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于细微处见精神——周恩来小事集锦

<br>
<>  常言道,于细微处见精神。对于周恩来这样一个感情尤其细腻又善于体贴入微的人来说,这一点表现的很是突出。正如胡絜青所言,正是这些小事,解释了周恩来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伟人,一个伟大又不失亲近的人。</P>
<>  时间可以改变许多东西,比如人与人的恩怨,比如我们的观念,比如阶级和政党。但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是对博爱的赞扬,对道德的肯定。我们相信,周恩来的大爱大德,足以超越时间和空间,成就梁衡笔下的“人格相对论”。</P>
<>  而这种大爱大德的具体体现,就在于那一件件可能并不会被所谓“正史”所记录的小事上——<STRONG>而我们,担负着记录这些事情的责任</STRONG>,古人云: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把我们所知道的、所听到的、所看到的关于周恩来的小事,在这里留下来。一件件确凿而隽永的小事汇集在一起,就会让它们所负载的周恩来精神永远光彪历史、昭示后代。</P>
<>  虽然长久以来,关于总理的小故事俯拾皆是,却大都零散不堪,有些存在谬误,有些是以讹传讹。所以我们要求,在这里记录下的周恩来小事,<STRONG>要尽可能的符合历史真实,尽可能的提供详细确凿的时间、地点、情况和出处,</STRONG>只有每一块砖都是高质量的,才能保证整座大厦的坚强挺立,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事实的考验——为了这个目标,我们一起努力吧!!</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5 11:28:22编辑过]


君似梅花我似叶,不怪花开早,只恨叶生迟……
需要分类吗?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原来没有打算分类,只想先号召大家把事情贴过来,然后再整理,要分类的话具体怎么操作?</P>
君似梅花我似叶,不怪花开早,只恨叶生迟……
这个提议非常非常好。
落实阿!![em01]
君似梅花我似叶,不怪花开早,只恨叶生迟……
<FONT size=1>
<br></FONT>
<>   跟随周总理在强气流中飞行</P>
<><br>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内形势犹如天上浮云瞬息万变。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在那些疯狂的日日夜夜里,更加忙碌,更为劳累。南下北上,东往西来,马不停蹄。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问题,哪里有危险,他就奔赴到哪里。</P>

<>  已是傍晚时分,西边天际仅剩一抹余晖,我们接到上级的紧急起飞命令:</P>

<>  “你们立即飞到上海!把周总理接回北京!”</P>

<>  盛夏的骄阳把通体钢铁部件的飞机晒得热气蒸腾,虽已日落西山,机舱里仍高温难耐,加之我们急切的心情和快速的行动,机组人人都汗流浃背。升空后,气温虽然降了下来,可气流又接踵翻滚而来。尽管爬了一个高度层又一个高度层,却始终像摇煤球一般,飞机被气流摇来晃去。好不容易飞到上海的虹桥机场,已是将近晚上9点钟。</P>

<>  飞行条令明文规定:所有任务飞行和训练飞行的飞机,遭遇强度颠簸,应该停止飞行。</P>

<>  空军首长接到我们报告的天气情况后,认为总理专机不宜当即返回北京,主张将返回的时间延迟到第二天拂晓。但由于任务紧急,他们不敢擅自作主,便给总理秘书挂电话协商。</P>

<>  据说之所以突然让周恩来总理紧急赶回北京,是因为毛泽东主席有事情需要与总理商量,所以,能不能延迟返回,秘书同样不敢自作主张。他告诉空军首长,此事待请示总理后再作答复。</P>

<>  机组以及空军首长都认为,这样的天气,总理十之八九会接受第二天拂晓返回北京的建议。因此,机组一行放心大胆地从机场到了锦江饭店南楼。</P>

<>  上楼进屋,各自把日常用具安排停当,前后不过一支烟的功夫,门外响起“咚咚”的敲门声。大家以为是服务员送水或有其他什么事,可是门外竟站着周恩来总理,大家都吃了一惊,想不到这么快他就找到了我们。周总理快步走进房间,开门见山劈头一句:</P>

<P>  “天气怎么个不好?究竟能不能回北京?”</P>

<P>  看上去总理的神情有些焦急,说话的节奏也加快了。而且他这么个讲究礼节的人竟忘了同我们打招呼。大家互相望了望,感到事情不会按我们推测的那样发展。</P>

<P>  “空中强度气流,颠簸得很厉害。”</P>

<P>  我是机长,立即站起来回总理的话。</P>

<P>  “哪个高度层颠得厉害?”</P>

<P>  “从6000米至10000米,每个高度层都很厉害。来的时候我们都试探过了。”</P>

<P>  “相比较哪个高度层要好一些呢?”</P>

<P>  沉默一会儿后,有人报告:</P>

<P>  “8000米要稍微好一点。”</P>

<P>  “对,8000米好一点。”</P>

<P>  大家附和,表示同意。周总理听了我们这一致的意见,立即很干脆地下了决心:</P>

<P>  “好,就飞8000米!你们既然可以飞来,我为什么就不能飞回去呢?我们走!”</P>

<P>  恰在此时,收到北京发来的电报:</P>

<P>  “侧风60度,风速每秒18米!”</P>

<P>  真是人不留人天留人,风速这样大,又接近正侧风,飞机降落地面时稍有不慎,就会被风掀个底朝天,谁还敢走呢?</P>

<P>  周总理紧锁双眉,把那张电报纸捏在手心里,好长一段时间不说话。屋里静静地,都能够听到彼此急促的呼吸声。十几双眼睛紧张地盯着周总理沉思的面孔。</P>

<P>  “是不是可以先起飞?西郊机场不能落的话就落到北京周围其他机场。好不好?”</P>

<P>  深思熟虑后,周总理提出自己的方案,并征求我们的意见。很显然,他希望能得到我们的认可。</P>

<P>  我们已经看出来,周总理回北京的决心已是不可动摇,那神情仿佛在说:就是天塌下来也要被压在北京的土地上。我想了想说:“这样做当然可以,但要请示空军首长,不知他们同意不同意。”</P>

<P>  这样重大的事情,我怎敢擅自作主,当然要有首长点头。</P>

<P>  “好!可以就行,其他问题我来解决!”</P>

<P>  总理如释重负地叫一声“好”,脸上有了笑容,他当即叫秘书给空军首长打电话,通告了周总理回北京的决心,并向空军首长转达总理指示:</P>

<P>  “飞机由上海先起飞,沿途所有机场,都作好充分准备,随时接收飞机降落。”</P>

<P>  空军首长见总理态度如此坚决,又亲自作好这样周密的安排,只好同意放飞。</P>

<P>  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后,一气上升到6000米,颠簸,继续爬高,7000米,还是颠簸,再爬至预计的8000米,仍然强烈颠簸。接着上!9000米,10000米!所有这些高度层都是强烈颠簸。气流像玩皮球一样,一会儿把飞机抛上去,一会儿又给踢下来,不停顿地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上下颠簸的高度差,竟在100米左右。</P>

<P>  领航员吐了,机械师也吐了,服务员更是趴在那里动也不能动了。只有紧握驾驶杆的飞行员需要全力以赴同气流抗争、拼搏,根本腾不出精力来吐。</P>

<P>  周恩来总理一向以坐飞机从不吃晕机灵引为自豪,可这回他也顶不住了,就着水吃了两次晕机灵,可还是不“灵”。虽然没有吐出来,但脸色煞白,额头冷汗直冒。我们得知总理忍受着这般难耐的痛苦,恨不能推机头降到6000米以下,因为下面的气流平稳多了。</P>

<P>  可是的确不能。</P>

<P>  空中飞行同样有一套规章制度,称之为交通管制。像大街上车行各道一样,大、中、小型飞机也各有规定的飞行高度,不可随意行事造成混乱或产生事故。</P>

<P>  6000米以上是大型飞机的飞行高度,每1000米为一个高度层。6000米以下是中小型飞机的飞行高度,每30米为一个高度层。我们若是自行其是降到6000米以下,就好似公共汽车上了自行车道,那势必乱套了。周总理也决不会答应我们这样做。</P>

<P>  我们不敢违反规章,又不忍心让周总理继续受罪,大家商量出一办法,到就近机场降落。几个人决定后便派一个人到后舱向总理请示。周总理一见到这位同志马上强打精神,非常关切地 :</P>

<P>  “你们怎么样?行不行?还能坚持吗?”</P>

<P>  看到总理额头上的汗水,知道总理在忍受怎样的痛苦,而总此时心中想的仍旧是别人。我们 位同志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什么也没有说,他知道没有必要说什么。</P>

<P>  大家在周总理顽强和忘我精神的鼓舞下,咬紧牙关坚持工作,终于胜利返回北京。</P>

<P>  像往常一样,周总理上车之前,仍旧同机组人员一一握手道别,并且不断地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今天安全回到了北京,今天如果回不了北京的话,有些作就不好交待。”</P>

<P>  我们不知道等待着周恩来总理的是什么样的重要国事,但周恩来总理那种为了工作而忘我的精神,深深铭刻在我们的心里。</P>


<P><br>李克菲 彭东海?     来源:中外书摘 <br></P>

<>周恩来签名的变化(附图) </P>
<><br>周恩来的签名很多,因为他曾担任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长达半个多世纪。</P>
<>革命成功后,周恩来担任了新中国的开国总理,但在20世纪五十年代初和后来的签名有很大的不同。据曾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人介绍:新中国刚诞生时,周恩来日理万机,由他签发的文件、签批的材料太多,他就按行书的写法,把“周”字写成个三角形(见影印件),以节约时间。可时隔不长,他收到一位老党员的来信,信中直言批评他说:“周总理,你签发的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是让人家执行的,你签批的材料是让我们下级办理的,可是我们最近收到的你的有关批发件却连你的名字都不认得,那还叫我们怎么执行和办理呢?”周恩来看了这封人民来信后,沉思良久,想到了当时革命刚刚胜利,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中,甚至包括我们一部分高级领导干部,文化程度都还不高,字写得草,他们就无法辨认,这就会给工作造成影响。于是,他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这封人民来信的批评,以后起草、批发各类文件、材料时都尽量写得正规好认了(见影印件)。</P>
<>签名上的一个小小变化,真实地反映了周恩来虚怀若谷,处处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崇高精神境界。</P>

<><v:path gradientshapeok="t" extrusionok="f" connecttype="rect">word里的图片我不知怎样才能传到论坛上</v:path><LOCK aspectratio="t" v:ext="edit"></LOCK></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7 10:25:07编辑过]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五四青年</I>在2005-9-7 10:22:12的发言:</B><BR>
<><v:path connecttype="rect" extrusionok="f" gradientshapeok="t">word里的图片我不知怎样才能传到论坛上</v:path><LOCK v:ext="edit" aspectratio="t"></LOCK></P><BR></DIV>
<br>用“文件上传”,在发贴心情那些图标的下面,帖子内容的上面
君似梅花我似叶,不怪花开早,只恨叶生迟……
<br>
<><FONT face=仿宋_GB2312>1952年周恩来在部分文件上的签名</FONT>
<br>
<p>周恩来1961年11月23日为《中国建设》创刊10周年题词中的签名<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9 10:14:31编辑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