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p><font size="5">1945年2月5日上午,郭沫若从重庆市区来探望徐悲鸿。他带来了延安的红枣和小米。“悲鸿,这是周恩来先生从延安带回的,他托我送给你,并嘱我转致他的问候。他实在太忙,不能亲自来看你,十分抱歉。”(293页)</font></p><p><font size="5">1946年,徐悲鸿因为接受了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一职,北上之前在上海看望郭沫若并告别,将要离开时,周恩来来了,他热情地迎上来,伸手和徐悲鸿廖静文握手。听说徐悲鸿要去北平,他立即兴致勃勃地说:“好呵!应当去。”他满含笑容对徐悲鸿说:“我希望你把北平艺专办好,为人民培养一批有能力的美术工作者。”他还顺便提到他对北平的怀念。(327页)</font></p><p><font size="5">1949年,在北京饭店的一次宴会上,周恩来穿过人丛,走到徐悲鸿面前。他容光焕发,紧握徐悲鸿的手说“我们又见面了!”他微微扬起头,笑得更欢畅了。他拉过一把椅子,坐在徐悲鸿身边,向老朋友那样,询问徐悲鸿的健康,询问美术界的情况。他听完徐悲鸿的简短叙述后,带着沉思的表情说:“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南京上海和全国很多地方还没有解放。你在美术界的影响很大,希望你继续做更多的工作。”他站起来,同时充满感情地,几乎是温柔的说:“你还要好好地注意健康啊!”(361页)</font></p><p><font size="5">1953年,全国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徐悲鸿在西花厅和周恩来交谈。徐悲鸿谈到美术界的情况;谈了国画的发展、继承和借鉴问题;也谈到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周恩来点头表示同意,并微笑着说:“一切艺术都应当随着时代发展,停滞了就没有生命了。国画吸收西方绘画的某些优点,便会更加丰富。”他思索了一会儿,继续说:“国画以后也不一定叫国画,对其他画种来说,有唯我独尊的意思。”徐悲鸿说:“我们中央美术学院叫它彩墨画。”周恩来含笑点头。随后徐悲鸿又谈到画家的品德问题和美术教育方面的问题。徐悲鸿认为,任命美术院校的领导时,应当考虑德才兼备的人。周恩来完全同意徐悲鸿的意见,频频点头。徐悲鸿告辞时,周恩来谆谆嘱咐他保重,并亲自送他到汽车旁,搀扶他上了汽车(当时徐悲鸿已经半身不遂)。(403页)</font></p><p><font size="5">徐悲鸿去世后,几位画家描绘徐悲鸿的遗容,雕塑技术工人吉文升提着石膏和工具,准备从徐悲鸿头上翻制面膜。周恩来站在徐悲鸿遗体旁,低声问吉文升:“你有没有把握翻好?”吉文升肯定地说:“有!”周恩来又亲切地嘱咐他小心仔细.然后他及其沉重地说:“徐悲鸿的死是一个永远无法补偿的巨大损失!为什么让他带病从早到晚开会?以后决不允许再有这种情况发生!”他的声音发着微颤,既沉痛,又严峻。他缓慢地转过身来,嘱咐身边的周扬(当时的文化部长),要他守候徐悲鸿的遗体入殓。(409页)</font></p><p><font size="5">《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廖静文,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8</font></p></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8 5:12:5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