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FONT color=#993300><STRONG>“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BR><BR></STRONG>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BR>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表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BR>  魏校长讲到精彩年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BR>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BR>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BR>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BR>为了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起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BR>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BR>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BR>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BR>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BR>  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学生,你们有什么样的志向啊!我想,我们应该向敬爱的周总理学习,从小立志。立志就是树立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奋斗不止,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样一生才有意义。 <BR>  周恩来小小的年龄,为什么能有这样伟大的志向呢?俗话说,从小看大。周恩来小的时候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在后来的学习和他又善于思考,加上他的家庭渐败落,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淡泊,也看到了那时社会的黑暗。他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渴望中华腾飞,下面,我讲几个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BR>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北部的淮安县。这里位于淮河和宋杭大运河交汇的地方,是一片水草丰盛的草原。 <BR>  周恩来的祖父叫周殿魁,原是浙江绍兴人,后来在淮安县当师爷,到晚年才捞到一个知县的职位,但前任知县有后台,迟迟不离位,拒不交印。周殿魁正式走马上任不久就去世了,家业就逐渐衰落。<BR>  周殿魁有4个儿子,周贻庚、周贻能、周贻奎、周贻(),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排行老二,老大周贻庚一直在沈阳做小职员,他的父亲也在外面做事,挣钱都不多。老三周贻奎长期有病,老四周贻(),是周恩来的养父,二十几岁去世。<BR>  周恩来有3位母亲:生母万氏,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江氏。3位母亲对他都很好,对他都有重要的影响。生母万氏教给他处事,养母给了他启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BR>  生母万氏,万冬儿,是淮阴县一家大户的女儿。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是淮阴县知县,但在周恩来出生后不久就病逝了。周恩来的生母万氏从小跟着外祖父经常出入于官府大户,见过大声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撑门户,善理家财。周家逆运败落,但终究是有名望之家,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迎来送行,求人办事,万氏都办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生母万氏处理这些应酬时,总把周恩来带在身边,使他增长了许多见识。后来,周恩来身为总理,日理万机,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这里面有生母万氏的熏陶。养母陈氏知书达理,是周恩来的启蒙老师,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从小陈氏家教他念书识字,5岁就学儿歌和唐宋诗词,万氏还给讲“窦娥冤”、“西厢记”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周恩来对养母的感情甚至超过生母,他称养母为娘,称生母为干妈。养母陈氏去世后,周恩来写过一篇《念娘父》,满怀深情地说道:“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慈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周恩来从乳母那里学习了家事,让她了解了农民的生活。蒋妈妈是个“粗人”,但是她讲的话周恩来很爱听。她给周恩来讲了许多家事,告诉周恩来从播种稻种到舂大米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瓜籽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总是让人用黄包车拉着走。有一年冬天,周恩来还按蒋妈妈说的把一把瓜籽种在花坛里,天天浇水,就是长不出苗来。周恩来去问蒋妈妈是怎么回事,原来,要到春天种才行,冬天怎么能种呢?第二年春天,周恩来又将瓜籽种下,果然出苗了,还结出了几个大南瓜,周恩来高兴得很。后来,周恩来回忆说?quot;我的妈妈把我带到大运河她自己的家里,我从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周恩来在天津读书时,蒋妈妈不顾行路艰难,还去看望她。周恩来高兴极了,陪蒋妈妈在天津到处去看看,临走时送她一个搪瓷碗,请她努力加强、保重身体! <BR>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得了胃癌,不幸去世。1908年,养母陈氏也患肺结核病逝。那时,周恩来刚满10岁,父亲又远在他乡,不得不像成年人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含着眼泪葬送了两位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BR>  周家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好,加上给两位母亲治病、安葬,又花了不少钱,周恩来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把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都当了出去换钱维持生活。东西当净了,又硬着头皮向亲戚借钱。可有的宗友在周家兴旺时常登门拜访,如今周家败落了,都没有一个人帮忙,世态之炎凉使周恩来很有感触,真是“贫居闹市无人向,富在深山有远亲”。<BR>  周恩来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他把自家花园改成了菜园,种上了玉米,南瓜和豆角。当时他还很小,挥谐?犯撸??撬?慌鲁钥啵?燎诟?牛?锾欤?衩缀湍瞎隙汲さ煤么蠛么螅?闪艘患胰说闹饕?诹浮H嗣窦涞钠陡恢?郑?现芏骼慈鲜兜绞巧缁岷诎翟斐傻模?哟耍?确⒘朔捶饨ǖ囊馐丁?br&gt;   周恩来12岁那年,大伯周贻庚托堂伯周贻谦把他带到了沈阳。大伯父一直单身在沈阳,大伯母远在天津,周恩来来到沈阳,大伯父非常高兴。他喜欢喝绍兴黄酒,常常让侄儿陪他喝几盅。<BR>  周恩来来到沈阳里是夏天 ,可是这里与家乡的景色大不一样,看不到美丽的岸柳,看不到无垠的绿浪,只看到那稀疏的野花。本来,大伯父要让他在沈阳读书,但是学校在修道,先让他走读堂伯父那儿的银岗书院读了半年,然后进了沈阳的东关模范学校,一学3年。<BR>  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学堂,开设的课程不少,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图画、歌唱、体操等几门课,既学经书,又学西方的哲学,周恩来喜欢。学校里有钱人家子弟多,周恩来虽然家境不好,但学习非常刻苦努力,经常名列前茅,可以说是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BR>  在东关模范的3年,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上课专心听讲,遵守纪律,课后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进步很快,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他都名列第一,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有的作文,比如他写的《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颖,论述精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因而轰动了全校,并在全省举办的教育成绩展览会上展示,还收入《学校国文成绩》一书。有一位历史教师高戈吾,发现周恩来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非常喜欢他,经常借给他一些反应历史上热心变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他还在课外读了《离骚》、《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者作,他特别赞赏《岳阳楼论》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周恩来得到许多教师的赞赏,如国文他的作文上批语:“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还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书,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学生,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呕心沥血也心甘情愿。”<BR>  在学校里,周恩来生活非常俭朴,每天,他就带两个“火烧”上学,穿着十分朴素,夏天总是穿一件白长衫,冬天,也只有一件单薄的青年袍,外面罩一件洗白了的兰大褂。但是,他对别人非常关心。有一次,周恩来去打开水,看到烧火的校工吴老头病在床上,他急忙走到床前,端水喂药,而且,还掏出自己仅有的8个铜元说:“您用它买点药吧!”吴老头知道周恩来非常节约,连买书饭的钱都是从嘴上省出来的。就说:“孩子,你来看我,我就很高兴了,你的生活也不宽裕,我怎么忍心收你的钱呢!”周恩来诚挚地说:“大爷,你别客气了。你快点治好病,让大家喝上您烧的开水是最要紧的啊!”吴老头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老泪纵横。<BR>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期间,还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一开始他从淮安到沈阳很不适应。冬天,那里是冰天雪地,北风呼啸。别的同学在外面玩得非常高兴,可是他都在火炉旁,他想,如果没有好的身体,振兴中华岂不是一句空话。于是,他下决心好好锻炼身体。<BR>  他每天早上从家跑到学校,下午放学再从学校跑回家,从不间断,当时,都是土路,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身泥,周恩来常常是冒着风沙,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吹得喘不上气来,他还积极参加体育课,踢球,打拳,做体操,还用冷水擦身,他最喜欢的运动是踢“熊头”。这种运动和踢足球差不多,但当时条件差,边球门都没有,在球场上他勇敢得像小老虎,有一次,他们这个班输了一个球,有的同学垂头丧气,周恩来说:“没关系,咱踢球不是未了赢几个球啊!”那个同学不理解:“那是为什么啊?”周恩来说:“我们踢球,最主要的是练好身体报效中华啊!只要能煅练好身体,输几个球算得了什么!”<BR>  在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期间,有一件事对周恩来影响很大。<BR>  周恩来一个叫何殿祯的同学家在沈阳郊区的魏家楼子,这个地方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的战场。  1911年暑假,何殿祯邀请周恩来到他家过暑假,周恩来本来想利用暑假多看些书,经过一番考虑,周恩来还是去了魏家楼子,而且连续3个暑假都是在那儿度过的。魏家楼子在沈阳郊区,它南面沙河的南岸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魏家楼子村后的山上还有俄国人立下的石碑,村东头的烟龙山上有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残垣断壁上还可以依稀看到当年激战的累累弹痕。 <BR>  何殿祯的爷爷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忧国忧民的私熟先生,非常喜欢周恩来这个爱读书的孩子,这位老先生还带着孙子陪周恩来支了烟龙山,讲述了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尤其是日俄战争带来的苦难,日俄战争的悲惨情景使周恩来震惊。那是1904年的一天晚上,宁静的村民突然传来了声声狗叫和阵阵枪声。日本兵和俄国兵在这里打起来了。日军在烟龙山设了指挥部,村里的房子被俄国兵放火烧了,乡亲们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埋。何老先生的父亲被俄国兵活埋了,何媳藏在萝卜窖里也没能幸免,被枪杀了。何老先生做梦也盼着祖国强大,满怀热望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我老了,要说有什么愿望,就是希望你们将来使国家强大起来!”何老先生还和周恩来对对子,他说了上句:“不为列强之奴仆。”周恩来想了想对了下句:“誓做中华的主人。”何老先生听了高兴地说:“好!好!绝好!”何老先生从周恩来身上看到了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周恩来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激发了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热情。”<BR>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伟人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了这鸿鹄之志。</FONT>
<FONT color=#993300><STRONG> 鞠躬尽瘁全心为人民<BR><BR></STRONG>  同学们可能不知道,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特别时行戴毛主席像章,毛主席像章越来越大,越来越精致,到现在我也还保存着“两毛巾”毛主席像章。这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爱戴之情。<BR>  敬爱的周总理胸前也戴了一枚毛主席像章,但是他戴的不是当是进取流行的圆形毛主席像章,而是一种长条形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章。这枚纪念章上,1/3的地方是毛主席头像,2/3的地方是毛主席书写的“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有一回,周总理去广州,宾馆里的女服务员胆子挺大,要跟周总理换像章,那时候,如果能得一枚好像章,可是一件了不起的收获。周总理笑着说:“你喜欢我戴的这枚,好啊,那就送给你。”一听这话,姑娘赶紧自己动手摘下了周总理戴的像章,又把自己戴的那枚毛主席头像纪念章给周总理别在胸前。到了晚上,周总理又把那枚毛主席头像纪念章摘下来,仍然换了一枚为人民服务纪念章戴在胸前,这枚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纪念章一直戴到他去世。<BR>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可是,充分体现了敬爱的周总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鞠躬尽瘁全心为人民,是敬爱的周总理伟大一生的光辉写照。这里,讲几个周总理一生前把自己置身于人民当中,与人民同甘共苦,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吃穿冷暖,把全全部的爱献给人民群众的故事。</FONT><BR>
<FONT color=#993300><STRONG>和老百姓一起坐公共汽车<BR><BR></STRONG>  1954的冬天,周总理听说北京的公共汽车很拥挤,老百姓坐车很困难。一天下午五点多钟,正是人们下班的时候,周总理对秘书和卫士说:“群众反映现在坐公共汽车很拥挤,等车要一两个小时,现在咱们去了解一下情况,你们不要通告保卫部门。”<BR>  周总理一行三人来到北京图书馆附近的汽车站,人确实很多,等大家都上了车,周总理才最后上去。车里人很多,已经没有座位,周总理往车里走了走,抓住吊环,汽车开动了。一开始,人们都没有注意。过了几分钟,一位乘客发现了总理:“哎呀!这不是周总理吗?”顿时,车里沸腾起来,许多人站起来给总理让座,不少人往他身边挤,有的人还把手伸过来要和总理握手。秘书和卫士都非常着急。怕把总理挤倒,周总理挥着手大声说:“请坐,请坐,别挤!”这时,一位乘客挤过来,握着总理的手激动地说:“总理,你那么忙,怎么还来坐公共汽车?”周总理笑着说:“我也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生活吗!”有的乘客非要让总理坐下,总理坚决不肯,一直站着和大家亲切地说着话。总理向他们在哪儿工作,住在哪里,生活怎样,每天上下班坐车要多少时间。车走了几站以后,秘书和卫士劝总理下车,说:“情况也就是这样了,咱们赶紧回去吧!”总理还坚持坐下去,下了车以后,总理又上了无轨电车,在寒冷的夜晚走了大半个北京城。<BR>  情况搞清楚了,总理很快召集有关部门负责研究解决交通拥挤的办法。他还提出许多可行的具体建议。比如,画出人行横道线,在繁华路口的马路中间设安全岛等,就是周总理提出来的,都是为了保证行人的安全。</FONT>
<>周总理在三门峡宾馆的感人故事  <BR><BR>-------------------------------------------------------------------------------- <BR>  <BR>2002年11月12日22:4           《三门峡日报》 <BR>  <BR>   <BR>    编者按: 在“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建设期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3次来三门峡视察。在三门峡,周恩来总理严于律己、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以及崇高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在他身边工作的每一个人。在三门峡市积极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际,我们特刊发此文,旨在让广大三门峡人怀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热爱我们的家乡,把三门峡市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黄河明珠”。 <BR>    在三门峡大坝建设期间,周恩来总理3次来到工地视察,其中两次住在原三门峡交际处(1978年改名为三门峡宾馆,以下简称“交际处”)。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作风和严于律己、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及崇高的人格魅力,给当时在总理身边服务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BR></P>
<>半杯茶水的故事 <BR>     1958年4月21日至25日,周恩来总理第一次来到三门峡,并住在交际处。交际处的服务员曲日山打扫房间时,把周总理喝过一遍的剩茶倒掉了。中午,周恩来总理开完会后,回来一看杯里的剩茶不见了,就问警卫员:“茶又是你给倒掉的?”警卫员一看杯里没有茶叶,急忙又要去冲。周恩来总理和蔼地说:“不要冲了,今天的茶已经用过,不要再浪费,喝点白开水算了。” <BR>    第二天上午,周总理刚刚外出开会,服务员曲日山又来打扫房间,照例又把杯里的剩茶倒掉了。正巧警卫员进来看见,于是埋怨地说:“总理喝过的茶不能倒!他喝茶有规定,一天只用一杯茶,这一杯茶可以多次冲水。昨天你倒掉了剩茶,总理只好喝了一天的白开水。”曲日山一听又感动又后悔,不知道该怎么办。警卫员看他为难,便和他串通起来“作弊”。他们又冲了一杯茶,把头遍水倒出,照原样放在茶几上。总理回来没有看出破绽,两人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BR></P>
<>挨批评的“高级饼干”和“两个鸡蛋” <BR>    周总理吃饭时喜欢吃饼干。为了确保总理身体健康,上海一位高级点心师专程到三门峡给总理做了各种可口的高级饼干。但服务员一端上去,总理就看出了问题。他和蔼地问道:“你们也吃这样的饼干吗?”服务员为难地说不出话来。总理笑着又说:“好了,这事不怪你。把这盘饼干端下去,把你们吃的普通饼干给我端一份吧。” <BR>    精心制作的许多高级饼干,再也没有人敢拿给总理吃了。香气扑鼻的美味,只好成了摆设。后来总理了解到这一情况,让大家把高级饼干分吃掉,而他自己还是坚持吃普通饼干。 <BR>    当年总理的服务员、今年已经82岁的曲日山告诉记者,他还为两个鸡蛋挨过总理的批评。按规定,早餐要给总理送两个鸡蛋。但总理说一个鸡蛋就够了,下不为例。第二天早晨,曲日山还是端了两个鸡蛋上来。总理生气了:“小同志,为什么不听我的话呀?要不我自己去端饭好了。”曲日山只好按总理的吩咐,每顿早餐只给总理上一个鸡蛋。 <BR></P>
<>一天刮了三遍胡子 <BR>    周总理在饮食起居方面要求非常简单,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但在重要的会议上,特别在外交礼仪上,则对自己严之又严,简直到了苛刻的地步。周总理原是满脸的络腮胡子,为刮胡子可让他费了不少心。由于胡子又硬又长,他特制了一把刮胡刀,常常利用解手的时间刮胡子。警卫人员看不过去,不让他在卫生间刮胡子,总理笑着说:“古人讲究利用''马上、厕上、枕上''三上的时间学习,我这是有历史根据的啊。” <BR>    为了保持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形象和风范,也为了表示对外宾的尊重,周总理每次接见外宾前都要刮一次胡子,这已形成了习惯。有一次,他在交际处一天接见了3批外宾。每接见一次外宾前,他照例刮一遍胡子,结果一天刮了三遍胡子,让警卫和服务人员肃然起敬。 <BR>“灵宝大枣的钱付了吗?” <BR>    周总理关心三门峡大坝的建设,也关心三门峡的农业生产情况。他特别喜欢灵宝大枣,对来三门峡大坝视察工作的领导人,他总是让工作人员给每人买3斤灵宝大枣作为纪念品。过后,他又总是念念不忘地追问警卫员:“灵宝大枣的钱付了吗?”直到把所有的枣钱付清,总理才不再追问。 <BR>    值得一提的是,周总理一直认为三门峡是个好地方,农业有自己的特产,城市建设也有自己的优势。他说,三门峡在古时候是一处山清水秀、桃红柳绿、充满了江南风韵的美丽地方。三门峡大坝建成后,这里一定会变成“北方的江南”。而今,“船行柳梢头,人在画中游”的江南风光,在三门峡已经成为现实。周总理若能看到今天“自然山水城市”的崭新面貌,一定会感到分外欣慰。 <BR>“你还在这里工作?又辛苦你了!” <BR>    周总理3次来三门峡大坝工地视察工作两次住在交际外,两次都是曲日山担任房间服务员。周总理工作很忙,但每次见到曲日山都要点点头,微笑着打个招呼。每见到周恩来总理一次,曲日山就感到很满足、很幸福。 <BR>    1959年10月12日,周总理第二次来三门峡视察工作,当晚住到交际处。进入房间时,他看见了曲日山。总理握着他的手说:“你还在这里工作?这回又辛苦你了!” <BR>    握着总理的手,曲日山只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千言万语想要诉说,却没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只是不停地说:“谢谢总理!谢谢总理!” <BR>    “周总理是多忙的一个人啊,他是真正的日理万机啊。他每天要见多少人,可他竟然还把我这个小小的服务员记在心里,实在是对咱老百姓太好啦!”82岁的曲日山老人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激动得泪水盈眶。 <BR>    周恩来总理在三门峡宾馆的故事,成了三门峡宾馆的一份宝贵财富,激励着三门峡宾馆人努力地工作。现在,三门峡宾馆已成为河南省“十佳宾馆”,成为餐饮服务行业的一面旗帜。三门峡宾馆总经理薛青池说:“周总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将被一代代三门峡人永远传颂下去。”  <BR></P>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建国后,毛泽东批评花花草草是资产阶级的享乐,于是在中南海内掀起了拔花除草的浪潮,中南海内有很多稀有的花卉品种,其中包括绿牡丹,周恩来没有让人拔掉西花厅里的绿牡丹,现在,在中南海内只有西花厅有这种名贵的牡丹花了。
<>[em08]</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水木子</I>在2005-9-15 8:56:44的发言:</B><BR>建国后,毛泽东批评花花草草是资产阶级的享乐,于是在中南海内掀起了拔花除草的浪潮,中南海内有很多稀有的花卉品种,其中包括绿牡丹,周恩来没有让人拔掉西花厅里的绿牡丹,现在,在中南海内只有西花厅有这种名贵的牡丹花了。</DIV>
<>
<>哎呀哎呀,可惜只看到光秃秃的。。。。</P>
<>毛太极端了!!</P>
<>老毛是怎么回事?哎,走火入魔</P>
西华厅里的月季玫瑰也是历史悠久的。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964年,在我国驻某国大使馆的国庆招待会上,某国武官问中国同行:“苏联有萨姆—2导弹,都没有把u-2飞机打下来,你们却把它打下来了,真了不起啊!请问究竟是用什么打下来的?”中国武官说:“是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打下来的。”某国武官又问:“能具体一点吗?”中国武官举起酒杯:“来,为友谊干杯!”</P>
<>据传:一群外国记者在一次招待会上问周恩来:“u—2飞机飞得那么高,中国是用什武器打下来的?”周恩来说:“u-2飞机飞得再高,也没有中国人民的志气高,要问是用什么武器打下来的?”说到这里,略一停顿,记者们都很高兴,以为这一下子要抢到头条新闻了,周恩来说:“那就是七亿中国人民用拳头打下来的。”</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5 14:40:33编辑过]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