夫的朝服。濡:柔而有光泽。洵:的确。直:正也。侯:美。彼:指示代词,那。其:语助词,用在“彼”后无实义。之子:这个人。渝:改变。豹饰:用豹皮装饰皮袄的袖口。孔:甚,很。邦:国。司直:负责正人过失、讽谏君主的官吏。晏:鲜明貌。三英:装饰袖口的三道豹皮镶边。粲:光耀。彦:才德出众的人;对士的美称。
【译文】羔羊皮衣的柔软又光泽
确实显露着穿者正直英俊
更为可贵的是,这位大夫
宁舍生命也不改诚信
羔羊皮衣袖口的豹皮装饰
彰露出穿者勇武过人
更可佩的是,这位大夫
为国秉直正人谏君
羔羊皮衣鲜艳时新
袖口三道豹饰美奂美伦
更可赞的是,这位大夫
德才兼备朝中鹤立鸡群
【赏析】《羔裘》是一首赞歌,赞颂一位正直有为的士卿。此诗以衣喻人,用赋法,从羔裘朝服的质地、装饰,隐喻穿朝服官员的品德、才能;既自然贴切,又手法高明。确实,人的外在仪表必与内心世界相与为伴,内心之美必然焕发于外。大凡有君子风范者,其外表的庄重敦厚,也会让人感到威严而又通情达理。
关于此诗的性质,有一种看法,认为是一首讽刺诗,以古贤讽当今。当然,若说是以俊贤典范来教化当今朝政也不无道理,但却毫无讽刺之意。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赞颂郑国本国的贤臣,尤其是说赞颂相国子皮的。笔者偏于赞成这种看法。据《春秋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四月,郑国的六位大臣在郊外为晋国的正卿韩宣子饯行,宣子要求几位大臣都要赋诗,相国子产就赋了《羔裘》,含有赞扬宣子之意。宣子说:“起(宣子的名字)不敢当啊!”可见,子产对《羔裘》非常熟悉,可能是他赞颂自己的前任子皮而作的。因为子皮任相国时能采纳下级的建言,又能主动推荐子产代替自己执政,就连齐国的晏子也夸他能任用善人。
作者:
朗空
时间:
2024-4-15 08:51
《郑风》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流韵永芳
如果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座诗歌艺术宝库,那么《郑风》就是这个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然而,自汉代以后,由于帝王专制制度卫道士的歪曲,对《郑风》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使其伟大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弘扬优秀的华夏文化,必须对《郑风》进行历史而公正的评价。
一.《郑风》的诗歌内容、诗歌特点及形成背景
《郑风》共有诗歌二十一篇,按内容可分两类:一是歌咏社会生活,二是歌咏感情生活。歌咏社会生活的有五篇:《羔裘》歌咏士卿的国家俊才形象,《叔于田》、《大叔于田》歌咏贵族的狩猎英武形象,《清人》歌咏军队的操练形象,《萚兮》歌咏乡里青年秋天集体欢歌形象。歌咏感情生活的有十六篇,其中歌咏婚姻的六篇:《缁衣》歌咏士族夫妻的和美生活,《女曰鸡鸣》歌咏民间的亲密和谐的夫妻生活,《风雨》歌咏妻子见到久别丈夫的喜悦之情,《有女同车》歌咏士族新郎迎娶新娘的情况,《遵大路》描写夫妇发生矛盾后妻子追留出走丈夫的情况,《扬之水》描写妻子规劝丈夫不要轻信谗言的情况,基本涵盖了婚姻生活的各个方面;歌咏爱情的十篇:有描写初恋少女既想约会又担心父母责怪的矛盾心情的《将仲子》,有描写少女与情人约会时惊喜得骂俏的《山有扶苏》,有描写女子在城门楼上焦急等待情人的《子衿》,有描写少女初尝失恋之苦怨情的《狡童》,有描写上巳节男女踏青相爱的《溱洧》,有描写少女向心仪男子大胆宣示爱情的《褰裳》,有后悔没有答应求爱美男的《丰》,有描写少女暗恋男士的《东门之墠》,有描写邂逅美女而一见钟情的《野有蔓草》,有描写男士在遇到美女如云时仍然钟情于素衣绿巾贫寒女子的《出其东门》,也是涵盖了爱情生活方方面面。总之,《郑风》虽然仅有21篇诗歌,但却为我们展现了三千年前郑国先人丰富的生活场景和绚丽的情感世界。
《郑风》诗歌的特点非常鲜明,共有三个方面。其一,郑风独秀,使郑国成为各诸侯国中的诗歌大国,且诗歌均为抒情诗,其中情诗占主要部分。在春秋时期,郑国是居于齐、晋、宋、楚、吴五霸之后,仅与秦、越等齐名的“小霸”,但却是诗歌大国。在“十五国风”的160篇中占21篇,是风诗最多的诸侯国;而婚姻和爱情的诗篇有16首,占76%以上。其二,《郑风》的所有诗歌都是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大胆乐观、积极活泼的诗篇,没有哀怨萎靡之声。无论是歌咏社会生活,还是歌咏感情生活的诗歌都是积极向上、思想健康的;歌咏爱情的诗歌更是大胆乐观,如《褰裳》中少女大胆地对心仪的少男说:“子惠思我,褰裳涉溱(你若爱我念我,就提衣涉溱河过来)。”在《溱洧》中女子主动邀请男士去别处看看,遭婉拒后,仍执着地说:“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再去看看何妨?洧水之外,实在宽广又舒畅)。”结果二人谈笑而去,互赠定情之物芍药而归。所有郑诗都是积极乐观的,即使后悔没有答应美男求婚的女子,也穿上嫁衣,呼喊道:“叔兮伯兮,驾予与行(阿弟阿哥啊,驾车来迎接我去成婚吧)。”没一点悲观情绪。感情真挚更是贯穿于各篇诗歌之中,就连规劝丈夫不要轻信谗言的《扬之水》中的妻子,也用“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我家兄弟少,只有你我二人,应互相信任、关心,不要轻信别人闲话)”的真情打动自己的丈夫。其三,《郑风》在表现手法上,多用赋法。赋、比、兴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三种艺术手法,自《诗经》首创后,为历代诗歌所沿用。赋,即直接铺陈叙述;比,即比喻,如在《有女同车》中用“颜如舜华”来比喻新娘的美貌;兴,即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内容作铺垫,从而兼有比喻、烘托等作用,如《扬之水》开头的“扬之水,不流束楚(扬起的水浪,冲不走成捆的荆条)”既为批驳谗言作铺垫,又有对流言的暗喻。在《郑风》的21首诗歌中运用比、兴手法的,仅《大叔于田》、《清人》、《羔裘》、《有女同车》、《山有扶苏》、《出其东门》和《野有蔓草》等八首,而其余的13首均用赋法,如《将仲子》一开头就直呼:“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狡童》也是开头就发泄道:“彼狡童兮,不与我言。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等等。这种赋法更加直率坦然,体现诗中主人公的大胆和纯真。
风,即民歌民谣;郑风,即郑国的民歌民谣。《诗经》里的《郑风》只是整个“郑风”中极少的一部分。因为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有各诸侯国向周天子进献民间音乐的制度。周朝宫廷乐官将各诸侯国选送来的大量的民间音乐进行筛选、改编,形成宫廷音乐中风、雅、颂的第一部分“风”。郑国是公元前806年受封于京畿内棫林之地(今华县东),第一任国君是郑桓公。公元前771年,郑桓公在犬戎攻打镐京(今西安西)时为保卫周幽王而死,由其子继位,称为郑武公。郑武公拥戴新王周平王于前770年将都城迁往洛邑(今洛阳),开始了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56年)。郑国也迁至溱洧流域(今河南荥阳、郑州、新郑、新密一带),建立了新的更大疆域的郑国。前743年郑武公去世,次年郑庄公继位。庄公在位43年使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郑国的民歌民谣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了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中期(前670—570年)达到顶峰,并在诸侯国中独领风骚。《诗经》(当时叫“诗三百”)包括《郑风》大约编成于公元前六世纪。因为随着周朝的衰落和地位下降,各诸侯国不会再向周朝进献民间音乐了。因此,《郑风》里的诗歌基本都是郑国东迁后的春秋初、中期上升时期的诗歌。
作者:
朗空
时间:
2024-4-15 09:03
二.《郑风》具有意义巨大的社会价值
《郑风》的社会价值即是指它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和贡献。这包括当时社会价值和历史社会价值两部分。
(一)当时的社会价值
其一,社会导向价值。《郑风》中的大多数诗歌都是通过对所咏对象的赞颂,对社会各方面人员起到导向作用。例如,《羔裘》以衣喻人,通过对朝服“羔裘”质地、装饰、美艳的描写,达到赞颂着衣士卿“直且侯”(正直英俊)和“孔武有力”的仪表美、进而赞颂士卿“舍命不渝”(宁可舍命不改信仰)、“邦之司直”(为国正人谏君)的品质,从而肯定他是“邦之彦”(国家的精英俊杰)。这就向国人昭示:士卿应以此为楷模。同样,《叔于田》、《大叔于田》是导向贵族的英武品格,《清人》是导向军队的武备要求,《缁衣》、《女曰鸡鸣》、《有女同车》、《风雨》是导向和谐家庭的榜样,就连如何处理夫妻矛盾也由《遵大路》、《扬之水》给予导向。十首爱情诗对爱情各种情况的描写和咏吟,是对大胆追求、悉心珍惜、乐观对待的纯真爱情观的导向。
其二,社会交际价值。随着“诗三百”在各诸侯国的流传,贵族或官员在交际之中,往往以赋诗言志的方式,将诗歌原来含义扩展或转移,进行个人之间或诸侯之间的交流。例如《春秋左传•召公十六年(前526年)》记载:四月,郑国六卿在郊外为晋国正卿韩宣子(名起)饯行,宣子请各位大臣都赋诗一首以了解郑国的意图。结果,子珽赋《野有蔓草》表达对宣子的仰慕之情,子大叔赋《褰裳》表达郑、晋交好的愿望,子游赋《风雨》表达对宣子的渴望,子旗赋《有女同车》表达对宣子的赞美,子柳赋《萚兮萚兮》表达郑国顺从晋国意愿之意,特别上卿子产赋《羔裘》表达对宣子美德的赞美,更让他高兴,就说:“起,不敢当啊。”他在称赞六卿皆赋郑诗表示友好后,赋《我将》(《颂•周颂》)表达他日夜为保国而忙的愿望。还如《国语•晋语四》记载: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死后齐国大乱,时在齐避难的晋国公子重耳已经娶妻不想返晋,其妻姜氏劝他赶快离齐返晋,否则“必死在此”。姜氏还说:“《郑诗》云:‘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吾其从之。”既表示了惜别的决心,又暗示了走漏消息的后果不堪设想。
因为诗歌的社会的导向价值和交际价值如此之大,所以各诸侯国都非常重视诗歌的教育,就连孔子也说:“不学诗,无以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其三,社会娱乐价值。郑风来自郑国的民间歌谣,而民间歌谣的社会娱乐功能非常明显。从《郑风》中可以看到,郑国在春秋两季是个欢乐季节。三月的上巳节,郑国的青年男女去溱、洧河边祭祀、踏青,虔诚之后是无限的欢乐。正如《溱与洧》中描写的:开始是“士与女,方秉蕳兮”且渐渐“殷其盈矣”的在河边洒水祈福,后来是“维士与女,伊其相谑,互赠之以勺药”。秋天,乡间民众或者在劳作时唱着夯歌,或者在秋收后集体欢歌。正如《萚兮》中描写的:“萚兮萚兮,风其吹汝。叔兮伯兮,倡予和汝。”(树叶黄兮纷纷落,风吹枯叶起旋涡。兄弟啊金秋到,我来领唱你们和。)不仅这两首歌可以众人欢唱,其他的、凡是高亢、热烈、健康的民歌都可以众人欢唱。例如《叔于田》、《大叔于田》、《清人》、《羔裘》等等都可以一人领唱众人齐唱或者合唱。郑国歌谣献到周朝宫廷、流传到其他诸侯国,风靡华夏,就连宫廷的雅乐也受到冲击,难怪孔子不满:“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二)历史的社会价值
其一,史实价值。《郑风》里的诗歌基本产生于公元前八世纪到六世纪的二三百年期间 ,距今已有二千七百到二千九百年之久。《郑风》的21首诗歌为我们留下了非常珍贵而丰富的历史资料:既有当时各种社会生活的描绘,也有当时情感生活的热情歌咏。从而让后人能如临其境地感知当时的生活状况;而且对历史的形象感知,比起史书记载和历史文物对历史的感知更为鲜明、生动。例如,春秋时期郑国民众的婚姻状况和爱情方式,郑诗的描绘比起史实的论述更加明晰而又令人难忘,情感的东西是实物所无法表达的。
其二,发展价值。如果说历史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那么诗歌就是社会发展的心灵指针。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的最灵敏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歌唱、就是吟诵,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我们可以《郑风》中感受前人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目标所在,从而为今天的发展寻找可资借鉴之处。例如,《羔裘》通过对衣饰、仪表的描绘所赞颂穿衣者(国中英杰楷模)的君子之风:仪表端庄、正直美好、舍命为公、英武刚劲、坚持正义等,对今天的官员也不无借鉴之处。还如,《郑风》中多达16首的婚姻爱情诗歌所吟诵的健康、大胆、真挚、纯朴的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对今天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提高幸福度”都有很大提示意义。
作者:
朗空
时间:
2024-4-15 10:57
三.《郑风》具有永世流芳的艺术价值
《郑风》的艺术价值就是指它对诗歌艺术的发展所起的积极意义和巨大贡献。总体来说《郑风》从某种程度上奠定了中国抒情诗追求思想健康、情感热烈、率直纯真的现实主义的基调,开创了中国诗歌意境美、意味美和意韵美的精彩的先例,对后世诗歌的健康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意义和推动作用。这表现在如下的三个方面。
(一)诗歌类型的奠定性
其一,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基础。《郑风》中的5首关于社会生活的诗歌和16首关于感情生活的诗歌,全都是反映现实世界的人、事、情的诗歌,没有虚无缥缈的神话世界,没有离奇诡秘的妖魔鬼怪;所歌颂的都是人间的真善美,咏叹的都是人间的喜乐怨,所以《郑风》奠定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基础。
其二,奠定了抒情诗的发展方向。《郑风》的21首诗歌全部都是抒情诗,没有一篇叙事诗。虽然在《大叔于田》、《有女同车》和《溱与洧》等篇中涉及到所咏事情的过程,但不是叙事而是使咏唱深化。特别是在《郑风》中以第一人称进行抒情的竟有14篇之多,而且大多以少女口吻说出,再加上率直、热情、俏皮或者哀怨的语言,不仅使人读之如闻其声、亲切感人,而且大大增加了诗歌的意味美。例如在《褰裳》里少女对心仪的少年大胆地说:“子惠思我,褰裳涉溱。”(你若想我,提衣涉过溱河来)接着又狡黠而风趣地说:“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徒之狂也且。”(你不想我,岂无他人了?你这狂小子真傻)一个率直、达观、大胆求爱而又不失俏皮的少女形象,立即展现在人们面前。
(二)艺术手法的开创性
其一,开创了比兴的艺术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类比,就是用具体生动、鲜明浅近的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郑风》的多篇诗歌都用了比法,例如《大叔于田》中的“执辔如组,两骖如舞”(手执马缰像丝带,两匹骖马如跳舞),《出其东门》中的“有女如荼”(少女就像白茅花)等。特别在《郑风》中用鲜花比喻美女让诗歌更加光彩艳丽,例如在《有女同车》中用“颜如舜华”、“颜如舜英”(舜华、舜英即芙蓉花)来比喻新娘的美貌,用“将翱将翔”来比喻新娘的身姿和步态非常生动形象。这种方法被后世的诗人所沿用,从而形成了世界独特的“香草美人”意象。
兴就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再借以联想,引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情感。《郑风》的多篇诗歌也用了兴法。例如在《野有蔓草》中,先写“野有蔓草,零露漙兮”(郊外蔓草凄凄,碧绿如茵;绿叶上晶莹欲滴的露珠,在晨光中闪闪发亮)的美景,再写“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有位娉婷美女出现在青草之间,她那顾盼流辉的明眸像星星一样亮丽),最后写“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有缘不期而遇,让我一见钟情,真是天随人愿)。美景—美女—美好愿望,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这是多么美妙、深远而又令人心醉的意境之美啊。《郑风》就是这样开创了意境美的先河,以至经后世诗人的发展,使意境美成为世界诗坛中的独有的艺术境界。
其二,开创了心理描写的先河。在诗中运用心理描写,这是《郑风》的一大特色,且描写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狡童》全篇都是内心独白,用的是含情式的心理描写:“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那个狡猾的家伙,不肯与我说话啊;因为你啊,使我无心吃饭呀)将一位初尝失恋之苦的少女,对恋人深情不忘而又怨恨责骂的爱恨交加的心理,活脱脱得展现在读者面前。《子衿》用的是谈心呼告式的心理描写:“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丰》用的是复沓咏叹式的心理描写:“悔予不送兮”、“悔予不将兮”。《郑风》诗中的心理描写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女性感情细腻、追求纯真爱情的执着情怀,对增强诗歌的感染力意义非凡。
(三)艺术形式的示范性
其一,语言精练,句式自由。《郑风》的诗歌都是语言精练、蕴涵丰润、字字玑珠。例如《萚兮》仅用“萚兮萚兮,风其漂汝。叔兮伯兮,倡予和汝”(树叶纷纷落,风吹舞婆娑。兄弟齐声唱,我领大家和)四句,就把一人领唱万人应和的秋天大合唱的宏大场面表现出来了。一般来说,《郑风》的21篇诗歌的篇幅都不算长,较长的仅《大叔于田》、《将仲子》和《溱与洧》,最长的《大叔于田》也就是30句、107个字;而最短的是《山有扶苏》、《萚兮》和《东门之墠》仅8句、32个字。在句式上,《郑风》的诗歌比较自由,以四言式为主,还杂以三言、五言、六言和七言。大量长短句式的融和,不仅适应了音乐的变化,也更能反映人物的感情和再现某些生活场景。例如《遵大路》的两章中唯各章的第二句是六言“掺执子之祛兮”及“掺执子之手兮”,其余均为四言,更突出了妻子挽留离家出走丈夫的执着和神态,同时由“执子之祛”(拉袖口)到“执子之手”(拉手)的细微变化,反映夫妻双方情感的变化。
其二,重章叠句,一唱三叹。《郑风》的21首诗歌中全诗两章的12首、三章的9首。它们基本都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各章之间句式相同,有的仅有几子之差,但诗意不同且递进明显。这一唱三叹的形式,不但强化了歌者感情的抒发,而且给读者以艺术叠加的动人美感。例如《风雨》的第一章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第二章仅换六个字,“凄凄”换成“潇潇”、“喈喈”换成“胶胶”、“夷”换成“瘳”;第三章也换六个,“凄凄”换成“如晦”、“喈喈”换成“不已”、“夷”换成“喜”。六字之差,却意义层层递进,妻子见到久别的丈夫由心情激动,到思病全消,再到满心欢喜。读之令人慨叹不已、久久难忘。正因为重章叠句有如此之功效,所以在现代的歌曲中也常常出现。
其三,押韵自由,民歌特色。押韵是诗歌的一大特色。《郑风》诗歌的押韵比较自由多样,有一韵到底的如《缁衣》、《萚兮》等,有一章一韵的如《大叔于田》、《东门之墠》等,有部分连句押韵的如《有女同车》、《叔于田》等,有隔句押韵的如《扬之水》、《野有蔓草》等。这种押韵的多样性,体现了民歌演唱中即兴创作、便于上口的特点。但无论何种押运方式,都大大强化了诗歌的音乐美、音律美。押韵与句式、重章等三者结合,形成了《郑风》诗歌的意韵美,从而对后世的古体诗、词、曲、歌词、戏剧唱词,以至对现代的自由诗和歌曲都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作者:
朗空
时间:
2024-4-15 14:32
四.《郑风》健康向上、纯情率直的基调不可否认
《郑风》本为艺术宝库《诗经》中的瑰宝,是《诗经》中最动人的篇章,但是汉代以后的卫道儒生们却对之竞相贬斥。历史发展到今天,是应该还历史之本来面目了。
究其原因是后世儒生对孔子论述的曲解。《论语•卫灵公》载:“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其意为:颜渊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孔子说,应该用夏朝的历法、乘坐殷商的木车、戴周代的帽子、听舜时的韶舞乐,要放弃郑声、远离能言善辩的人,因为郑声淫,佞人危险。这里的“郑声”是指什么?孔子曾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也”(《论语•阳货》)。可见,“郑声”是指音乐曲调,而非郑诗。孔子又说:“《邦风》其内(纳)物也专(博),观人俗矣,大敛材焉。其言文,其声善。”可见,此“郑声”并非《国风•郑风》中的“郑风”而是未被编入“诗三百”的郑地民歌。孔子所欣赏的雅乐是舜时“迟速本末相及的中声”的韶舞之乐。但郑声旋律优美、节奏缠绵、令人流连而沉迷,风靡华夏,冲击雅乐,因而是“淫声”。可见,“郑声淫”是指可能会“影响整个社会人心上进”的曲调,而不是泛指男女情事。
但是,东汉的许慎在《五经异义》云:“今郑诗二十一篇,说妇人者十九,故郑声淫也。又云:郑卫之音,使人淫逸也。”宋代朱熹在郑诗题解中说:“郑卫之乐,皆为淫声。然以诗考之,卫诗三十有九,而淫奔之诗才四之一,郑诗二十有一,而淫奔之诗不翅七之五。卫犹为男悦女之词,而郑皆为女惑男之语。卫人犹多刺讥惩创之意,而郑人几于荡然无复羞愧悔悟之萌。是则郑声之淫,有甚于卫也。”近代张亮采的《中国风俗史》中云:“郑俗之淫乱,至于遵大路而揽人袪,相轻薄而谓为子都,狂且狂童章之子不思我、岂无他人,东门章之岂不尔思、子不我即,其秽亵已全神如绘。”可见,汉代以后的卫道儒生们对孔子回答颜渊的询问至少有三点曲解:其一,把“郑声”曲解为“郑诗”;其二,曲解“淫”的涵义,把郑国民歌中曲调不合于“中声”的“乐之过而失其正”的过甚的“淫”意,曲解为男女情事的“淫”意;其三,把孔子所云的治国之策曲解为一般的社会生活,作为治国重臣,当然不能沉迷于优美动听的音乐欣赏之中而贻误国之大事,但作为普通百姓追求生活之快乐,为何不能欣赏他们喜爱的音乐呢?
汉代以后的儒生为何要曲解孔子言论呢?这完全是为了维护帝王专制制度的需要。西汉王朝为了巩固帝王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推行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这个“儒术”已非孔孟时代的儒家思想全貌,而是杂糅了儒、道、法、阴阳等思想的新思想了,其中最核心的是董仲舒提出的“天子受命于天”和“天不变,道也不变”的神化王权的思想,还有“三纲五常”的条律。到了宋代这种思想进一步发展,竟然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理学观念。为了维护帝王专制统治,都要“去人欲”了,还能让自由恋爱存在吗?对于欲将其压于最底层的妇女更不可能让其主动寻求恋爱婚姻了!这就是他们曲解孔子言论、大力贬斥郑诗的根本原因。正因为卫道士们为了维护礼教,不仅罔顾《国风》的文学价值,甚至于基本常识以不顾而出现荒唐可笑的论调。例如,许慎说“说妇人者十九,故郑声淫也”真是荒唐,难道他自己只要说妇人了就是“淫声”了?还如,朱熹更荒唐可笑:混淆“郑声”与“郑诗”概念,把邶风、鄘风都算作卫风,把描写秋天集体欢乐、没有性别所指的《萚兮》硬是说成“淫女之词”,把歌颂爱情专一的男子虽见如花众多美女不为心动的《出其东门》硬说成是见到“淫奔之女”而作,莫非朱熹戴着“淫奔”眼镜了?!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但卫道士们为何偏偏把《郑风》“邪”化为“淫奔之诗”呢?就是他们对情诗多且多为女子歌唱的《郑风》特别反感之故。那么,《郑风》为什么情诗多、美女多呢?究其原因不外三点:其一,经济繁荣、民众殷富,是《郑风》情诗多、美女多的物质基础。郑国地处洛水、济水、黄河、颖水之间,是当时天下中心的咽喉要地,西靠近东周的国都洛阳,南与楚交界,东与宋相邻,东北是鲁国和齐国,北和西北是卫国和晋国,交通便利,再加上郑国公室与商人盟誓相保,商人地位高,商业发达,使郑国成为当时天下的商业中心,因而郑国经济繁荣,民众殷富,文化随之发展,思想也随之开放,年轻人追求婚姻恋爱自由也会突破原来的周礼限制。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之后,就会追求精神享受,艺术歌舞也发展起来。其二,底蕴深厚、交流广泛的人文环境,是《郑风》情诗多、美女多的文化土壤。东迁后的郑国原是郐国、虢国故地,其丰厚的历史文化都被郑国继承;另外,郑国重视商人,而商人即殷商的遗民,他们在失去权力和土地以后,只允许他们从事买卖商贾活动(这是以后人们把从事买卖经营的人称为商人的来源),他们既承袭了殷商重声的传统,又在商业交往中吸纳了各处的时新文化,从而促进了郑国声乐文化、歌舞文化的发展;再加上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文明的发展,城市娱乐活动的开展,形成较为开通的社会风气,为恋爱婚姻提供了较为自由的环境,于是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的大胆情歌也就随之诞生了。其三,景色秀丽、风光旖旎的自然环境,是《郑风》情诗多、美女多的地理优势。郑国境内的溱、洧两河流域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景色宜人。美景孕情歌,丽水润佳人。每当春暖花开之际,在溱洧河畔举行的上巳节,青年男女的盛会更是激发了年轻人的情思和歌兴,于是一首首直率纯情、奔放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歌便因运而生,继而响彻了溱洧两岸。
总之,《郑风》中无论是歌咏社会生活的诗篇,还是歌咏感情生活的诗篇,都闪耀着灿烂的艺术光辉,尤其是占主体位置的恋爱婚姻的情歌更是放射出动人的光华!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性关怀和人文主义精神将会进一步达到张扬,近三千年前《郑风》中所留下的优秀诗篇将会得到更公正的评价,《郑风》所具备的巨大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也会得到更有效的彰显。
作者:
虞美人草
时间:
2024-5-31 09:50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欢迎光临 周恩来论坛(ZELBBS.COM) (http://www.zelbbs.cn/)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