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咋啦?北京地铁始建于1965年,69年建成通车滴~~
1939年11月7日,延安中央医院正式宣告成立。延安中央医院从筹建之日起,就受到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支持和关怀。1940年春,周恩来从苏联治病回到延安后,曾来中央医院视察。他听说医院的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奇缺,就表示回到重庆一定想办法。回重庆后,周恩来马上通过宋庆龄、史沫特莱等友好人士,募集到一批药品、器材运回延安。特别重要的是,周恩来还从大后方输送了一批医务人员到延安中央医院工作。

    中央医院还通过一些老关系,在重庆搞到了一些延安奇缺的伤寒和副伤寒甲、乙菌种。何穆听说周恩来将于近期回延安,就写信请他设法把菌种带过来。于是,周恩来亲自担当起带菌种的任务。他考虑得非常细,为了保障这些活菌种的安全,他将三管菌种都放在自己的上衣口袋里,一路小心翼翼。到延安后,他立即打电话告诉医院,菌种已经安全抵达。

    周恩来在重庆,还吩咐有关人员注意购买一些医学方面的杂志。他每次回延安的时候,就把这些购买到的医学杂志带回延安。据李坚回忆:“每当魏一斋收到周副主席送给他的齐鲁大学校刊等与医学学术相关的读物时,心中总有说不出的高兴。”
<<中共领袖与延安中央医院的往事 >>
--------------------------------------------------------------------------------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8月08日 06:07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周恩来总理在1969年至1973年间,先后6次针对地铁的安全问题作出批示,要求对地铁的一些具体安全问题:如漏电、失火、瓦斯窒息、上下车失脚、出入口拥挤等都要予以重视。安全问题如果解决不了,暂时不忙公开宣布运营。
欧阳予倩复排30年代的《潘金莲》,周恩来说“这戏影响不太好”,于是之当面敢和他争辩。戏决定不排后,周恩来吩咐不让消息见报,怕“欧阳老身体不好”,看了难过。
   有一年除夕也是周恩来和大家一起度过的,谁和谁是一对他都门儿清。他会出其不意地访问演员宿舍。有一天去了,只有林连昆在睡觉,正紧张着,周恩来笑说:“快把窗户打开,味道不好。”
============================================
             三联生活周刊          <<话剧百年:北京人艺沧桑 >>
“周总理对待我们演员都特别随和,当天演出休息时,我们几个演员都跑到了总理身边。”李绮回忆,“在那之前我曾经随团为总理演出过几次,所以总理认识我。我记得当时总理一看到我,就用天津话问:‘刚吃的嘛?’当时把我们几个演员都逗笑了。”

    据李绮回忆,当时周总理特别喜欢《毛主席来到咱农庄》这首歌,但还不会唱,于是总理提出让李绮当场教他唱这首歌。“当时总理对我说:‘小李啊,刚才你唱的这个歌我喜欢,教教我。’我就一字一句又唱了一遍。当时总理听得特别认真,还不时地问我一些细节。总理的记性特别好,没一会儿就都会了。然后还和我们演员一起合唱了这首歌。”虽然已经年过古稀,但当时的情景李绮仍历历在目。

  人民网.天津视窗
197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待外宾的时候,发现记者们长时间站着,从会见开始到宴会结束,非常辛苦。他吩咐服务员在宴会厅里加一张桌子,让记者们吃饭。此后,每次接待外宾,都会在宴会厅的一旁设置一桌“记者席”。
一次,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接待外宾。外宾入场拍摄完成后,记者们都坐到记者席。席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一名记者打开一瓶酒,很多记者举杯,中央电视台灯光师张敬邦也喝了一点,脸上有一点发红。按当时的程序,主宾双方先吃饭后讲话。致辞过程中,周总理闻到了有些记者身上的酒气,脸色立刻严肃起来,但什么也没有说。外宾离开后,周总理留下了全部记者,严厉地说:“你们看看你们的脸,这会造成什么影响!”他让服务人员拿了一瓶茅台酒给现场记者斟满,说这次让你们喝个够,以后再也不许饮酒了。

北京晚报 2008年1月7日
1963年元月,锡兰(现在叫斯里兰卡)总理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夫人访华,周总理陪同,我们跟随拍摄。班夫人到杭州,在梅家坞参观、座谈。梅家坞是出龙井茶的好地方,主人给总理上了杯茶,总理马上把这杯茶转给了正在旁边抱机等待拍摄的摄影师韩德福,他说:“你们拍电影的同志很辛苦,先喝这杯茶”。

1965年盛夏,乌干达总统奥伯特访华,在上海参观工业展览馆时,女摄影师舒世俊的机器突然“卡片”了,她蹲在地上排除故障,我站在她的身旁干着急。这时,总理走过来关切地问:“出问题了?”我赶紧说:“卡片了,马上就好。”随后总理对我说:“我老早叫你们换16毫米的机器,你们就是不换,35毫米的机器太重,一个女同志扛着,怎么吃得消!”这天天气特别热,那时宾馆里也没有空调,总理的衬衣被汗湿透了,一位女服务员把一条毛巾送给总理擦汗,总理指着舒世俊说:“我不要,给摄影师,他们太辛苦了!”这时,舒世俊刚把故障排除,提着机器往前跑,追赶奥伯特总统。这位女服务员,按照总理的指示,在展览大厅里,一遛小跑追赶舒世俊,给她送毛巾。



奥伯特总统到了广州,广东省负责人举行欢迎宴会,记者席被安排在宴会厅的角落里。宴会开始不久,总理端着一杯酒离开座位——总理在宴会上的一举一动,都是很引人注意的,许多人都看着总理端酒走下座位往哪里去?这时,总理直冲记者席过来,我们全桌的人都站起来了,总理非常亲切地说:“拍电影的同志,新华社的同志,搞环卫工作的同志,你们辛苦了,来,我陪大家喝一杯。”说着,他先一饮而尽,笑眯眯地看着在座的同志一个个把酒饮完。总理的这几句话,像一股电流热呼呼地传遍我全身。我的血沸腾了,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一天的劳累,被总理这几句热情抚慰的话一扫而尽。

缅甸总理奈温访华,总理陪同往昆明为奈温送行。返回北京时,正是中午12点,有关人员向随行的工作人员宣布:“到北京了,机场没有给诸位准备午饭,请你们各自回家吃饭。”

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下机后,先进餐厅,看到只给他们两人准备了餐具,其它桌上空空如也。总理问:“随行的工作人员午饭怎么安排的?”有关同志回答:“到北京了,请他们都回家吃饭。”总理听了很不高兴地说:“我也到家了,也可以回家吃饭。”安排午饭的同志听了总理的话,十分尴尬,回答说:“我去请他们进餐厅。”这时,我们都在停机坪上往汽车上装机器、器材和行李,就听负责安排午饭的同志边跑边喊:“你们不要走,总理请你们吃饭。”

1961年7月1日,是党诞生40周年纪念日,中央在人大会堂开纪念会,少奇同志作报告。少奇同志报告时,全场一片寂静,摄影师正在紧张地开灯拍摄。就在此时,一个一万度光的灯泡爆炸了。一声巨响,全场都被震惊了,这个漏子捅得实在不小,我被吓出了一身冷汗。负责警卫的同志找到了我,把我带到大会堂旁边的湖南厅,训斥我们事先检查工作不仔细,出了这样大的漏子,要我们认真写出书面检查。我被训得抬不起头来,无地自容。就在此时,中央警卫师的谷师长进来了,他语音和蔼地说:“王永宏同志不要怕,总理给你们挡驾了。总理说灯泡质量不好爆炸了,他们就是扑上去抱着灯泡,也不能阻止爆炸,不要过分地责备他们。”

王永宏 《跟随周总理拍电影》 新闻电影制片厂 2007年8月
1965年周总理访罗回国前,曾到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亲切会见全体工作人员及中国留学生,那些年轻学生一见总理,呼啦啦围上去兴奋得忘乎所以,有人竟使劲拉着总理的右臂一个劲地上下摇动,新华社记者理锐和几位老同志知道总理右臂有旧伤,赶紧上前劝阻给总理解围。握手之后,总理和大家照相,当这张合影拍照以后,一件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大家依然沉浸在欢声笑语中时,周总理突然问蹲在他前面的理锐说“大家都和我照过相了,只有那位灯光师还没与我合影,你去叫他过来和我合个影。”

   理锐赶紧去叫灯光师,灯光师一听简直惊呆了,被我妈妈拉着拽着过来与总理单独合了影,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了。周总理又特意嘱咐“洗出照片后,你要亲手交给这位同志。”后来理锐把照片交到那位灯光师手中,并告诉他这是总理特意交待办的时,那个同志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当时就泪流满面。

[ 本帖最后由 水木子 于 2008-4-24 19:21 编辑 ]
周总理1965年第一次访罗,有一次,新华社记者于明写好总理与罗马尼亚新任总统会谈的稿件后,拿给总理审阅,总理看后点了头。于明拿着第二天要见报、急需传给总社的稿件走了,总理随后想起应加一句话,就去追于明,刚好于明上厕所去了,周总理追进厕所,两人在厕所里把稿件又修改了一遍。总理在百忙中专门与分社工作人员合影留念。合影时,于明和理锐请总理坐在中间,总理偏偏要让理锐坐在中间,理锐和总理互相让对方做中间的座位,总理说“理锐同志,新闻工作者不要这样吗,很多新华社记者都知道,合影时我从来不坐中间。”结果只得依总理之意。

                                    于向真(于明与理锐的女儿)的博客                   http://blog.voc.com.cn/sp1/yuxiangzhen
飞虎队员林雨水是当年驾机起义的十二位国民党机长中唯一健在的一位,当年作为飞虎队的一员,他在中国天空痛击日本侵略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林雨水最得意的回忆是他和周恩来的两次握手,“这在飞虎队老飞行员中是唯一的。”

1945年,林雨水等五位飞虎队的飞行员在南京新街口的大街上散步。“我在街上买雪糕,突然发现周恩来先生和他的夫人邓颖超女士坐在小店里吃雪糕。我同周恩来打招呼,他也微笑地向我们招手。”

“我急忙翻遍全身找纸和笔,想请周恩来签名。找不到纸,我找到五张500元的法币。结果,周恩来微笑地在分别在五张法币上签名。”林雨水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周恩来用的是一只新华牌钢笔。

当时,林雨水把五张法币分给了在座的其他军人三张,自己保留了两张。现在,其中一张,他送给了南京周恩来纪念馆。2005年,最后一张签名法币他割爱给了一起出生入死的好友方守义。

林雨水第二次见到周恩来,他已经是总理了,那是在“两航起义”后。“两航”系原中国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央航空运输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经过抗日战争后期的“驼峰空运”和抗战结束之后的“复员运输”,到1948年,两航的运输业务已有很大发展。这一年年底,两航共拥有C-46、C-47、DC-3、DC-4和CV-240型飞机近百架,空地勤人员6780人,是国民党政权的重要空中交通工具。 1949年11月9日,中国航空公司10架,中央航空公司2架飞机起义。刘敬宜、陈卓林、吕明、查夷平等人乘央航潘国定驾驶的CV-240型(空中行宫) XT-610号飞机,于当日12时15分到达北京;其他11架飞机,由陈达礼领队,飞抵天津。同日,香港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2000多名员工通电起义。

林雨水是参加起义的12名机长之一。当天晚上,他与52名两航人员驾乘12架民用运输机由香港机场飞抵北京,获得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当晚总理未能第一时间认出他,但他是唯一带家眷投奔祖国的人,引起总理注意。到他走近时,总理认出他了,很高兴地拉着他的手说:“我们是不是在1945年见过面?”

他回忆说,与总理握手还有一件趣事,当时总理身边的人员看着我这样兴奋,及时提醒我:握手时不要力气太大,总理的右手骑马时受伤了。那些美好的时刻,林雨水至今仍记忆犹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