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不知道这个有没有演成电视?
  [早年周恩来]第一章 童年述略(之二十四)<BR><BR>  ●<FONT color=#dc143c>嗣母的病</FONT>——去宝应——陈式周——噩运再次降临<BR><BR>  陈氏是个文静的女子,读书课子、拨弄丝竹、渲染丹青,这些便是她生活的内容。她不善交际酬醉,也不善调理纠纷。贻淦去世,曾使她坠入痛苦的深渊,那时,冬儿却以她的坚韧、练达,应裕自如地和她共渡难关,她切实感受到了那份手足般的深情,仿佛不论遇上什么磨难,只要冬儿在,她便觉得心中踏实,即便是满天乌云,也会从云缝里漏下一缕明丽的阳光,于是,家中总笑声不断。如今,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她眼前像是一片黑暗,并且,因为自己的柔弱,也把孩子们带入了黑暗。<BR>  在冬儿发丧和处理善后的日子里,万千愁绪缠绕着她、压迫着她,她时常咳嗽,口燥舌干。最初,以为是伤风,春天风寒,着凉后会有这种现象。<BR>  可是,入夏后,天气变暖,咳嗽并不见好,而且,咳呛痰稠,痰中带有血丝,后又咯血色鲜、潮热盗汗、心烦失眠。这是一种不祥之兆,她记得很清楚,贻淦也曾有过类似病象。<BR>  蒋妈劝她尽早治,于是,又从澍德堂请来那位中医,开了几剂方子,说是滋阴润肺、止咳止血的。<BR>  “先生,会不会是肺痈[1]?”她问。<BR>  “先服药吧!”医生的话很含混,“一时尚难作结论。”<BR>  她想,没准先生不肯说真话,先生替冬儿看过病,其后,家庭的变故,先生也是知道的,他不想说穿,是不是出于怜悯呢?唉,生了这种病,是无奈的事,可千万不能传染给孩子们。<BR>  一天,恩来放学回家,见她咳嗽不止,忙问:“娘,你病了?”<BR>  “偶染风寒,”她强挣笑容,“噢,恩来,从今晚起,你睡到蒋妈那边去。”<BR>  “为什么?”<BR>  “不为什么,娘总咳嗽,你也睡不好……”<BR>  “不碍的,我上床就入睡了。”<BR>  “不行,恩来,你要听娘的话。”<BR>  “究竟为什么啊,娘,你告诉我。”恩来急了,“不疼我了?”<BR>  “怎么会不疼你,我只是想清静清静……”<BR>  恩来不作声了,唯有目光中仍漾着深深的困惑。<BR>  这天晚上,吃饭时,陈氏又让蒋妈替她单独用小碟子、小碗盛菜盛汤,饭后,她用过的碗筷也洗了另放一处。恩来的困惑变成猜测:娘生病是肯定的了。<BR>  恩来搬出了娘的屋,之后,只要不是上学的时间,他几乎时刻都在注意娘的病情。有一次,陈氏一阵呛咳竟吐出几口血。<BR>  “娘——”恩来吓得脸色惨白,立刻跑过去。<BR>  “不要靠近我!”陈氏猛然将他推开。<BR>  “娘……”恩来蹲在地下嘤嘤地哭。<BR>  在塾馆,他把娘的病告诉了郑先生,先生对他勉慰了一番后,告诉他一个偏方。<BR>  回到家,他照先生的话,找了一锭干隆年间的陈墨,研磨之后将墨汁倒在薄瓷小碗里,再磨再倒,等有了小半碗,他先尝了一口,味儿不甜不苦,过了一会儿,肚里也没不适,这才端进房里。<BR>  “娘,你把它喝了,喝了,病就好啦!”<BR>  陈氏见他嘴唇上沾满墨汁,牙齿也是黑的,她不禁笑了,再一看,碗里也是墨汁,她皱起眉头,问:“这是谁的主意?”<BR>  “先生教的,先生说,墨是糯米做的,这是偏方,灵啦!”<BR>  “我不喝,这病,喝了也没用……”<BR>  “娘,”恩来相求道:“喝吧,你要赶快好起来。”<BR>  陈氏再也不能拒绝了,她的嘴唇靠了一下小碗,自然唇上也沾染上了墨汁,恩来笑了,娘也笑了,娘刚笑出声,又是一阵呛咳。<BR>  “我到澍德堂请医生去。”恩来放下碗欲走。<BR>  “别去,这副药明天服完,医生会来的。”<BR>  一连服了几剂方子,陈氏的病曾一度平稳下来。但病情没有根本好转,心情始终是郁闷不解的。她想换个环境,想来想去也只有淮安、宝应两个地方。回淮安,住房当然不成问题,可是,生活来源呢?那边八哥贻奎瘫在床上,八嫂杨氏也够难的了,回去,吃口重,只能增加他们的负担。那么,只能去宝应了,那是父亲生前寄居过的地方,如今,还有一个老嫂子和她的两个儿子,也可算作娘家。她思虑再三,决定去宝应,把恩溥、恩寿托付给蒋妈,说是只去十天半月,她留下些钱,便带着恩来上路了。<BR><BR><BR>请您关注CCR的博客主页——周恩来档案<BR>http://ccr0725999.blogms.com<BR>
欢迎光临CCR主页周恩来档案 http://www.zhou-enlai.com
  [早年周恩来]第一章 童年述略(之二十五)<BR><BR>  ●嗣母的病——<FONT color=#dc143c>去宝应</FONT>——陈式周——噩运再次降临<BR><BR>  宝应在淮阴东南方向,两地相距百里,是运河畔的一座宁静的小城。<BR>  船行了将近一天,到达目的地。<BR>  陈氏老嫂子家住宝应城水口巷,巷子深处是两个相连的四合院,格局和淮安周宅相仿,房间略少一些。进入宅院,厅堂、房间里处处挂着字画,尤其是大厅的陈设,画轴、几案、几案上大理石的小屏风、文房四宝、围棋棋盘……渲染着浓重的书卷气。<BR>  老嫂子生了五个子女,两个女儿已出阁,一个儿子夭折。<BR>  膝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陈伯容,三十多岁,是儒医,不挂牌,却常年替人看病,凡找上门来的,无论贫富,一视同仁,莫不悉心治疗。二儿子陈式周,少年及第,在宝应城里小有名气,他并非终日关门闭户读书,还在一家私塾执教。<BR>  伯容、式周的祖父陈源,即是陈氏的父亲,由朝廷奉派淮阴后,先后认识了万青选和周攀龙,后又把女儿许配给周攀龙的小儿子贻淦。孰料,贻淦病故,使陈氏年轻守寡,所幸有嗣子恩来,聪明过人,时有消息传到宝应来,宝应这边也曾捎信去清江浦,总盼陈氏能回趟娘家。<BR>  如今,妹子和外甥来到宝应,伯容、式周的母亲欢欣异常,家里虽说不上阔绰,也还殷实。在这里,恩来母子听不到万府的龌龊,也看不到街坊的冷眼。陈氏的病,又得到了内侄伯容的诊治。有时,母子俩早早起来,登上离家不远的运河大堤,看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鲜活地升起,看晨雾中如梦如幻的阡陌田畴,陈氏呼吸着旷野的清新空气,恩来则背诵着古典诗词,这时候,仿佛人间的一切冷漠、不平和污秽都不存在了,世界变得那么清纯,那么豁朗,那么令人舒畅。母子俩几乎天天来到这里,恩来多么愿意永远过着这样的日子。<BR><BR><BR>请您关注CCR的博客主页——周恩来档案<BR>http://ccr0725999.blogms.com<BR>
欢迎光临CCR主页周恩来档案 http://www.zhou-enlai.com
  [早年周恩来]第一章 童年述略(之二十六)<BR><BR>  ●嗣母的病——去宝应——<FONT color=#dc143c>陈式周</FONT>——噩运再次降临<BR><BR>  散步毕竟是散步,这是早饭前的事。饭后,娘或是煎药、或作女红。恩来呢,却总爱跟式周表哥在一块,他也曾想到表哥执教的塾馆里去,可是一打听,那都是些刚刚启蒙的小孩子,遂作罢。<BR>  式周似乎看出他的心思,对他说:“去书房看书,里面经史子集、稗闻野史都有,门未锁,什么时候都可以去。”<BR>  “太好了,太好了!”恩来高兴得直嚷,他庆幸自己,在淮阴万府,他没少进过外公书房,只是后来闹纠纷了,亲娘才不让去,他一直为此遗憾。<BR>  现在,到了宝应,没想到表哥家也有一个书房,他可以如愿以偿了。<BR>  表哥出门教书去了,恩来迫不及待地来到设在西屋的书房,只见两壁分别挂着装婊精良的字,一为隶书,一力行草。写的是——竹雨松风梧月茶烟琴韵书声扫地焚香清福已具粗衣淡饭乐天不忧他边看边琢磨,甚是喜欢。这里的藏书虽比不上万府丰富,但陈列有序,纤尘不染。第一天,他只把露在外面的部分书名浏览了一遍,回屋后遂把这一切兴致勃勃地告诉了母亲。<BR>  “这两幅字是你外公写的,我亲眼所见,”陈氏目光的亮,“它是你外公人格的写照,澹泊宁静,随遇而安。可是,人生在世,又有多少人为名缰利锁所困,像你外公那样,也并不容易。”<BR>  外公的形象,经陈氏这样一说,在恩来心目中变得具体、实在了。他想,外公当年大概就在这书房里读书写字吧,如今,自己也摊上份儿了,这机遇不能错过,于是,他天天坐在书房里捧著书读。最初,式周见他沉湎于小说里,便对他说:“读些小说亦可,但据我看,经史子集,凡属能读懂的要多读,但不要盲从……”<BR>  “何谓‘不盲从’?”恩来问。<BR>  “就是说,不要书上写的都相信,”式周解释着,“即使经史子集,历史上人们的看法也不尽一致。比方说,孔孟的著述乃集儒学之大成,但儒学也有一个演变过程,先秦时期,与儒学同时的还有庄子、墨子、韩非子、苟子、孙子等诸子百家。只是,到了汉代,有个叫董仲舒的,向汉武帝进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采纳,孔子才被奉为神明……”<BR>  恩来瞪着眼,不禁惊叹,表哥真有学问,可他不愿打断表哥的话,继续往下听:“这就是说,汉以后儒学成了正统,到了宋代,朱熹又把儒学作了发展。<BR>  但儒学的正统地位却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怀疑,明代就出过一位李贽,大胆否定儒学,他的著述被朝廷视为‘异端邪说’,搜罗焚烧,可他并不畏惧。”<BR>  “李贽是怎样一个人呢?”恩来颇感兴趣。<BR>  “他啊,是明末一位大学者,号卓吾,福建泉州人,官至云南姚安知府。<BR>  他认为,《论语》、《孟子》等,仅仅是孔孟的弟子们所作的随笔记录,并非‘万世至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最终被朝廷迫害而死……”<BR>  “那么,”恩来皱着眉,“他对不对呢?”<BR>  “你这问题,不大好回答。”式周笑道,“在我看来,他是对的。”<BR>  “这样,孔孟的著述是否不能看了,可娘说过,那里面有治国修身平天下的道理。”<BR>  “当然,也不能说这些著述一无是处,”式周稍有沉吟,“你才九岁,等你长大了,儒家的书,非议儒家的书都可以读。”<BR>  “可我总觉得自己长不大,才九岁!真急死人了。”<BR>  “哦,”式周不禁被表弟的天真惹笑了,“别急,这些书,多少年以后,也还会在人间流传,够你看的啦!”<BR>  “是啊!”恩来心折。<BR>  日子过得很快,恩来母子来到宝应已近两个月,陈氏的病却不见好,尽管家嫂想方设法给她滋补,伯容的中药也从不间断,但情况令人焦虑,她面若桃花、日渐浮肿,舌光红,脉细微,潮热盗汗,失眠咯血,沉疯难愈,她感到无望了,又记挂着恩溥、恩寿,这天,她把恩来叫到面前,说:“我们回淮阴去,在这边耽搁的日子太久了。”<BR>  “可是,大表哥仍在替你看病啊!”恩来觉得突然。<BR>  “大表哥已尽了力,”陈氏才说了一句,却抑制不住呛咳,连吐了几口血,把恩来惊得脸色发白,怔了怔,忙绕到母亲身后替她轻轻捶背,嘴里一迭声地喊着:“娘,娘……”<BR>  “娘这病治不好,即使华佗再世也无能为力,”陈氏捂住嘴咳了几声,“再说,恩溥、恩寿,虽有蒋妈照管着,我总不放心。”<BR>  “娘,我……”<BR>  “想说什么就说……”“我……”他想说,娘再住些日子,让大表哥再治治,而他也可借此机会再读些书。他听说城东有一座“纵掉园”,原是清初侍读乔莱的私家花园,近年已改作高等小学堂,他甚至都未能去看上一眼……可是,见娘日趋消瘦的身体,病恹恹的,走路都直晃,他什么都不想提了。况且,他也想念两个弟弟和蒋妈。他说:“我听娘的,回淮阴吧!”<BR>  “孩子,娘拖累你了……”陈氏落下泪。<BR>  “你别这样说,”恩来给母亲递上一杯水,“我要是有本事能治愈娘的病,该多好。”<BR>  陈氏脸上浮现一丝笑意,却笑得很沉重,倏又消失了。<BR>  回淮阴的日期,因陈氏身体过于虚弱,又推迟了几天。临行前一天傍晚,式周带着表弟来到运河大堤上。<BR>  大堤上,白杨簌簌,风车在河边悠悠转动着,河里或行或泊的渔船上,飞飘着缕缕轻烟,平原上黄昏时的景致依然相当美,可是,恩来无心观赏,尤其是那悬在天际的残阳,他不忍卒睹,一看便联想到娘吐出的大口大口的血,他感到一阵阵心悸。<BR>  “恩来,想什么呢?”式周问道。<BR>  “什么也不想。”<BR>  “不可能。”<BR>  “想又有什么用?”<BR>  “说说。”<BR>  “我要娘的病转好,我要念书……”<BR>  “姑妈执意要回淮阴,留也留不住,”式周说,“回去之后,有什么情况,要及时跟我们取得联系。”“好。”<BR>  “恩来,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我们只是暂时分别,今后还会有机会见面的,”式周搂着他,“即使一时不能相见,也还可以通信。”<BR>  “我想也是。”<BR>  “对往后,你还有哪些想法?”<BR>  “没有去细想。”<BR>  “人生在世,有各种各样的路可走,”式周像有许多话要说,“或者像我祖父那样诗书传家、清白自守;或者像贻能姑父那样做个师爷…….<BR>  “我不做师爷。”恩来说得很干脆。<BR>  “经商也是一条路。”<BR>  “没想过。”“当官呢?知县、知府,直至一品大员,那也是人干的。”<BR>  “唏,”恩来自嘲地笑了笑,“岂敢去想这些?表哥,你别逗我了。”<BR>  “其实,想当官也不一定是坏事,要看当什么官,是清官,还是贪官?记得祖父在世时,也并不鄙薄一切为官为宦者,他曾对我说过:‘官当持大体,政在顺民心’;又说:‘行所当行不为己甚,慎之又慎而后治安’;还说:‘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出发;当官务存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式周边说边解释。<BR>  恩来静静地听着,俄而,他说:“表哥,前两句我记住了,后面的长句子,你再说一遍。”<BR>  式周又说了一遍。“表哥,这两个月真难得,我跟你学了许多许多东西。”<BR>  恩来脸上郁结着惜别带来的惆怅。<BR>  “晚上,你跟我到书房去,挑些喜欢的书,明天带上。”<BR>  “真的?!”<BR>  “真的。”<BR>  夕阳早已坠落,苍茫暮色中,式周、恩来这一对年龄相差十二岁的表兄弟才走下河堤,这是恩来在宝应的最后一个夜晚,也是他一生中在宝应的最后一个夜晚。<BR>  第二天,伯容、式周和他们的母亲一道,将恩来母子送到运河码头,借别的场面苦不堪言,老嫂子唯恐小姑子途中出事,特地派了家里的女佣,备了煎好的药,随船照料一直相伴到淮阴。<BR><BR><BR>请您关注CCR的博客主页——周恩来档案<BR>http://ccr0725999.blogms.com<BR>
欢迎光临CCR主页周恩来档案 http://www.zhou-enlai.com
  [早年周恩来]第一章 童年述略(之二十七)<BR><BR>  ●嗣母的病——去宝应——陈式周——<FONT color=#dc143c>噩运再次降临</FONT><BR><BR>  恩寿哼哼唧唧的躺在床上,一见陈氏和恩来,便呜呜地哭泣起来。<BR>  “怎么啦,怎么啦……”恩来着急地问。<BR>  “伤风,已有几天了。”蒋妈说,“唉,怪我,没带好。”<BR>  “快别这样说,要怪,只能怪我。姐姐临终前把三个孩子托付给我……<BR>  我不该离家这么长时间。”陈氏咽声咽气他说,“服药了吗?”<BR>  “他立鉁舅带医生来过。”蒋妈应道,“一直在服药。”<BR>  “噢,”陈氏喘了口气,忽又想起似地,“怎么不见恩溥?”<BR>  “娘,我去找,”恩来跑出堂屋,在天井撞见恩溥,一把抱住,连声喊着,“和尚,弟弟……”可恩溥不吭声,再一瞧,只见恩溥下巴在渗血,他慌了,“你这是……”恩溥埋着头进了屋,蒋妈赶忙拉着他,瞅着伤处,叹道:“啊,小祖宗,八成又到那边淘气去了。”<BR>  “不是的,”恩溥倔强地一摆头,“叙生带着我玩得好好的,三舅家的小表哥却赶我走,将我推倒……三舅妈就在一边,也不管。”<BR>  “不过去,不就没事了。”恩来说着,鼻子一酸,两行热泪顺着脸颊直往下流。<BR>  “偏不,外公外婆家,我为何不能去。”<BR>  “你啊。”恩来抓住恩溥的两臂,使劲地晃动,“你也太不争气。<BR>  “哥,你捏疼了我……”<BR>  “你难道不知道,那边有人讨厌我们。”恩来松了手,倏忽,又凑近恩溥的脸,在伤处旁边轻轻摸了摸,“还疼吗?”<BR>  “我不怕疼,我最怕的是十一婶和哥不回来了。”<BR>  恩溥的话,使陈氏潜然泪下,但她随即又抹干眼泪,强挣笑靥说:“重逢是件快乐的事,别再说丧气话了。恩来,你收拾一下,去看看外婆。”<BR>  “我不去!”恩来少有地执拗起来。<BR>  “老太太还是怜惜外孙的,把恩溥、恩寿带去吃过几回饭,还让人给送过零食。”蒋妈说。<BR>  “唉——”恩来沉重地叹了口气,“同样是亲戚,怎么就不一样呢?”<BR>  他转过脸,见嗣母手绢掩口咳个不停,遂上前搀扶,“娘,回房歇息吧!”<BR>  “别……”陈氏将他轻轻推开,“我自己能走……”<BR>  他分明看到泪光在娘眼眸中闪烁,但又能说什么呢?怎么也没想到两个月后的聚首,是这样压抑,这样难堪。他竭力想摆脱这糟糕的心绪,打开手提藤箱,取出从宝应带来的茶点分给两个弟弟,又将一双线袜送给蒋妈。<BR>  这时,蒋妈才细致看起恩来,见他又长高了一节,脸盘显得更英俊了,这使她感到安慰。可是,陈氏那病势沉沉的模样,又让她心中难受。看得出来,陈氏的病并没好转而是加重了,她不便深问,只把泪水往肚里咽,天底下的事,不如人愿常八九,何况是病!她猜得出,陈氏和贻淦得的是一样的病,走,只是早迟的事,她唯一能做的是尽心尽力地服侍她,让她多活些日子。<BR>  这之后,她一面照料三个孩子,一面服侍陈氏,在茫然中打发日子。<BR>  又拖了将近一个月,陈氏已卧床不起,饮食愈吃愈少,血呢,却愈吐愈多,她让蒋妈看好三个孩子,不让他们靠近她,可蒋妈一忙别的事,顾不上,恩来便悄悄溜进房间。<BR>  “娘——”他轻声叫着。<BR>  “啊,”陈氏转过头,“别,别靠近我,别……”话没说完又咯血了,恩来立刻拿过痰盂,又支撑着娘偏过头,让她吐。<BR>  “行了,你走开……”<BR>  “娘……”恩来不走。<BR>  “唉,”陈氏睨了儿子一眼,“想不到娘跟你爹得的是一个病,我……<BR>  就要去见你爹了……”<BR>  恩来哭了起来,蒋妈闻声慌张地跑进房,见陈氏神志还清楚,她碰了一下恩来,让他别哭。<BR>  “恩来,娘有几件事要跟你说,”陈氏喘息了一会,似在屏住气,“长大了,你要行得正,立得直,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宁人负你,你勿负人……<BR>  这样方可安身立命;你亲爹不常回来,你是哥哥,要照顾好恩溥、恩寿,凡事要让着他们,护着他们……”蒋妈递过茶水,她喝了一口又说,“你生下后,是喝蒋妈的奶水长大的,蒋妈就是我们家里人,你要把她当亲娘一样听到这里,蒋妈已是泪水涟涟,恩来更是泪直流,只是不敢哭出声来。<BR>  “还有一件事,我死后,用口薄棺把我运回淮安,与你贻淦爹合穴,不要破费,不可拉债……”陈氏说到这里,精力几乎耗尽,她合眼缓缓喘息着。<BR>  忽儿,她睁开眼看了看蒋妈,又动了下手,蒋妈很快把手伸过去,轻轻握着。<BR>  “蒋妈,”陈氏眼里滚动着泪水,“实指望,你我能在一起多呆几年,把恩来他们拉扯大,想不到……”她微微摇了下头,“唉,我的命……只好托付你了……”<BR>  “少奶奶,放心吧。”蒋妈说着泣不成声。<BR>  突然,一个响雷在天空震颤开来,风呼啸着,雨僻僻啪啪地敲着屋顶,大白天,四周却浑饨一片,蒋妈赶快点亮床柜上的油灯。<BR>  陈氏散乱的目光,像是转动了一下,忽又凝然不动,鼻息愈来愈弱,嘴却动了动。蒋妈凑上去,听不到一丝声音,不等蒋妈抬起头,她的腿猛一抽搐,头歪向一边,弃世而去。<BR>  哭声,和屋外震天动地的雷雨声夹杂在一起,巨大的不幸,又一次降临在九岁的恩来头上,仅仅隔了一个夏天,一年之内,他痛失了两位母亲,莫非他的命运该派这样惨吗?啊,苍天,你,你说句公道话吧!<BR><BR><BR>请您关注CCR的博客主页——周恩来档案<BR>http://ccr0725999.blogms.com<BR>
欢迎光临CCR主页周恩来档案 http://www.zhou-enlai.com
  [早年周恩来]第一章 童年述略(之二十八)<BR><BR>  ●<FONT color=#dc143c>回淮安</FONT>——当铺——龚荫荪(一)——盗贼逸事<BR><BR>  蒋妈一手搂着八岁的恩溥,一手搂着五岁的恩寿,坐在舱里。恩来却一直站在船尾,那里放着陈氏的灵柩。秋风萧瑟阵阵寒,蒋妈几次唤他回舱,他怕娘孤单,手始终放在灵柩上,就像儿时搂着娘一般。<BR>  陈氏在淮阴没有亲戚,没有人像万老太太对冬儿丧事那样提出诸多要求,恩来深受母恩,孔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道理,他懂。这是娘最后一件事了,未可落薄、草率,只是,他没有力量,自然不能举办繁文褥节似的仪式。蒋妈的丈夫从家赶来,帮着买了口薄棺,入殓之后,便连夜下船运回淮安。<BR>  凄清的月色照着飘带般的大运河,河边的水柳,迷迷蒙蒙,如烟似雾,白天的帆影、桅樯已难看见。仰望长空,疏落的星,眨着疲惫的眼睛,未知可看到人间这悲凉的一幕?临近天亮船抵淮安,只因无力凑钱在家设置灵堂举行吊唁,在征得八叔八婶贻奎夫妇意见后,柩木没进驸马巷周宅,而是直接运到了东门外夏家庄周家坟地。这里荒草没膝,露珠晶莹,在惨淡、寂寥中,由蒋伯领着几个人挖坑,让陈氏和贻淦合穴。墓茔垒得又高又圆,恩来恸哭着长跪不起,最后硬是蒋伯把他拉走的。<BR>  丧葬后的事,由八叔八婶作主一一料理。恩来仿佛变了个人,整天沉默寡言,原本清瘦的脸盘蒙着一层阴影。<BR><BR><BR>请您关注CCR的博客主页——周恩来档案<BR>http://ccr0725999.blogms.com<BR>
欢迎光临CCR主页周恩来档案 http://www.zhou-enlai.com
<>大家族有很多繁文缛节。我姥爷的亲生母亲在当地也算是大家闺秀了,我姥爷家的一个长辈,和我姥爷的奶奶是一辈,她是从外地一个大家族私奔到东北的,不知道她对我姥爷的生母说了什么话,当天夜里,我姥爷的生母就吞鸦片死了,我姥爷那年也就4、5岁,还没上私塾。我姥爷和我姥姥结婚后不到一年,那个人又仗着长辈身份,要对我姥爷动家法,(她的年龄比我姥姥大不了几岁,我姥姥比我姥爷大4岁)幸亏我姥姥那会儿能说,对付过去了。</P>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残酷的历练,生活的磨难,回首时才会知道这是一份生命礼物</P>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早年周恩来]第一章 童年述略(之二十九)<BR><BR>  ●回淮安——<FONT color=#dc143c>当铺</FONT>——龚荫荪(一)——盗贼逸事<BR><BR>  命运就是这样在捉弄着年幼的恩来,他无力与之抗争,娘临终前的嘱咐,最要紧的莫过于带好两个弟弟,吃饭穿衣一应事情得由自己来承担,读书已成奢望。父亲远在湖北,他对这个家好象没负多少责任,父亲在恩来的记忆中变得隐隐约约,愈走愈远了,他说不清自己对父亲怀着怎样一种感情?八叔八婶主张恩来、恩溥继续读书,可钱呢?他们膝下有恩硕,八叔又瘫痪,日子过得很紧,难啦!<BR>  恩来原指望父亲能寄点钱回来,可他的等待却化作了叹息。家里没有进项,却有一个“清单”,就贴在房间窗子一旁,上面开列着诸多亲戚的名字,各家寿辰、忌辰的日期,都是要送礼的。他冷漠地瞅了瞅,觉得像是密布的乌云压了过来,压得他几乎不能喘气。<BR>  他找八婶,八婶杨氏敦厚、能干,听说这事,却感到犯难,她是个妇道人家,七哥立下的规矩,不,准确他说是老太爷立下的规矩又怎能违背呢?何况,人家也曾给周家送过礼,只是面对年幼的侄子,她不知说什么好。<BR>  “八婶,几只箱子我翻遍了,也没有真正值钱的东西,娘留下些衣物,能不能当呢?”恩来问。<BR>  杨氏跟着进屋看了看,见有一件藕色缎子面料,花绫滚边的夹袄,大半新的成色,式样也不旧,她掂量了一下说:“你还是个孩子,让你做这种事,我真是于心不忍,可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只好去试试,当铺会杀价,你要留心。”<BR>  “知道。”恩来应着,遂用蓝印花布包了那件夹袄,拎出了门。<BR>  当铺设在上权街,离驸马巷不远,出巷口左拐走一段路,再往左一踅便到了,迎面粉墙上写着个一人多高的“当”字,推开半掩的双扇门,只见柜台两边的红漆圆柱上,挂着一副槛联:推己及人岂是因财取利出资换物无非周急为心思来默然看了两遍,这意思他能琢磨出来,心想这家当铺的老板,兴许是个讲究公平交易的人。<BR>  柜台比他高一个头,他解开包袱,踮着脚,才将包袱递上去。<BR>  店伙是个精瘦精瘦的老头,戴着金边眼镜,镜架已滑至鼻尖上。凑着屋顶天窗透出的光亮,他将夹袄看了一遍又一遍,又用手这里那里摩挲着,半晌才抬起头,细细打量着站在柜台外面的恩来,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冷气,遂问道:“你是周家小少爷吧?”<BR>  “你认识我?”恩来忽然生出一份侥幸。<BR>  “怎么会不认识?三年前,你不是跟一位妇人来过本店?”<BR>  他想起来了,那时他刚六岁,是跟亲娘来的,典了件首饰,但他对面前这个店伙没有印象。<BR>  “好啦,不说这些,”店伙翻弄着衣服,报了个价:“两块。”<BR>  “才两块!”恩来惊诧不已,“你再看看,算是新的哩!四块行不行,我只要四块钱。”<BR>  “不值。”店伙冷冷他说,“这样吧,我再长一块,三块到顶了。”<BR>  “老板,”恩来有意恭维道,“瞧,柱子上的这副对子写得多好:推己及人,周急为心。倘若真是这佯,三块钱,你岂拿得出手?”<BR>  “唷,看不出你这小孩蛮能讲咧!”<BR>  “本来么,你们应当讲信誉,”恩来在辩解,“总不能拿这副对子来糊弄人吧?”<BR>  “好好好,看在你是周老大爷孙子的份上,三块五,当就当,不当请便。”<BR>  磨了一阵嘴皮,才加了五吊钱,恩来心中气恼,可是不当又怎么办?一家远房亲戚办喜事,帖子已送来,礼金能少吗?如不出,不仅恼了一门亲戚,而且破了祖宗立下的规矩,自己焉能贸然从事?他忍痛把母亲的衣服当了。当票递到他手里,上面写着赎回的日期,逾期不赎,东西也就成为当铺的了,永远别想再赎回。他忽然后悔起来,那是娘的遗物啊,娘生前只在节日里穿,节日一过便叠好收起来了,总舍不得穿,可一转手,却成了人家的囊中之物,自己这是干了什么呀?!事出无奈,他稍作犹豫只好离开。<BR>  “哼,少爷?家道破落到靠典当过日子,还叫什么少爷?”<BR>  “要叫我,只认货,不认少爷!”<BR>  “真是富不过三代呀!”<BR>  恩来尚未走出店铺,这些话就像毒蜂般螫着他,他加快脚步跨出大门。<BR>  他在街上踽踽独行,浑然不觉来到镇淮楼下,无形中仿佛有谁在指引,他拾级登楼,几年前,娘带他来此游览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可是,如今,娘已去了另一个世界。想到这里,他心中隐隐作痛,倚在城垛前,马路上车马穿行,人语喧哗,乱纷纷的。蓝天,依然白云悠悠,鸽影盘旋,是那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唉,人若是能像这云、这鸽,飞啊飞,飞向广阔遥远的地方,那该多好,多痛快!<BR>  可是,他毕竟不是云,不是鸽,他不能纵情飞翔,只能一次次走向当铺,上阪街的人都认得他了,那幼小的身影在巷子里悠悠荡荡,他神情木然,步履迟缓,饱尝着人间冷暖,世态炎凉……<BR><BR><BR>请您关注CCR的博客主页——周恩来档案<BR>http://ccr0725999.blogms.com<BR>
欢迎光临CCR主页周恩来档案 http://www.zhou-enlai.com
  [早年周恩来]第一章 童年述略(之三十)<BR><BR>  ●回淮安——当铺——<FONT color=#dc143c>龚荫荪(一)</FONT>——盗贼逸事<BR><BR>  沮丧,疲倦,恩来回到家,想休息一会儿,他躺在床上,目光不由得又投向窗旁那份“清单”,只觉得心中沉甸甸的,一笔一笔又一笔,何时才是头呢?正在他发愁时,恩溥领着一个梳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走进来,开头,他还以为又是来通报红白喜事的,心中忐忑不安。再一细看,是姨表妹志茹!<BR>  “鸾哥,爹让你去一趟。”志茹说。<BR>  “是表舅吗?”恩来惊喜地问。<BR>  “没错。”志茹笑道,“快走吧!”<BR>  恩来不再犹豫,搀着志茹转身就走。刚出门,猛想起要跟八婶打个招呼,遂又回来。<BR>  “恩来,”杨氏听了之后说,“龚家是你的至亲,龚先生的娘,是你万家外婆的亲姊妹,他是个大好人,去吧!”<BR>  他依稀记得五六岁时,亲娘带他去过龚家,可两家是什么关系,他弄不清楚。现在,经八婶一说,心上好似照进一线亮光,急急上路。<BR>  到了龚宅,他被引到后进的堂屋,槅扇洞开着,只见一位慈祥的老太太坐在雕花椅上,身旁站着一位中年妇人,恩来猜出是谁了,忙上前作揖喊道:“姨外婆,舅妈——”<BR>  “乖乖,”老太太一瞥恩来帽顶上的一小块白布,心中一阵难受,拉过恩来说,“你命好苦哇……”眼泪也随之流了下来。<BR>  “你们家的事,这边都知道了,老爷这才让你过来的,”舅妈说,“老爷临时出去一会几,就回来。”<BR>  姨外婆和舅妈又问了恩来家里的近况,不一会儿,龚荫荪左手操着天青色云锦葛长袍下摆跨进堂屋,恩来见了,赶紧喊道:“表舅!”<BR>  “你看,两三年不见,长这么高了,”龚荫荪边说边拉起恩来的手,“今天,我只想告诉你一件事,那就是过来读书。”<BR>  闻此,恩来内心颇为激动,可神色却很冷静,他要再听听表舅的想法。<BR>  “邹先生教过你,其为人你也有所了解,”龚荫荪说,“由于家庭变故,邹先生再去府上执教多有不便,故此,在这里开设塾馆,自然也就想到了你。”<BR>  “表舅,我……”恩来感动得难以言喻,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蓦地,他又问道,“那恩溥、恩寿呢?”<BR>  “恩寿还小,恩溥也可以过来。”龚荫荪说。<BR>  就这样,恩来和恩溥,成了“龚家塾馆”的学生,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塾馆里既没有孔子画像或“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也没有举办拜师仪式。同学有表妹志茹、志蕙和表弟仁甫,此外还有几个是龚家亲戚、邻里的小孩。<BR>  学生长幼有别,程度参差不齐,邹先生区别对待,变通处置。先生并不急于教恩来《五经》,而是让他重温《四书》,三天两头抽查他,让他背诵某个篇什,解析其义,纠正他读解上的谬误,这方法似很特别,常令恩来碎不及防。好在他天性颖悟,博闻强记,先生并未把他难住。只是,他兴趣不浓,打叠不起精神。有一天,他问:“先生,孔孟之道究竟值不值得学?”<BR>  “何出此言?!”邹先生笑着问。<BR>  “我表哥说,明代李蛰曾写过《焚书》非孔。”<BR>  “哦,”先生惊奇道,“你表哥是……”<BR>  “宝应陈式周。”<BR>  “噢,听说过,听说过,只是无缘相见,”先生含笑颔首,“李蛰非孔,自有其道理,因为孔孟之道束缚人的思想。可也非一无是处,即以《大学》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言,作为儒学的致用之策,仍有其价值。方今,国家多难,外侮连绵,凡我弟子,均应发愤求学,博览群书,取古人之长,为我所用,以戮力于保种自强,才是出路…….<BR>  恩来一动不动,听得入迷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话,娘也给他讲过,但没有邹先生讲得这样深入,真是闻所未闻,闻而欲闻。<BR>  “遵古而不泥古,这首先需要了解古代典籍,包括孔孟著述,否则,即使非孔,也无从入手,是不是?”<BR>  “是啊,”恩来说,“先生,我也许不该提这问题?”<BR>  “不,你提得很好,读书若不思考,一味死读,断无出息。你这样做,令我欣慰,今后,如感到我的话有错,你也可以提出。”<BR>  “这……”恩来惶然,“学生应谨守师道尊严。”<BR>  “呵哈哈,”先生和蔼地笑了笑,“师道尊严,那也要看先生说的对否?韩愈有篇《师说》写得好:‘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其中‘不必’,即不一定;‘闻道’即懂得做人的道理;‘术业’指学术和技能;‘专攻’指专修和专长。这样一解释,韩愈的意思,你不难理解了吧!再说,孔子也讲‘教学相长’嘛,我从你的话中也可受到某些启发。”<BR>  “先生,遇到你,向你求教真是万幸。”恩来对先生的平易旷达,虚怀若谷,感佩之至。他的眼界在不断拓宽,心想不能辜负娘的期望,自己要成为一个饱学之士,将来好服务于国家社稷。这种期望,因为有表舅的提携,有先生的教导,不再是那么朦胧,而是变得比较实在。他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课余,他跟同学一道捉迷藏、演戏、滚铁圈……<BR>  灼亮的眼眸,红润的脸,走起路来也显得那么带劲。农历二月十三这天,是他十岁生日,可他已经忘了。但龚家没忘,为他办了酒席、添了新衣新鞋,恩溥、恩寿连同蒋妈都来了,痛痛快快过了一天,仿佛做梦似的。但这不是梦,而是表舅给他的,只不知在表舅家读书的日子还能继续多长时间,他生怕失去这样的机会,唯有珍惜相继到来的每一天。<BR>  又是星期天,照例恩来不去上学,他在家里和恩溥、恩寿,还有堂弟恩硕在一块,他像小先生一样抽查恩溥的作业,教他订正笔误,还教恩寿、恩硕认字块、拼七巧板。当然,少不了带他们到后院去掏鸟窝、捉蚂蚱、用砖瓦堆小房子……<BR>  自打淮阴回来,他感情上依恋着八叔八婶,生活上则不在一起过,仍由蒋妈照应。半年前,在靠典当维生的日子里,甚至连蒋妈那点佣金也出不起,恩来不忍连累蒋妈,甚是痛苦地对她说:“请回吧……”结果是一老一小抱头哭了一场。蒋妈表示不要钱,她忘不掉陈氏临终前对她说的那些话,怎么也丢不下这三个孩子,以她一贯的勤勉,默默地操劳着一切……<BR>  在这个家里,每天晚上,恩来温课之后,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是记账,即记下一天的开销,半月再轧一次,作个小结;目前,他还不会“开源”,却已学会“节流”,家里已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拿出去典当了,而且,当铺里那冷酷、讥诮的面孔,他再也不愿看了。让他开心的是,父亲又向家中汇钱了,不多,却总按月汇,这使他有了指望。加上有八婶安排过日子,家中窘况得以缓解,读书也就较少分心,成绩取得明显进步,龚荫荪和邹先生都甚为满意。<BR><BR><BR>请您关注CCR的博客主页——周恩来档案<BR>http://ccr0725999.blogms.com<BR>
欢迎光临CCR主页周恩来档案 http://www.zhou-enlai.com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