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p>&nbsp;&nbsp;<font face="新宋体" size="3">&nbsp;&nbsp;1965年7月下旬,缅甸联邦革命委员会主席、革命政府部长会议主席吴奈温和夫人访问我国,8月1日发表了中缅联合公报。吴奈温夫妇在北京访问后,周恩来和陈毅陪同他们到外地参观访问。8月2日吴奈温和夫人一行离开昆明回国,周恩来、陈毅在昆明机场送走客人后,立即登上飞机飞回北京,随行人员和记者也同机返京。到达北京机场时,正值中午,周恩来就招呼大家一起在首都机场食堂共进午餐,他没有看到陈寰就叫人把她找来坐下,那是她第一次和周恩来同桌用餐。后来,在1970年以后,有两次在人民大会堂宴请外宾的宴会上,陈寰也被叫到周恩来身边同桌进餐。有一次是一张坐24个人的大圆桌,外宾人数不多,周恩来叫她们坐下一同吃。在那次宴会上,她看到周恩来在吃冰激凌时加上一些茅台酒。于是,陈寰也学会了吃冰激凌时加茅台酒,确实别有味道。如果没有茅台,她就会加别的酒,也一样有味道。</font></p><p><font face="新宋体" size="3">  周恩来非常注意外交礼节和人的仪表,他以身作则,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其他同志也是一样。比如,按外交部的规定,女同志在外交场合的礼服是旗袍和西服。冬天,陈寰怕冷,有时来不及换衣服就穿了短袄和长裤去采访。如果看见周恩来来,她就一个劲地往后躲闪,生怕被周恩来看见说他太随便。(58页)</font></p><p><font face="新宋体" size="3">&nbsp;&nbsp;&nbsp;&nbsp;原来每逢重大庆典、重要集会、飞机场迎送来访的国宾和人民大会堂国宴上奏乐的的有三个乐团管弦民族乐团、交响乐团和军乐团。后来周恩来认为惊动人太多,为了节省人力,就由军乐团一个团担负这项任务。每次盛大宴会结束时,周恩来总是陪着贵宾来到乐队前祝贺他们演出成功。(72页)<br/>&nbsp;&nbsp;&nbsp;&nbsp;《洪湖赤卫队》拍成电影时有人认为:王玉珍不够明眸皓齿,不应该在电影里当主角。后来,周恩来知道了此事,说:“胡闹,演韩英是演英雄不是演美人。王玉珍唱得好,形象也不错,不能换人”一锤定音,没有把王玉珍换下来。(93页)</font></p><p><font face="新宋体" size="3">《流光漫忆-一个女记者的人生旅程》,陈寰,新世界出版社,2003/11</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4 8:41:55编辑过]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nbsp;&nbsp;&nbsp;&nbsp;&nbsp;<font face="新宋体" size="3">&nbsp;1956年,赵青随中国艺术团前往拉丁美洲访问演出。出国前在人民剧场审查,周恩来上台看望大家。周恩来问赵沨:“赵青出去干什么?”赵沨解释:“南美人说西班牙语,某些场合赵青可以跳《西班牙舞》。”<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周恩来不说话了,他走到赵青身边:“赵青!我们为什么不能跳《白毛女》呢?”<br/></font><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赵青说:“行啊!毕业晚会我就演了新编舞剧《白毛女》的片段《出走》。”<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周恩来说:“那我没看到。你看了松山树子演的日本芭蕾舞剧《白毛女》了吗?”<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赵青点点头,周恩来接着说:“人家日本人都演我们的《白毛女》,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去演呢?”<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周恩来鼓励赵青:“赵青!我们中国人一定要创造出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大型舞剧!要洋为中用,以我为主,把民族舞蹈跟芭蕾舞有机结合起来,而且一定要搞得比别人更好!”(102页)</font></div><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font></div><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font></div><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font></div><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59年10月2日晚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周恩来宴请参加国庆十大献礼片的主创人员与在京的演员。赵青恰好与周总理坐一桌,但是不挨着总理坐。周恩来见“三圣母”坐在自己的对面,朝她招招手,叫崔嵬(《杨门女将》的导演)与赵青换了座,让她紧挨着自己身边坐。<br/>  周恩来对赵青说:“谢谢你,昨天你们演得很成功!”赵青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周恩来又问赵青:“你知道这200多人大《宝莲灯》的演出,是谁的主意?”<br/>  赵青实话实说:“不知道。”<br/>  周恩来哈哈大笑,像个孩子一样指着自己的鼻子说:“这总导演是我呀!”赵青也开心地笑了。<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周恩来接着说:“陈荒煤同志(当时的文化副部长)介绍了舞剧电影《宝莲灯》,让我去看,我心想舞剧怎么拍电影呢?后来把影片调来看了,一看果然拍得不错,我看了很喜欢,其中庆祝沉香百日那场戏好不热闹,舞蹈也丰富,我就建议国庆大典演这场戏。大会堂舞台大,几十个演员太少,加到200多演员。芭蕾舞《天鹅湖》第二幕也加到上百人。果然好看,有气派!我想外国有《天鹅湖》,我们中国有《宝莲灯》,这证明我们国家短短1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啊......”说罢,又开怀痛饮一杯。(151页)</font></div><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font></div><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font></div><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62年新年,赵丹和张瑞芳来北京出差,周恩来邀请他们和赵青一起到北京饭店聚会。舞会开始,响起了周恩来喜欢的《步步高》乐曲。周恩来走近赵青,想邀请她跳第一轮。</font></div><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赵青难过地说:“总理,现在我不能跳舞,不能演出了......”</font></div><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为什么?有什么困难,我来解决!”</font></div><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的右腿膝盖坏了,老治不好......”</font></div><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瞧赵青这孩子,真能忍,也不早说!”张瑞芳关切地建议:“上海广慈医院有个伤科名医魏指薪,干脆接赵青到上海去治疗吧!不能再耽误了......”</font></div><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周恩来焦急地问:“赵青的膝盖怎么弄坏的?究竟怎么回事?”</font></div><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赵丹插嘴:“赵青住房条件太差,水泥地,又潮又阴暗,可能是受寒、风湿.....”</font></div><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周恩来脸色变了,他弯腰抚摸着赵青的右膝盖。</font></div><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周恩来当场叫秘书把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副部长徐平羽和艺术局局长周巍峙及其他有关领导叫到跟前,他脸色很不好,当着许多文艺工作者的面动了火:“梅兰芳大师去年刚60多岁就不幸去世了,我们心中都万分悲痛。可我们对活着的艺术家却却如此不关心!”<br/>  周恩来当即下令去查看赵青的住房是否是水泥地,并令赵青去上海魏指薪医生处治疗,请上海市政府给与特殊照顾。周巍峙到赵青家查看,确实是水泥地,报告了周恩来。周恩来下令将盖大会堂中宴会厅剩下的地板为全体舞剧团舞蹈演员盖起两幢木地板楼房。(169页)</font></div><div><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font></div><div><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1963年,赵青随中国艺术团出访日本。即将出国前,在人民大会堂的小礼堂,由周恩来亲自审查节目。演出完毕集中在休息室听取周恩来的意见。周恩来特意对赵青说:“赵青!我看了你多少遍《长绸舞》的表演, 今天是跳得最好的一场!以前你表演的时候感情总是一下子就出来,今天表演有了层次,有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含蓄味道,逐渐才把感情放开。这样非常好,我夸了你,你可千万别骄傲啊!”(195页)</font></div></div><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我和爹爹赵丹》,赵青,陈明远,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0&nbsp;&nbsp;&nbsp;&nbsp;</font></div><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nbsp;&nbsp;&nbsp;&nbsp;</font></div><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nbsp;&nbsp;&nbsp;&nbsp;文革前有一次,欢送尼泊尔国王,献花的女青年王**(22岁)因为紧张,把本来应该献给国王的鲜花献给了第二排的外宾,这可是个外事事故,小王吓坏了,直哭。周恩来一点也没发火,和蔼的问她多大了,干什么工作呀,叫她不要紧张,直到小王恢复了平静。随后,周恩来要人安排小王到机场的会议室休息并让她吃完午饭,才把她送回单位。(<font color="#000000"></font><font color="#61b713"><strong><font color="#000000">董爷</font></strong><a href="http://www.cnmfc.net/bbs/dispbbs.asp?boardID=1&amp;ID=98650" target="_blank"><strong><font color="#000000">http://www.cnmfc.net/bbs/dispbbs.asp?boardID=1&amp;ID=98650</font></strong></a><strong><font color="#000000">海福会</font></strong><font color="#000000">2005-11-28 )</font></font><br/></font></div></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4 8:42:55编辑过]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div><font size="3">1954年11月的一个晚上,林一山(长期负责长江流域规划问题)在汉口火车站,上了毛泽东的专列,向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作三峡工程工作汇报。汇报完,林一山返回车厢休息。天亮后,林一山去毛泽东的房间一起吃早餐。林一山到房间外时,看到周恩来停在外面等他,要他先进,林一山则坚持让周恩来先进。(166页)</font></div><div><font size="3"></font></div><div><font size="3">1958年2月27日,周恩来乘船离开武汉后,在船上召开会议,听取长江规划委员会成员及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的汇报。在正式听取汇报前,周恩来同大家见面,询问了每个人的姓名和工作职责。当每个被问者一一回答时,周恩来总是认真地在一个小本上逐个记录下来,而且每记录一个人以后,周恩来还注目对方,点头致意。周恩来刚问了几个人,李富春说:“你记不得这么多。”意思是让周恩来别记了。周恩来不吭气,仍旧一一询问下去。(209页)</font></div><div><font size="3"></font></div><div><font size="3">3月7日白天,重庆市委准备了舞会。不料来参加舞会的人,都想借机接近周恩来,和周恩来一起聊天,不愿意跳舞。周恩来看到这种情况,就对看门人说,把门关起来,都不许走。李先念和李富春等人就在一旁打起扑克。</font></div><div><font size="3">这时周恩来领着一位姑娘对李葆华(李大钊的儿子,水利部副部长)说:“她父亲与你的父亲过去是好朋友,你应该跟她跳舞。”李葆华当时不会跳舞,但是因为尊重周恩来的意见就和这位姑娘一起跳舞。后来李葆华学会跳舞了。吃饭时,李葆华又奉周恩来之命喝酒,但是当时他并不会喝酒。但是周恩来叫其他人喝酒,很多人还是没喝。周恩来说:“会开完了,大家要很好休息一下,吃饭喝点酒嘛!”但是大家硬是不喝,周恩来就对服务员说:“你们能不能找个能喝酒的姑娘。”还真找到一位能喝酒的姑娘。大家看到她端着酒过来,纷纷躲开。周恩来领着这位姑娘,端着酒到处找人,最后见大家都不愿意喝,就无可奈何地说:“大家不喝就算了吧!”(212页)</font></div><div><font size="3"></font></div><div><font size="3">1958年冬天,在去往湖北麻城的路上,周恩来和林一山谈起琉璃瓦大屋顶建筑的问题。林一山借机对修建大屋顶的优点讲了一些道理。周恩来听后问:“你是否认为中央反对修建大屋顶有些过了头。”林一山说:“有这个想法。我认为中央提出建筑物要经济、节约、坚固、耐用,在适当条件下讲究美观,这个原则是对的。但是大屋顶不一定就花钱很多,也可以既美观又不多花钱。”周恩来问:“你说大屋顶好,招麻雀怎么办?”“可用故宫的办法,用铁丝围起来。”“好,这个办法可以。”接着又问:“屋顶上长茅草怎么办?”“长茅草可以用定时清理的办法,把茅草去掉就行了,也不一定每年都长很多,南方甚至很长时间都长不起来。”周恩来:“不行,这个问题的回答没有满足我的要求。”(216页)</font></div><div><font size="3">《林一山回忆录》,方志出版社,2004/7</font></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4 8:44:02编辑过]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1958年冬天,在去往湖北麻城的路上,公路上前面有一些大卡车把周恩来的车挡住了,走不动。周恩来说:“我走遍全国,没有见到像湖北司机这样不讲道理的。唉,这路也太窄了,将来公路还可以展宽一些。”林一山谈到湖北各地经常发生交通纠纷,大卡车就是不肯让小车越过,甚至故意把小车压住不让超车。当时周恩来的小车被大卡车压住,差点被挤到沟里去。周恩来说:“算啦,算啦,慢慢开吧。”林一山又讲到曾经遇到的一件事。那次,林一山被一辆小货车压了一天,后来林一山终于超过了他,就故意吓唬司机说:“你要是再这样挡我的车,就用枪把你的车胎打扁。”周恩来说:“啊,那你可不能这么办!”林一山说:“是的,我不过是吓唬他的,可是以后还真有用,他再也不敢压我的车了。”一直走到黄陂县,过轮渡时,按规定必须大车让小车先过。过河后,黄陂县才知道是周恩来的车到了,回来时沿途设了岗。(218页)</font></div><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到达麻城县委接待室,玻璃茶几上放着一些茶水、糖果、花生。周恩来问了县委负责同志一些情况,坐了一会儿就到楼上吃饭。吃饭时,谁也没注意周恩来吃了多少,周恩来的秘书也没有注意。周恩来吃了一会儿就下楼了,过了一会儿,大家也下楼了。周恩来一到接待室,就坐在有花生的地方,剥花生吃。周恩来的秘书马上问总理怎么刚吃完饭又吃花生。周恩来说:“我没吃饭你不知道吧!我好几年没吃到花生了,今天到接待室,一看到花生,我就准备今天不吃饭了,就专门吃花生。”(219页)</font></div><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在三年困难时期,一次,林一山和周恩来一起吃饭,端上来一条鱼,周恩来看到以后,马上严肃地问秘书,这是哪里来的鱼?秘书说,别处送来的,要他们拿回去,他们不肯,我们没办法就付了钱。林一山插话说:“算了吧,总理,他们也很为难,地方上送来的鱼,让他们带回去也坏了,反正已经付了钱啦!”周恩来说:“那为什么别人有钱买不到,我们有钱就能买到。”(219页)</font></div><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1959年国庆后,周恩来去包钢,顺便验收几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为了不影响其他中央领导的行程安排,周恩来自己乘专机。钱正英、何基沣、李人俊和林一山在专列上闲谈。何基沣说起在淮海战役期间,他和张克侠率部起义后,周恩来和他见面时说:“怎么好面熟呀!”何基沣莫名其妙,心想周恩来在红军,我在西北军,怎么会面熟呢。这时周恩来又问:“你在南开中学上过学吧?”何基沣恍然大悟,那时何基沣和周恩来不是一个班的,只在操场、食堂等公共场所见过面。(223页)</font></div><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车到郑州。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向周恩来汇报他们刚生产的一种直升机,周恩来非常高兴,表示要坐这种直升机去洛阳看东方红拖拉机厂。吴芝圃有些紧张地说,直升机刚刚生产出来,是非次数还不多,安全保障没有把握,总理还是先别坐吧。林一山也说,算了吧,河南同志担心是有道理的。周恩来说,坐直升机可以看清四周更多情况。我说坐敞篷车看得更清楚。周恩来还是坚持坐上直升机。当直升机降落在东方红拖拉机厂的球场时,周恩来一下直升机就对林一山说:“你看清楚了吧?坐汽车能看得这么清楚吗?”洛阳的矿山机械厂和滚珠轴承厂知道周恩来去了东方红拖拉机厂,就向周恩来提意见,要求周恩来去他们厂看看。周恩来就去看了。在矿山机械厂时,周恩来向钱正英问起向日本进口一种设备的事,钱正英说水电部已经向国家计委写了报告。周恩来说:“你们向计委写报告得到什么时候才能进口?像这种需要快办的事,你们直接给我写个报告一批不就行了?”临行时,大家都上车了,林一山发现周恩来不在车上,就下车去找,原来周恩来被一群职工围住,向他反映问题。(224页)</font></div><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1970年的一次国务院会议,周恩来问林一山虎跳峡公路(由长江办承办)的情况怎样?林一山还没有回答,水电部的一位就抢先说了:“虎跳峡不好!”周恩来随即问道:“你怎么知道虎跳峡不好?你去过虎跳峡没有?”那位回答说:“没有去过”周恩来说:“你连去都没有去过,你怎么知道虎跳峡不好?林一山是去过的,是骑马是走路我不知道,他总是亲自去了这个地方。”(231页)</font></div><div><font face="新宋体" size="3">《林一山回忆录》,方志出版社,2004/7</font></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4 8:44:49编辑过]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nbsp;&nbsp;&nbsp;<font face="新宋体" size="3">&nbsp;1949年,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期间,“北平市京剧、评剧、曲艺联合会”的曲艺演员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各地文艺工作者代表们,做了一次演出。连阔如在大会上,说了一段自编的新评书《夜渡乌江》。台下听众聚精会神地欣赏,他说完之后,大家一阵又一阵鼓掌。<br/>下午四点,全场观众突然站起来望着入口处鼓掌,原来是周恩来到了。他走上舞台向大家招手致意,并且连连说:“同志们好!同志们好!”又对大家说:“同志们请坐。”大家都坐好以后,周恩来说:“请同志们把口袋打开。”曹宝禄(单弦演奏家)开始莫名其妙,后来明白了:周恩来是让大家把他说的话装进去。他没有讲稿,滔滔不绝地对大家讲了国内国外形势,有时掺杂一两句幽默风趣的话,使每个人都听得非常入神。<br/>  最后他说:“现在有很多文工团的演员同志们,要求领导给他们购置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洋鼓、洋号……这些乐器都为你们准备了,可是目前还不能发给你们。因为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我们传统的大锣、大鼓还不能丢掉。这几天开会期间,你们要向他们学习(指曲艺席)。他们有的只是一把弦子,有的是一面鼓,他们就唱起来了。北平刚刚解放几个月的工夫,他们就排练出那么多新的节目来,这很了不起啊。” <br/></font><p><font face="新宋体" size="3">  周恩来又说:“方才连阔如说的那段评书,一人就是一台戏。他只用一块方木头(醒木),往桌上一拍,就讲起红军长征《夜渡乌江》的故事,并受到大家的欢迎,可见曲艺是一支轻骑尖兵。”这时全场的观众都向曲艺席鼓掌。周恩来接着说:“你们每个文艺团体的同志都要向曲艺界的同志们学习。”(74页)<br/>《曲坛沧桑》,曹宝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font></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4 8:45:38编辑过]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p><font face="新宋体" size="3">1949年7月4日下午,周恩来和新政协筹委会秘书长李维汉等人一起敲定西北局、东北局、华北局、山东局的代表名额分配。当讨论到农民代表时,周恩来说:“农民对我们的革命事业贡献很大。这样吧,西北局2名,华北局4名,再加候补1名,然后华中局3名,东北局3名,让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乡代表们,都来瞧瞧咱们这改天换地的伟大时刻!”(23页)</font></p><p><font face="新宋体"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55年授衔前夜,周恩来来到怀仁堂,摄影师舒世俊正在主席台上测光。周恩来喊“小舒”,她赶快跑过去。周恩来问谈们什么时候来的?舒世俊说昨天上午。周恩来问准备得怎么样了,后花园草坪准备灯了吗?舒世俊回答都准备好了。周恩来走上主席台,让打开全场灯光。<br/>  主席台上的桌椅和话筒也已摆放停当。周恩来首先走到主席台的正中央,坐在了毛泽东开会时将要坐的地方,左右看看,摇了摇身子,站起来,看看前面的灯光,感到有些刺眼,便对摄制组的工作人员说:“灯光太正了,晃眼,毛主席、朱德同志、宋(庆龄)副主席,还有林(伯渠)老、陈(叔通)老、沈(钧儒)老、黄(炎培)老,他们年纪大了,怕光。你们年轻人不理解老年人眼睛怕光,体会不到老年人的痛苦!”<br/>  他又敲了敲话筒,对广播局机要处的工作人员说:“话筒不要太高了,挡嘴,另外,也别影响他们拍电影。”<br/>  周恩来走到主席台的后排,看看舒世俊说:“你们拍电影的,要拍全了,不要把这里丢了。”<br/>  周恩来说的这里,是民主人士坐的地方。<br/>  周恩来在主席和老帅们将要经过的地方,都亲自走了一遍,然后对服务人员说:“台阶上的地毯一定要铺平。”<br/>  当周恩来走到主席台台阶时,看到了地上有临时布设的电缆,便回头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这电缆会不会绊人?找块胶皮盖上。接头的地方一定不要电了人。”<br/>  周恩来检查了礼堂的四周,又去检查休息室。走到门口,像是想起了什么,扭过头,对身边的秘书吩咐:“天不早了,给他们找点吃的,他们还没吃饭,要照顾好他们。”(170页)</font></p><p><font face="新宋体" size="3">《中南海大事--建国以来重大政治事件全纪录》,李健编,党史出版社。2006/6</font></p><p><font face="新宋体" size="3">60年代的一天,陈毅出访回来,周恩来为他举行一场欢迎会,演出结束后,周恩来要陈毅先上台,陈毅说:“你是总理,应该你先上。”周恩来说:“这次你是主要人物,应该你先上。”陈毅一个劲咕哝:“总理先上,总理先上。”当时正在台下的一排柱子前面,周恩来就用手拉陈毅,陈毅紧贴着柱子,仍然一个劲咕哝:“总理先上,总理先上。”周恩来拉了几次,没拉动,只好笑着先上台了,陈毅这才跟着上台。(石维坚回忆)</font></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4 8:46:19编辑过]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p><font face="新宋体" size="3">由于工作的经常接触,舒世俊发现,总理吃饭没准时,有时在车上吃片面包,有时在大会堂利用等客人的时间,让卫士拿出几块点心赶忙吃几口。一句话:马虎凑合。可记者的吃饭问题,他却很认真。那年月记者们采访结束都回自家吃饭,单身汉赶上半夜工作结束,只好饿肚皮。总理知道小舒和同事都是这种情况后,他找到礼宾司的领导说:“在咱们国家,我们工作分工不同,但大家都是一样的。你们能吃饭,他们就饿肚子?” </font></p><p><font face="新宋体">1963年12月至</font>&nbsp;<table bordercolor="#d6d3ce" cellspacing="0" width="200" align="left" border="0" height=""><tbody><tr><td width="205"><font face="新宋体"><img src="http://shang.cnfamily.com/images/199805/199805sh08.jpg" alt=""/>&nbsp;</font></td></tr><tr><td><font face="新宋体">&nbsp;&nbsp;&nbsp;&nbsp;<font color="#0080ff">1955年,新婚时的舒世俊、李华。</font></font></td></tr></tbody></table><font face="新宋体" size="3">次年3月,周总理出访欧亚非14国,李华全程摄影。访完13国后,已是春节前夕,周总理由缅甸入境到昆明过节,同时迎候宋庆龄副主席一起访问锡兰(今天的斯里兰卡)。总理点名要舒世俊陪同宋副主席。宋副主席抵达昆明下榻在一处,当时李华陪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住在另一处。总理就对礼宾司长说:“小舒、李华他们好久未见面了,要解放一下,让李华到小舒那里去过年。” <br/></font></p><p><font face="新宋体" size="3"></font></p><p><font face="新宋体" size="3">后来,锡兰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访华,宋副主席、周总理举行京剧晚会,开始前,总理把舒世俊叫到一边说:“班是世界上第一位女总理,你拍好,送她一部纪录片。班总理在国内处境很困难,我们要多支持她。”这些嘱咐,舒世俊感动得连连点头。那晚总理情绪特别好,着重给班总理介绍穆桂英唱的一句戏词:“我不挂帅谁挂帅。”当舒世俊把镜头对准班夫人时,发现她双眼含满了泪。 <br/></font></p><p><font face="新宋体" size="3"></font></p><p><font face="新宋体" size="3">一天宴会后,总理陪班总理从大楼梯走下来,一直送到大会堂北门外。他转身看见舒世俊,随口问道:“小舒,吃饭没有?”舒世俊望着总理没回答,其他记者说“没吃”。总理听了,立即对礼宾司负责人严肃起来:“跟你们说很久了,还没解决?”“打上报告去了,机关事务管理局还没批下来!”那负责人嗫嚅道。没几天,不光记者,负责警戒和保卫工作的军人、警察也有地方吃饭了。后来,总理又发现收记者的粮票和钱,把礼宾司的同志又找来说:“这么多人吃宴会都不收,就差他们几个人的?岂有此理!”自此,全免了。以后每逢小舒拍摄完,吃着热气腾腾的工作餐,她的心里就会想起周总理。 <br/></font><table bordercolor="#d6d3ce" cellspacing="0" width="200" align="right" border="0" height=""><tbody><tr><td width="205"><font face="新宋体"><img src="http://shang.cnfamily.com/images/199805/199805sh09.jpg" alt=""/></font></td></tr><tr><td><font face="新宋体" color="#0080ff">&nbsp;&nbsp;&nbsp;&nbsp;工作在天安门城楼上</font></td></tr></tbody></table></p><p><font face="新宋体" size="3"></font></p><p><font face="新宋体" size="3">每逢活动,周总理都特别关照小舒。天安门城楼汉白玉围栏外就是琉璃瓦的大墙,重大庆典要拍摄领导人就得退到墙边处。有几次,为拍得更好,她举着摄影机坐在墙头上,周总理、朱老总、陈老总不停地提醒她:“小心哟!小心哟!”舒世俊在天安门上对在中央领导人中挤来挤去感到发怵,很多次都是周总理招呼她从自己身边钻过去。 </font></p><p><a href="http://shang.cnfamily.com/199805/ca22833.htm" target="_blank"><font face="新宋体" size="3">http://shang.cnfamily.com/199805/ca22833.htm</font></a><font face="新宋体" size="3">《家庭》,1998/5,《红墙内最年轻的女摄影师》,文/康胜利 </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4 8:48:09编辑过]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p><font face="新宋体" size="3">陈锦俶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是1950年。对内对外,周恩来都是很注意礼节的一个人,他每次都提前到,同在场的新闻单位的工作人员一一握手。走到陈锦俶这里时,她心里很兴奋,也有点害怕,出于自卑的心理,不由自主就往后缩。总理主动来到她面前,看到是个十五六岁的小孩,就摸摸她的脑袋:“小鬼,你叫什么名字?”她一紧张,话都说不出来。周恩来一看她紧张的样子,又摸摸她的脑袋,握握手,笑笑就走了。后来第二次再见的时候,周恩来问她,陈锦俶就放松了,大声告诉周恩来名字。第三次见面,周恩来就能喊出她的名字了,以后周恩来什么时候看到她都是“小陈小陈”地招呼。(46页)</font></p><p><font face="新宋体" size="3">有一次陈锦俶她们跟另外一个代表团参观访问,大家都在休息室。周恩来很注意观察,他就坐在他的位置上看到对面有一个镜子,他说:“小陈啊,过来过来,你坐在我的位置上,看看对面的镜子,从镜子里面拍外面的景色怎么样啊?多美啊?”由于那时的镜头不能自动对焦,都是估计的。陈锦俶说这个不好拍,怕拍虚了。周恩来走出休息室,上了阳台,看看外面之后,他又喊:“小陈,来这里,从这里看出去怎么样?”这次陈锦俶拍了,效果很好。周恩来经常对她们说:“你看,你们做的片子,不要老是拍人,也要拍景,要人景交融。”(48页)</font></p><p><font face="新宋体" size="3">《俯仰之间--中国三代女摄影师的记忆》,雷震霖主编,华龄出版社,,2006/1</font></p><p><br/><font face="新宋体" size="3">有一次周恩来陪奈温总理到外地参观访问,陈锦俶一路跟随他们拍新闻纪录电影。有一次在上海拍上海民兵大练兵,去了两个摄影师。每次拍片都是有分工的,男摄影师是以拍群众场面为主,陈锦俶的任务就是拍领导观看演出这些镜头为主。她一直等着能拍一个比较精彩的,能够反映我们领导人光辉形象的镜头,等了一会儿,周恩来就把她叫过去了。周恩来说:“你为什么老对着我们领导,你为什么不去拍群众,这大练兵的场面多好啊,你为什么光拍领导不拍群众?”陈锦俶就做了解释:“我们是有分工的,我的任务就是拍领导看,我们另外有人就是拍群众,将来上下一结合,这个影片就生动了。”周恩来马上跟奈温解释,她的任务就是要拍好咱们俩的镜头。他们俩当时就很高兴地说话,陈锦俶当时就抢了这个镜头,抢完镜头她就走了。他俩都笑了,说她完成任务了。</font></p><p><a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4-07/30/content_1678845.htm" target="_blank"><font face="新宋体" size="3">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4-07/30/content_1678845.htm</font></a><font face="新宋体" size="3">,2004年07月30日 13:26:50  来源:新华网,《陈锦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辟儿童电影的市场》<br/><br/><br/>&nbsp;&nbsp;&nbsp;&nbsp;</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4 8:49:25编辑过]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p><font size="3">有一次陈锦俶她们跟周恩来到天津视察。将近下午一点,大家以为得回到宾馆才能吃上饭。没想到周恩来直接进了南开大学的食堂。一进门周恩来就问:“师傅,还有什么吃的没有啊?”师傅说:“有一锅刚蒸出来的窝头。”周恩来说:“好,就在这里吃,我出钱,大家每人再加一碗鸡蛋汤。”大家都围着坐下来之后,周恩来一看,咦,司机没来,赶快派人把他找来一起吃饭。(46页)</font></p><p><font size="3">一次周恩来陪同奈温访问,回京以后,下了飞机,外交部的人就对陪着去的摄影师等人说:“总理还有活动,在这边吃,你们没有什么拍摄任务了,是不是就先走?”大家收拾东西,刚上车,外交部礼宾司的人就跑过来了:“别走,别走,记者都别走今天中午周总理请客,你们走了,总理科就罢饭了。”大家回到候机厅,一看周恩来和陈毅都坐在桌边生气呢,谁都不说话,沉着脸。看到大家进来,周恩来和陈毅立刻站起来,招呼大家坐下一起吃。看谁来了,谁没来,哪个单位来了,哪个单位没来当时广播电台有个女记者没到。周恩来就问:“哪去了?”大家到处找,一直等到这位记者来了坐下,周恩来才说,吃饭吧。陈锦俶和于立华跟周恩来陈毅一桌。周恩来笑着招呼大家:“今天,陈老总请客。”请什么,吃面条,吃饭时,周恩来和大家聊天,他指着于立华问陈锦俶:“小陈,这是谁呀?”陈锦俶向周恩来作了介绍。周恩来笑了:“你们都很年轻啊,希望都寄托在你们身上。”然后招呼大家:“都吃饱了啊,别回家再吃去。”</font></p><p><font size="3">在这之后的一次,有一次要拍周恩来会见外宾,记者先去人民大会堂等着,于立华觉得没事可做,就走出来看看,刚拐过屏风,周恩来就迎面走过来。于立华正犹豫是应该先打招呼还是等总理先说话,这时周恩来已经笑着走过来向她伸出手;“小于,你好吗?”于立华高兴地说:“总理好。”(119页)</font></p><p><font size="3">《俯仰之间--中国三代女摄影师的记忆》,雷震霖主编,华龄出版社,,2006/1</font></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4 8:49:56编辑过]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p><font size="3">外事拍摄时,记者的车一般都在前面,有一次车太多,记者的车堵上了,陈锦俶抱上机器就往前跑,经过周恩来的车时,周恩来就喊:“小陈,小陈,别跑了,坐我的车!我的车快!”</font></p><p><font size="3">有一次周恩来去天津,听说周恩来要来跳舞,很多女孩早早就来了。舞会开始了,那些女孩都往前跑,想和周恩来跳舞。周恩来跳舞时总要和人聊聊天,这回有点受不了了。周恩来就向陈锦俶和舒世俊两个女摄影师暗示:“小陈啊,小舒啊,快来救驾!”陈锦俶和舒世俊在别的女孩和周恩来跳舞时,一般在旁边看着,接到周恩来的暗示,两人就跑过去,请周恩来和她们跳舞。(48页)</font></p><p><font size="3">《俯仰之间--中国三代女摄影师的记忆》,雷震霖主编,华龄出版社,,2006/1</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4 8:50:29编辑过]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