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时的一天上午,周恩来叫过理发员陈友才,说:“小陈呀,给我理理发吧,又长了!”陈友才给周恩来理完发,正在收拾工具。忽然听到一阵轰鸣,抬头一看,国民党轰炸的飞机向着这间屋子冲过来了。陈友才一转身就喊:“副主席,快进隐蔽所!”周恩来一把拉住陈友才的手:“快,跟我一块儿去隐蔽所。”“不不,我去勤务排。”周恩来不由分说,拉起陈友才,跑进隐蔽所。陈友才一看,隐蔽所太小,他怕自己进去周恩来活动不方便,又想出来。周恩来把他拉回来,自己站在门口用身体挡住他。就在这时,炸弹响了,刚才周恩来理发的那间房子被炸塌了。(180页)</P>
<>1944年8月李四光和夫人来到重庆,不久双双得病。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两人久久不能入睡,倍感凄凉寂寞。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接着是敲门声。</P>
<>“谁呀?”李夫人披衣下床,走向房门:“您是谁呀?”门外人应声:“李先生休息了吗?”李夫人开了房门,见两位年轻人走进来,接着进来一位中年人。</P>
<>那位中年人自我介绍说:“我是周恩来,听到一位朋友说您正在患病,特意来看望您!”李四光激动地说:“您冒雨来看我们,让我们怎么过意得去......”周恩来豪爽地大笑起来:“在这样的雨天,穿上雨衣,<U><FONT size=5>别人认不出来哟</FONT>!”</U>这样一说,大家都笑了。周恩来问候李四光后,热情地和他谈起工作。李四光把《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手稿送给周恩来看,谦虚地说:“我搞这工作,不过是敲打敲打石头而已。”周恩来说:“这个工作不简单。将来我们赶跑了日本鬼子,就要搞建设了”李四光说:“我们就盼望这一天早日到来呀!”“李先生多保重身体吧!你的研究一定会取得很多成果的。”周恩来说着,站起身来,紧紧握住李四光夫妇的手,“后会有期!”(182页)</P>
<>《将帅故事和传说》,董高怀,刘新壮,张植信编写,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7</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30 0:10:03编辑过]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963年5月12日,周恩来到上海召开调查“跃进”号沉没原因准备工作汇报会。当海军副参谋长傅继泽汇报到编队领导干部时,周恩来问:“怎么都是舰队的副司令、副政委?舰队司令、舰队政治委员呢?”接着周恩来严肃地说:“这可不行呀!毛主席对这次调查很关心,很重视。你们不是说为什么我非要亲自来吗?因为它已成了国际事件了。能不能查明‘跃进’号沉没的原因,直接关系着我国的国威、我军的军威。对于这样的大事,我当总理的要抓,你们这些当司令、当政治委员的,也要亲临第一线,不能只是交给第二把手、第三把手!”东海舰队司令陶勇马上说:“我们亲自去!”周恩来微笑着点头,说:“好,对于重大问题,我们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亲自出马,这要成为一条规矩。”周恩来又强调说:“主要领导干部不但要亲临第一线,还要善于抓住关键性的问题不放,要一抓到底。”<br>已经下午2点了,周恩来仍详细询问着各方面的准备情况。傅继泽考虑到周恩来下飞机后一直没有休息,就提议说:“总理,该吃午饭了,吃完饭再谈吧?”周恩来惊讶地问:“你们还没有吃饭呀?”(120页)</P>
<>周恩来走进指挥舰,来到报务班,和战士们交谈,周恩来关心地问:“你们的收发报机能不能同北京联系上?”战士们肯定的回答:“能!”周恩来又问:“你们军舰一旦受到损坏,没有电,通讯联络怎么办?还能不能跟北京沟通联络?”军士长如实回答:“不能。”周恩来没有批评大家,只是讲了一个在战争年代用手摇发电机保证通讯畅通的故事。尔后,他意味深长地说:“你们是在公海执行任务,又是第一次执行这样的任务,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要及时报告中央,中央也会及时下达处置的指示。通讯联络搞不好,可要误大事啊!”(121页)</P>
<>1964年4月14日晚,周恩来等人在人民大会堂的小礼堂,看海政话剧团的话剧《海防线上》。演出之前,周恩来对海军文化部长陈斐琴说:“听说你们至八十中全会的决议印在节目单上,没有介绍剧情,是保密吧?”陈部长赶紧解释:“我们想努力体现十中全会的精神,但剧本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剧情观众一看就会清楚的。”(第二天,团里改印了节目单。)第一场开始时,周恩来问:“灯柱后边天幕上是什么?是海岛吧?”陈部长说:“是海岛的礁石。”周恩来说:“海岛不在海里,搞到云彩里去了。”《海防线上》后几场有一段剧情:哑女马小鸥和母亲(一位女教师)见面。周恩来有些激动感叹地说:“女教师应该给哑女以母爱,把她感化过来。作者是不是怕人家说她立场不稳呀?其实女教师一出场,立场态度就是很清楚的,观众对她不会有什么怀疑。”(142页)</P>
<>1966年3月3日,周恩来和陈毅在人民大会堂的小礼堂观看海政话剧团演出的《夜海战歌》。序幕开始,周恩来看到天幕上海水翻腾,不住点头,说:“好,好!壮观,壮观!”看到女民兵上场后,周恩来说:“这些女孩子都没有光过脚吧。你看她们的脚跟,到海南岛去(话剧团将要去海南拍《赤道战鼓》),就可以光脚锻炼锻炼啦。”演出中,周恩来指着天幕上的幻灯背景说:“为什么帆船靠岸了还扬帆?”(148页)...</P>
<>1969年核潜艇研制进入关键阶段。10月10日晚,周恩来召集有关人员听取汇报。深夜12点,服务员送来面包。周恩来一边让大家吃面包,一边问服务员:“他们的司机吃什麽?”服务员回答说:“他们吃的是肉丝面。”周恩来满意地说:“司机辛苦,应该吃好点。”(214页)</P>
<>1970年7月16日,周恩来约有关人员9点开会。8点半,当与会人员到达人民大会堂时,周恩来已经作在那里看汇报提纲。核潜艇工程办主任陈右铭快步走到周恩来面前:“总理来得这麽早?不是9点开会吗?!”周恩来说:“晚上睡不着。昨天刮风,我起来看了看天气。”人到齐以后,周恩来说:“我早上起来问了问天气预报,11点以后天气才好。吴法宪同志,请你派我的专机送他们去那里,搞诉军区机场准备好午饭。10点半钟就由这里直接到机场去,11点就起飞。”离开会场时,周恩来握着彭士禄(模拟堆总设计师)的手,满含深情地问:“你的祖母,她怎麽样了,有消息吗?”彭士禄哽咽着说:“她已经85岁了,总理,我真担心她挺不下来.”周恩来沉吟一会,对彭士禄说:“你无论什麽时候,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记住你是海丰人,你是彭湃的儿子,记住了吗?”(217页)</P>
<>《共和国领袖与海军》,吴殿卿,袁永安,赵小平主编,2000年11月,海潮出版社。</P><br><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5 10:55:04编辑过]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945年日本投降后的一天,正在延安的周恩来叫何启君到他的窑洞去。何启君走进窑洞时,周恩来正在整理行装。看到何启君,周恩来神情自若地站起来,把唯一的座椅让给何启君,他自己坐在门口的一只皮箱上。(74页)</P>
<>50年代当时的天津教育局长何启君,参加天津市干部俱乐部的一个舞会。周恩来温和地对何启君说:“你到北京去的时候,怎么不去我那里,见见!”何启君嗫嚅着:“现在可不比当年红岩村。”周恩来依然神态随和,说道:“怎么?侯门深似海吗?”何启君不知如何作答。周恩来神色庄严起来,一字一句地讲道:“你是教育局长,知不知道南开中学将要开辟一间所谓‘周恩来纪念室’?你负责,马上通知他们,不要这么做!你负责办好!”(76页)</P>
<>1943年2月7日下午,在红岩二楼宋平和陈舜瑶夫妇的房间里,周恩来和大家闲谈,说起《红楼梦》。周恩来逐一询问:“你们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所塑造的人物,谁最好、最可爱、最成功?”“我看林黛玉写得最好,最可爱......”“我看史湘云塑造得好,性格可爱,她......”“我认为贾宝玉写得好极了,这个人物......”“我以为写探春还是有精彩之笔,把她写得很能干......”这时何启君说:“我喜欢薛宝钗。因为她是性格温顺而知礼,又不尖酸刻薄......”好几个人当场笑了起来。“你读过《红楼梦》没有?读过多少遍?你了解这本书吗?”周恩来显然不以为然,对何启君轻轻笑着说。(239页)</P>
<>1942年,何启君得了肺结核,在红岩休养。一天,周恩来去红岩专程看望这些休养的病人。他和何启君谈了不少话。先问病情,此问治疗,再问心情如何。接着又说了一些趣事。临去时,又异常温和、极其关怀地说:“养病嘛,要靠达观、乐观的胸襟。要有信心,去同病魔战斗。注意生活的规律化......”<br>不久,何启君病情好转,就和张颖两人经常纵声高歌,弄得需要安静的华岗写不了东西。于是华岗就向周恩来诉苦,说是领导委托他写的文章,写起来不顺利,何启君整天价唱唱唱......这天,何启君从“休养所”到办公楼,走进一楼办公室,看到周恩来正打电话,何启君正想退出去。“站住!”周恩来严肃地叫住了他。何启君本能地恭恭敬敬地站住了。“为什么要你好好养病,你却整天地高声唱歌!你住的是‘休养所’,那里都是老弱和病人,你不好好养病,怎么还打扰别人!难道‘休养所’不该保持安静吗?特别是午休时间,你大声歌唱,你不讲点纪律吗?”(251页)</P>
<>《情系延安》,何启君,新华出版社,1998/4</P><br><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0 8:56:29编辑过]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DIV>1969年12月28日,周恩来对北京市交通管理工作指示:东西长安街,市区环行路和主要街道,以及五棵松向北至西郊机场岔口,都应将快慢车道标志加粗、标清,使之醒目:此外,人行横道标志也应清晰明了,长安街中心的“安全岛”也要恢复起来。(341页)</DIV>
<DIV>1970年5月14日,周恩来在听取有关故宫博物院管理情况汇报时,指出:故宫内要住人专门管理、维修,以保存好文物、房屋。我跟文化部军工宣队负责人谈过,故宫这么大,人少了管不过来,可以派军队去,一面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历史和文物知识,一面打扫卫生,检修房屋。故宫建筑不像古希腊石头建筑,是木制的,容易坏。因此,要给部队同志讲清政策,切实加以保护。(366页)</DIV>
<DIV> 1972年,得知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一工作人员因写信反映江青脱离群众,搞特殊化而受到审查后,指出:人家说的是事实嘛,既然是事实,又为什麽怕别人说呢?当即瞩咐秘书通知写信人所在单位,解除对该工作人员的审查。(569页)</DIV>
<DIV>1974年2月1日对公安部门一则题为《被蒋特利用的四名少年女学生在广洲向我自首》的材料批示:“既然教育释放这四个十五六岁年轻初中生的女子回港,又要在港澳报纸上揭露蒋特卑鄙手段,这不是使这几位年轻女学生受威胁恐吓吗?甚至会闹出人命或暗害(事)。为何公安部门不加制止或指示另定办法?太不够慎重了!”批示请华国锋(公安部长)阅办此事。(649页)</DIV>
<DIV>《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文献,1997/5</DIV>
<DIV> </DIV>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DIV>1974年3月30日,张春桥的妹妹张佩瑛在上海一家医院做手术时突然死亡,事故原因是术前麻醉时,医生方兆麟过于紧张和疏忽。当时的上海市革委会负责人打电话向张春桥请示,张春桥提出3点:1.丧礼要尽量简朴,不要超过一般工作人员;2.不要去整这次医疗事故的医生;3.不幸的消息暂时不要通知母亲。然而私下里,张春桥却写信给他的儿子,要上海市革委会调查这件事。王秀珍得到指示后,立即成立调查组。调查组经过仔细调查分析后认为,这次事件纯属医疗事故,方兆麟医生从未有过政治问题。但王秀珍对结论非常不满,认为这个调查组严重右倾,从工宣队充实了一些人,于是方兆麟的一家及亲友都变成了被审查的对象,由于方兆麟坚决不承认,无法结案,王秀珍把方兆麟关押在秘密监狱里。方兆麟的家人继续寻找申诉机会,直到1975年深秋,周恩来得知此事,就把张春桥叫来对他说道:“在医疗界出医疗事故是难免的,医生要吸取教训。但是,因为死者是你的亲戚,你就那样做,恐怕不妥。”张春桥无言以对。不久方兆麟被释放出狱。</DIV>
<DIV>《[文化大革命]中的名人之升》,温乐群,郝瑞庭主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8(317页)</DIV>
<DIV> </DIV>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div><p><font size="5">1945年2月5日上午,郭沫若从重庆市区来探望徐悲鸿。他带来了延安的红枣和小米。“悲鸿,这是周恩来先生从延安带回的,他托我送给你,并嘱我转致他的问候。他实在太忙,不能亲自来看你,十分抱歉。”(293页)</font></p><p><font size="5">1946年,徐悲鸿因为接受了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一职,北上之前在上海看望郭沫若并告别,将要离开时,周恩来来了,他热情地迎上来,伸手和徐悲鸿廖静文握手。听说徐悲鸿要去北平,他立即兴致勃勃地说:“好呵!应当去。”他满含笑容对徐悲鸿说:“我希望你把北平艺专办好,为人民培养一批有能力的美术工作者。”他还顺便提到他对北平的怀念。(327页)</font></p><p><font size="5">1949年,在北京饭店的一次宴会上,周恩来穿过人丛,走到徐悲鸿面前。他容光焕发,紧握徐悲鸿的手说“我们又见面了!”他微微扬起头,笑得更欢畅了。他拉过一把椅子,坐在徐悲鸿身边,向老朋友那样,询问徐悲鸿的健康,询问美术界的情况。他听完徐悲鸿的简短叙述后,带着沉思的表情说:“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南京上海和全国很多地方还没有解放。你在美术界的影响很大,希望你继续做更多的工作。”他站起来,同时充满感情地,几乎是温柔的说:“你还要好好地注意健康啊!”(361页)</font></p><p><font size="5">1953年,全国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徐悲鸿在西花厅和周恩来交谈。徐悲鸿谈到美术界的情况;谈了国画的发展、继承和借鉴问题;也谈到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周恩来点头表示同意,并微笑着说:“一切艺术都应当随着时代发展,停滞了就没有生命了。国画吸收西方绘画的某些优点,便会更加丰富。”他思索了一会儿,继续说:“国画以后也不一定叫国画,对其他画种来说,有唯我独尊的意思。”徐悲鸿说:“我们中央美术学院叫它彩墨画。”周恩来含笑点头。随后徐悲鸿又谈到画家的品德问题和美术教育方面的问题。徐悲鸿认为,任命美术院校的领导时,应当考虑德才兼备的人。周恩来完全同意徐悲鸿的意见,频频点头。徐悲鸿告辞时,周恩来谆谆嘱咐他保重,并亲自送他到汽车旁,搀扶他上了汽车(当时徐悲鸿已经半身不遂)。(403页)</font></p><p><font size="5">徐悲鸿去世后,几位画家描绘徐悲鸿的遗容,雕塑技术工人吉文升提着石膏和工具,准备从徐悲鸿头上翻制面膜。周恩来站在徐悲鸿遗体旁,低声问吉文升:“你有没有把握翻好?”吉文升肯定地说:“有!”周恩来又亲切地嘱咐他小心仔细.然后他及其沉重地说:“徐悲鸿的死是一个永远无法补偿的巨大损失!为什么让他带病从早到晚开会?以后决不允许再有这种情况发生!”他的声音发着微颤,既沉痛,又严峻。他缓慢地转过身来,嘱咐身边的周扬(当时的文化部长),要他守候徐悲鸿的遗体入殓。(409页)</font></p><p><font size="5">《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廖静文,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8</font></p></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8 5:12:52编辑过]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975年1月13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作《政府工作报告》。张随枝(中央办公厅警卫处副处长)很早就到人民大会堂,监查会场内各点的警卫安全情况。不料,周恩来比他更早,已经在检查各处的情况。当张随枝走到东大门时,周恩来叫住了他。张随枝走过去,周恩来说:“你这个张随枝怎么搞的?你知道代表们来时,大部分人是分散进入大会堂的,这里的灯光这么亮,外边的人看到会猜里边有什么大的活动,人们就会聚集到大门口围观,影响代表们的出入,这你难道没有想到吗?”张随枝立即派人把各门窗的门帘窗帘拉上,这样既保持了代表们进入大会堂的光线亮度,又使外边的人看不到大会堂的灯光。周恩来满意地点了点头。周恩来没有休息,到主席台上检查了每个座位、名签,又到休息室仔细检查了一遍。</P>
<>张随枝走到东门里代表休息大厅时,周恩来正在那里和代表们谈话,看到张随枝,对他说:“张随枝同志,牟森(新闻电影厂摄影记者)、杜修贤呢?”张随枝回答:“刚才还看到他们......”周恩来说:“你派人把他们找来。”不一会儿,牟森和杜修贤来了。周恩来看到他们,站起来把他们迎到休息厅靠边一排空着的椅子上坐下。张随枝想,大概总理要给他们交待什么任务,正准备离开,刚转身,周恩来把他喊住了:“张随枝,你怎么走了?你过来,坐在这里。”说着,指了指他身边的一把椅子。张随枝连忙走过去,坐在周恩来左侧。周恩来对牟森和杜修贤说:“我作报告时,你们拍了多少镜头,拍了多少新闻片,在别人作报告时也应照多少,一个也不能少!要是少了,我可找你们负责。你们听懂了吗?”牟森和杜修贤一下领悟了,忙一叠连声地说:“听懂了,听懂了。我们按照总理的指示办。”张随枝想:这是总理在向他们交待任务,与我无关,我的任务可能在后边,总理另有指示。只听周恩来又说;“你们要办好。今天向你们交代的事,有张随枝来作证。”张随枝明白了,这是周恩来为了不给当时的“四人帮”留下把柄,有机可乘。后来才知道是张春桥作修改宪法的报告。(217页)</P>
<>《红墙内的警卫生涯》,张随枝,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2</P>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br/><p><font size="5">1940年9月下旬,周恩来鉴于半年来局势复杂,人心浮动,一些知识分子思想陷于混乱,决定去重庆北碚和大家座谈一次。他派沙汀、叶以群先一步去安排。<br/><br/>&nbsp;&nbsp;&nbsp;&nbsp;北碚有林语堂回国后购买的一所院落,8月份林去美国,把房屋连同家具都借给“文协”使用。这所房子成了正式的分会会址。沙汀见到住在这儿的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艾青。沙汀与他谈了此行的目的,并探问他愿不愿意去延安。艾表示可以考虑,要求同周恩来谈一谈。周恩来徐冰一行,9月24日夜到达北碚。原订下午到的,在城里耽搁了,连晚饭都没顾得上吃。这时候街上好一点的饭馆都已关门,沙汀、叶以群就领他们随便找了家小馆子用餐。饭后,周恩来执意乘车去拜望陶行知,然后才去北温泉歇宿。<br/><br/>&nbsp;&nbsp;&nbsp;&nbsp;第二天清晨,沙汀约艾青一块去见周恩来。艾青一听说周昨晚就到了,而沙汀却没有按原约马上关照他,便发了脾气,几乎就要因此不赴会了。诗人发脾气,小说家只好劝解,好说歹说,总算把他劝去见了周恩来。可是,等艾青从周的房间出来,脸上的表情大变,异常的兴奋,动着感情对沙汀连声赞扬周恩来的言谈风度。(106页)</font></p><p><font size="5">皖南事变后,沙汀的儿子杨礼患了中耳炎。他每每领着进城就诊,完毕,送回家,还要过江再去曾家岩。一次,就诊后时间已晚,只好带了孩子开会,把他安排在会议室的长椅子上。周恩来最先发现小杨礼已经睡去,吩咐警卫员去取毛毯给孩子盖上。散会后又派车让父子俩随冯乃超到文工会过夜。<br/>&nbsp;&nbsp;&nbsp;&nbsp;到了1月底的一天,沙汀向徐冰汇报后,徐问起他的打算,他便决然地说出想回安县的意思。<br/><br/>&nbsp;&nbsp;&nbsp;&nbsp;徐冰没有提出异议。反倒详细地问起他在故乡的社会关系,隐蔽下来从事写作的安全程度。当知道他舅父郑慕周的地位和开明态度后,就同意了他的计划。只是反对沙汀与地方党发生关系,主张把组织关系保留在南方局。徐冰说:“决定了就赶快动身吧!为了你们老不动身,恩来同志这一向觉都睡不好呵!”<br/><br/>&nbsp;&nbsp;&nbsp;&nbsp;临走前,徐冰突然阻拦道:“不跟恩来同志见见面就走啦?”<br/><br/>&nbsp;&nbsp;&nbsp;&nbsp;这当然是沙汀的心愿。不一会儿,周恩来迈着潇洒的快步走来,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我听徐冰说了你的情况,我同意你的决定。回去以后要多加小心!”<br/><br/>&nbsp;&nbsp;&nbsp;&nbsp;沙汀看着一年来他的这个上级,英武的两条剑眉,事变以后由于日夜操劳显得消瘦的脸庞。临事好激动的他嗫嚅着,说出预先没有想到会说的话:“安家以来,我很少进城跑工作了……”<br/><br/>&nbsp;&nbsp;&nbsp;&nbsp;周恩来爽快地打断了他:“你住在乡下写东西,当然就少有时间进城了嘛!东西写得怎样了啊?”<br/><br/>&nbsp;&nbsp;&nbsp;&nbsp;他的手还被周恩来握在手里摇着,觉得越来越热了。(112页)</font></p><p><font size="5">《名家简传书系--沙汀》,吴福辉,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4</font></p><p><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8 5:11:53编辑过]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 <B>博物论坛</B>  (http://www.cng.com.cn/nh/bbs/index.asp)<br>--  <B>社会天地</B>  (http://www.cng.com.cn/nh/bbs/list.asp?boardid=5)<br>----  <B>周恩来“自己的”外交部中的琐事</B>  (http://www.cng.com.cn/nh/bbs/dispbbs.asp?boardid=5&amp;id=4835)<br></P>
<>--  作者:天网天蓝<br>--  发布时间:2006-3-19 16:56:00<br><br>--  周恩来“自己的”外交部中的琐事<br><br></P>
<>一次在人民大会堂开会,不知道交通管理出了什么问题,堵车堵了一个小时,包括各国大使的车。开完会,周总理火气还没消,把外交部所有人留下,大声批评礼宾司司长。“外交部人人都害怕总理的脾气,他和外交部的工作人员在一起,肯定不像和别的部的人那么客气。”<br>这时候,周围人帮着司长解释,说堵车肯定是交通部门或者公安部门的责任,周恩来长叹一声说:“我还能批评谁?外交部到底是我自己的部。”<br>过家鼎的翻译风波 <br>“冀朝铸第一次给周恩来当翻译,腿一直在发抖。”过家鼎满面笑容地说到自己的朋友。1962年31岁的他第一次给总理当翻译,就见识了周恩来对翻译工作的严格要求。之前他一直在朝鲜停战代表团和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上当翻译,很有经验,“在朝鲜工作时,已经做到了定稿人的位置”。由于当时中国在战后谈判中要争取主动,所有英语会谈都要当场记录,特别是美方所说的话,所以过家鼎一直在练习英文速记,在朝鲜直接收听别人不允许听的“美国之音”,毕业于复旦大学的他本来就英文优秀,到了最后一分钟能记140个字,比美国人还快。<br>周总理听得懂英文,常常会当场指出翻译上的错误,有的翻译第一次给周总理工作甚至晕倒。过家鼎说他虽然紧张,但觉得自己不会有问题,结果第一次还是出现了失误。开始还顺利,“后来周总理向外宾介绍身边的赵朴初是一位‘居士’,我就愣住了,译不出来。”周总理当场给他介绍了什么叫‘居士’,又告诉他回去要研究如何翻译。下来后,领导告诉他,周总理对他还算满意,就是说了一句“知识面窄了一点”。并嘱咐外交部专门为此出简报,要求大家扩大知识面,不能单纯学习语文知识。<br>这以后,他才慢慢熟悉总理和别的领导人物不一样,在和外宾说话时,他基本上是不酝酿下一句话,因为他早就都打好了腹稿,“他说完一句话就会注意地听翻译,看翻译是否准确”。因为周恩来自己的英语、法语都好,所以翻译们都战战兢兢,“他会当场质问翻译,我说的是社会主义,你怎么翻译成了共产主义?”章含之说她帮总理翻译,也因为不懂“越俎代庖”而当场被他批评,“说我还是行老的女儿,怎么不懂这些?要加强学习了”。<br>第一次出现问题后,过家鼎开始“疯狂”阅读,他还记得,那个时代,周总理很喜欢和外宾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和教训,他就在那时阅读了大量原著,“苏台德区”、“闪电战”、“绥靖主义”都能够脱口而出。也就从那时开始,觉得翻译要当万金油,什么都得会,他自己主攻政治和经济,后来翻译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巴顿将军》都被称为翻译界的名著。<br>周恩来常考问翻译,经常在会见前讨论哪个词怎么翻,有时顺便把今天要谈的主题事先通报给翻译,让大家心里有数,“要求是很严格,但是他很尊重人,始终把我们当同志来对待。”<br>周总理在细节上非常注意对翻译的尊重,从来要求翻译坐在他身后,在出席宴会时,要求他们坐在身边。出访亚非十四国时,东道国一般按自己习惯,不给翻译安排席位。“总理叫礼宾司司长俞沛文去和对方交涉,一定要把翻译安排在他身边。”在当时尚还属帝国的埃塞俄比亚,冀朝铸和过家鼎分别坐在总理和陈毅身边,对面全是皇室成员。那场面过家鼎一直记得清晰,“看得出对方很吃惊,但是这样一来更尊敬总理”。<br>在埃及,由于吃饭的桌子小,实在不能放下翻译位置,周总理就让翻译坐在后面,面前摆上小圆桌,也是有吃有喝。“我那时候工资不高,又要养家,在食堂吃饭时都只吃半份乙菜,一份丙菜,一共一毛钱,有机会大吃一定是好好吃。”过家鼎笑自己那时候“馋”,总理告诉他们,要抓紧时间吃,等他讲话时间就要认真翻译了。<br>整个在周总理身边当翻译的年代中,过家鼎都为周总理对细节的高度重视而感动、或紧张。“总理是个对小节近乎苛刻的人,每次会见时哪张椅子怎么放都要自己安排,陈毅总是大嗓门说,不要管那么多啊,总理。”<br>这些对身边小节的关注,有的纯粹是琐事,比如冀朝铸婚后没孩子,总理就问他怎么回事,并叫吴阶平给他看病;有的却别有深意,在亚非国家访问时,他要求翻译说话时不要使用“你们应该”、“你们必须”的句子,因为要照顾那些刚刚独立国家的自尊心;翻译“毛泽东思想”时,要用能代表“集体智慧”的翻译,“他说那不是毛泽东一个人的发明创造,是集体的结晶”。<br>过家鼎1986年开始担任驻外大使,后来担任葡萄牙大使期间更是负责澳门回归的谈判。“我们被称为中国的第三代大使,第一代是将军们,第二代是省委书记们,第三代就是翻译群了。”当时80%的大使都是由外交部的曾经的翻译们担任,大家私底下说起来,都觉得是跟总理这么多年受训练的结果,“他总是习惯和我们讨论问题,慢慢大家都能体会他的外交思想和思路。所以出了那么些大使不奇怪”。<br>外交部的工作时间 <br>彻夜工作几乎成为外交部的惯例。章含之记得,总是深夜12点,周总理处理完所有部的工作后,再来外交部开例会,这是他每晚的最后一个会,“他觉得这是自己管的部,放到最晚开是应该的。”她那时候年轻,不能熬夜,总是很困,就盼这会开到一半可以早点吃夜宵,“吃完了就可以清醒一点。”总理自己面前是花生米,大家吃馄饨或面条。例会一般要开到两三点。<br>不过司长们没她那么轻松,大家总是紧张地在开会前看当天内部参考,“共有两大本内部材料,谁都不敢不仔细看,总理总是问大家当日事件,一次,非洲司司长没注意一个小事件,被他好好批了一回”。<br>过家鼎印象最深的是基辛格访华时,“天天要熬到夜里三四点”。总理总是端着一小杯茅台和大家讨论工作,一边在手里捻花生,“听说总理酒量好,但是我在他身边的时候,医生已经不允许他喝那么多了”。<br>每天工作通宵,实在不能忍受,有人提出来应该8小时工作制,被周总理知道了,过家鼎还记得他声色俱厉地批评这种提出想法的同事——“什么?你说什么?你还是不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还要求8小时工作制?那和资本主义国家索要加班费有什么区别?”他们都吓得不敢吭声。过家鼎说:“最享受的是加班一周后,下一周可以轻松点,早上不用准时上班。”而上班的空闲时间,外交部内的豆制品供应是他和冀朝铸的兴奋点。<br>周总理则是每天早上6点睡觉,中午起床开始工作。“那时候觉得他身体特别好,不怕劳累,可以活到90岁。”过家鼎坚决认为,没有“文革”,周恩来肯定寿命很长,“他不是一般人,有着伟人的特征。”<br>章含之记得周总理的另一工作特征,“有着常人没有的记性”。总理认识她时,给她讲自己年轻的时候托过章的父亲“行老”帮忙,把在法国的印刷机和共产主义的宣传册运到德国的事情。那时候周恩来在法国,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受到北洋政府的控制,所以委托在欧洲游历的章士钊把东西运到德国,“他当时也没暴露身份,就说是学习材料。多少年了,父亲一点不记得这事,他还记得很清楚”。“他记性太好了,知识也渊博,在这些方面,只能用天才来形容。”<br><br>总理的感情抑制 <br>外交部的文件尽管经过正常手续上报,周恩来也要问当时任副部长乔冠华看过没有,“乔看过的东西他才放心”。可越是这样的关系,周总理就越是注意要让别人意识到他对乔很严格,平时见面时永远是公事公办的态度。四届人大选举,毛泽东提议乔冠华任副总理,被周总理阻止了。他说还要等等,后来又对乔冠华说,他不愿意别人说他要提拔自己的人。“当时他能说乔老爷是他的人,也算是很坦白了。一般总理是不会说这种话的。”<br>也因为这样,总理偶尔的感情流露她才觉得特别珍贵。她清晰记得自己看见的总理唯一的一次感情流露:1975年,总理癌症复发,“知道总理不会再好了,”她和乔冠华都很难受。在美国和欧洲访问时,买了一些夏威夷果,那时候国内还没有这种坚果,知道总理爱吃花生米,这比花生香,也软,就买了一些。路过巴黎时又买了羊角面包,“也就是总理在法国留学时常吃的东西,”回国后送给总理。<br>总理在一天接见外宾后,叫陪同接见的他俩留下来说:“我从来不收别人的东西,这次我知道你们是给一个病人的礼物,我是一个病人,我收下了。”乔冠华几乎当场泪下,一直和周总理“没什么情感交流”的章含之说她心中一酸,“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总理动感情”。<br>过家鼎也记得总理很难得地流露真实想法的瞬间。那是“文革”刚开始时,总理和外交部几个熟悉的工作人员在一起时说:“搞什么早请示晚汇报,不都是封建主义那套吗?万岁更是封建。”<br>1976年1月初,总理感觉自己时间不多了,每天见几个要见的人。1月7日下午是乔冠华,但是负责照顾总理的卫生部长刘湘屏说总理太累了,情况不太好,改日再见吧。结果没想到第二天总理就去世了。“乔老爷就这样没和总理见上最后一面。”</P>
<><br>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8 5:59:21编辑过]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968年的一个冬天,北京礼花厂失火,青年女工王世芬被抢救出来,,她的身体98%被烧伤,3度以上烧伤面积达88%。周恩来指示医务人员为王世芬作营养丰富又可口的饭菜,王世芬身上移植的皮肤不能出汗,周恩来指示在病房里安装了空调。</P>
<>1969年夏季的一天,周恩来把吴阶平(周恩来指定的王世芬治疗领导小组负责人)找去,对他说:“王世芬因公烧伤那么严重能够活下来,是个罕见的奇迹。你去抓治疗王世芬的工作,作为咱们两个人的点。”两天后,吴阶平向周恩来汇报了对王世芬进行治疗的情况,周恩来边听边提出一些问题。听完汇报,周恩来指出:“第一,去访问的记者和其他人太多,这会影响王世芬的休息,要注意保护她;第二,她肢体功能恢复很不容易,要注意加强营养;第三,她有些骨创面还未愈合,要注意避免感染,防止并发症;第四,她全身植上的皮没有汗腺,不能出汗,会影响她的体温调节,要注意解决这个问题。”周恩来还特别叮咛,在治疗中要运用唯物辩证法,要注意发挥医生和病人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后来,周恩来又要吴阶平告诉卫生部,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医学院、北京第二医学院等单位的有关专家都吸收进来,成立一个领导小组。周恩来向吴阶平等人强调这样两句话:一句是‘凡事预则立’,一句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要他们增强预见性,防止功亏一篑。</P>
<>周恩来还叫卞志强(当时的中南海门诊部负责人)和张佐良去看望王世芬,每隔两三天向周恩来汇报一次王世芬的伤势情况,问:王世芬一天吃几两饭?体重增加了没有?王世芬的白血球有多少?下颌骨露在外面怎么办?耳朵没有了,听力会不会受影响?唇亡齿寒,嘴唇烧坏了,话还能说得清吗?......周恩来还要他们两人把王世芬的照片送来,亲自审视。周恩来还特别关照他们:“王世芬的面容烧毁了,你们先别让她照镜子。要慢慢地吹风,使她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后再给她进行面部整形。”</P>
<>王世芬进入功能锻炼时期后,医务人员按照周恩来的指示,耐心地给她讲明只有坚持锻炼才能恢复肢体功能的道理,促使她自觉地发挥内因作用,战胜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P>
<>《怀念周恩来》,人民出版社,1986年<BR></P>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