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总理的幽默故事集锦

很多见过总理的人都为总理睿智幽默的谈吐折服。

在生活中,幽默拉近了总理与大家的距离;在外交场,幽默更是一次次的使谈判峰回路转,化险为夷。

此帖专门收集总理的幽默小故事。透过小幽默,寻找大智慧。

大家共同努力,希望故事力求真实,尽量提供出处,或转载的网址。

[ 本帖最后由 不染亭 于 2007-7-24 12:22 编辑 ]
  1949年到1954年期间,由于工作需要,抽调了北京市公安局的十名交警进驻中南海站岗执勤,维护“海内”交通安全。总理住在西花厅,每次怀仁堂开会,来回大都步行,在西花厅旁十字路口站岗的民警经常能够见到总理。

  秋天一个傍晚,中南海内茂盛的大槐树上找来很多鸟,青年民警刘鹤龄正在树下站岗,当总理和邓大姐从怀仁堂方向走来时,刘鹤龄习惯的举手敬礼,这次总理不像往常一样点点头快步走过,而是放慢脚步,微笑着走向刘鹤龄,并指了指大槐树说:“树上鸟这么多,往警察身上拉屎吗?”

  刘鹤龄立正回答:“有时也拉在头上。”

  总理风趣地说:“胆子不小啊,敢往警察头上拉屎!”逗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总理又关切地说:“你们很辛苦呀!”

  刘鹤龄回答说:“为人民服务!”并再次给总理敬了个礼。总理微笑着点点头,又快步走向西花厅。

——刘镇·郝金立《把首都的交通管理挂在心上》

http://www.zelbbs.com/viewthread.php?tid=3522&extra=page%3D8

------------------

下午3点半,周恩来和陈毅又来到葡萄园,下车后和迎候在园门前的人们一一握手,互道辛苦。踏进园门,周恩来指着一块标牌上的字问:“1964年葡萄总产6万斤,1965年计划总产11万斤,产量要翻一番,是不是浮夸呀?”周恩来将“浮夸”两字说得很重,园艺技术员魏志洲回答:“今年葡萄园进入盛果期,只要整好枝,加强管理,产量可以翻一番,不是浮夸。”看到架架葡萄果实满枝,周恩来高兴地说:“这么多葡萄可以加工果酒。”周恩来将“加工果酒”说得很肯定。周恩来指着一串葡萄,用商量的口气说:“能不能让我们尝尝?”魏志洲剪了一串“马奶子”递给周恩来:“还不成熟。”周恩来尝了一粒,分一小枝递给陈毅。陈毅已经自己摘了一串在手,吃了一粒:“啊,酸的!”周恩来用纸扇敲了陈毅一下:“主人说了,不成熟嘛,浪费了!”

http://www.zelbbs.com/viewthread.php?tid=9099&extra=page%3D6
--------------

林如:后来呢总理就主动给我们布菜 ,每一道菜上来以后 ,他就给那个大家都夹到盘子里,因为那个年代时, 还,困难时期可能刚过吧,还是正是困难时期,反正一般的吃不着肉,可是呢那个宴会上有,有那个条儿的那种肉上来了,总理说这个肉你们要吃,知道我们平常吃不到 ,你们要吃,然后就给每个人夹,然后我们有一个同志,费寄平, 费寄平老师,她很胖, 她那个 ,尽管困难时期,她那也是那么胖, 体形就那样,后来总理夹给她的时候,一看她 ,哦 ,你就不要吃了 ,就拿回来了, 嗯,反正很亲切 ,很亲切的 ,结果大家都笑开了 ,最后才消除了紧张的气氛 ,才有笑声, 就正常了。

http://www.zelbbs.com/viewthread.php?tid=4617&extra=page%3D10

-----------------
  当时一群小兵和周副主席住在一个院子里,总有一个邋遢的小兵穿着拖拉板在周副主席窗前踢里哐啷的走来走去,声音巨吵无比。有一次他又走过周副主席窗前,周副主席正在办公,就问:谁啊?

  小兵答:我!

  周副主席说:你在原地站十分钟!

  小兵在窗户底下站了十分钟,以后走路再也不踢里哐啷了


http://www.zelbbs.com/viewthread.php?tid=3471&extra=page%3D16

----------------

吕大渝写的一本书《走近往事》其中提到总理。
她小时候曾经去给外国领导人送花。她很胆小,跑去,先敬一个队礼,把鲜花递给了他,然后再敬一个队礼,扭头就跑。
周总理(可怜兮兮的):哎!回来,回来。你怎么不理我呀?(可怜的没人理)
大渝(不好意思的):我没看见您。(什么眼神啊)
周总理:你叫什么名字呀?
大渝:我叫大渝。
周总理:你为什么不叫小鱼呀?你为什么不叫大虾呀?(他。。。。他也太爱给人家改名字了吧)
大渝:因为我生在重庆,渝是重庆的简称。
总理笑了。
大渝美滋滋的,觉得周总理可真是个和蔼可亲的人。

http://www.zelbbs.com/viewthread.php?tid=2250&extra=page%3D20
  吃馒头和打敌人
  1947年3月,胡宗南按照蒋介石“重点进攻解放区”的密令,亲率23万大军直扑我延安。形势万分紧急。当时西北野战军只有2万人,党中央只好决定暂时撤离延安,可是,有许多战士想不通,舍不得老百姓,舍不得坛坛罐罐。

  周恩来了解到这些后,及时召开会议,耐心地向战士们讲道理,他风趣地问:“你们一天吃几顿饭?”战士们答道:“三顿!”周恩来又问:“三顿吃多少粮食?”战士们回答:“一斤多!”周恩来问:“如果把三顿饭的粮食蒸一个大馒头,让你们一顿就吃下去行不行?”战士们回答:“不行!”周恩来听后哈哈大笑说:“是不行嘛!怎能一顿吃下三顿的呢?我们必须把一斤多面蒸成几个馒头,分顿吃才行。同志们,消灭敌人也是一个道理,只能一仗一仗地打,一个敌人一个敌人地消灭。现在,胡宗南率23万大军攻打我们,2万人对付得了吗?只有战略转移,才能一口一口地把敌人吃掉!”周恩来又接着说:“同志们,我们暂时放弃延安,是为了长期地保卫延安。立足毛主席的英明决策,我们要坚决执行!”

  “我们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会场响起了口号声。周恩来继续鼓励大家:“我们有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直接领导,战略转移后,一定能打胜仗,一定能收复延安!”

---------------------

  1963年12月,周恩来与陈毅副总理兼外长访问了北非的摩洛哥王国。哈桑二世国王十分重视这次访问,特地举办了极为丰盛的宴会。宴罢,宾主边喝茶边闲谈,无拘无束,十分融洽,蓦地,哈桑国王提出一个问题。他笑着说:“当今世界象我们这样的国王、皇帝已为数不多了,不知以后会怎么样?”周恩来和陈毅笑了笑,周恩来马上回答道:“你们可以组织一个委员会,开个会商量一下嘛:”陈毅接着说:“亚洲有个西哈努克亲王,我们是好朋友,可邀他参加开会。”周恩来又说:“陛下可以担任这个委员会的会长嘛!”言罢,3个人畅怀地笑起来。

----------------------

  1958年,72岁高龄的美国女作家斯特朗第6次来华时,决定在中国定居。这以后,每年当她生日之际,周恩来和邓颖超必定登门祝寿。1965年11月,斯特朗的八旬华诞非同寻常。周恩来在上海展览馆大厅主持盛大宴会为她庆寿。党和国家的一些领导人亲自向她祝寿周恩来风趣的开场白尤其使那天的主宾感叹不已。风度翩翩,善于辞令的周恩来说:“今天,我们为我们的好朋友,美国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庆贺四十‘公岁’诞辰。”“公岁”这个奇怪的词语使客人们因惑不解,他紧接着解释说:在中国,“公”字是紧跟它的量词的两倍,四十公斤等于八十市斤。因此,四十公岁,就等于八十岁。听了他对这个新名词巧妙的解释,几百位中外祝寿者爆发出一阵欢笑声。将八十岁说成四十公岁。多么机智,多么诙谐!它使斯特朗顿时觉得自己真的变得非常年轻了!周恩来接着说“四十公岁,还不是老年,而是中年。斯特朗女士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了大量的工作,写了大量的文章,她的精神还很年轻。我们祝贺她继续为人民写大量的文章,祝她永远年轻。”整个生日宴会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http://www.zelbbs.com/viewthread.php?tid=6440&extra=page%3D4

---------------------

超:
  西子湖边飞来红叶,竟未能迅速回报,有负你的雅意。忙不能做借口,这次也并未忘怀,只是懒罪该打。
《周恩来邓颖超书信选集》

http://www.zhou-enlai.com/file/3/zeldyctxxj/zeldyctxxj044.htm

----------------------------

【1954年7月27日】

本日前后,周恩来在华沙中国大使馆会见正在波兰访问的中国文化代表团。他和大家亲切握手,看到阳翰笙、柯仲平、吕骥、蒋天佐和张光年都穿的深蓝或褐色中山服,周小燕穿着米色旗袍,就笑着以埋怨的口吻批评说:“一堆乌鸦!一堆麻雀!”大家给他留出座位,他坚持不肯,一定要把吕骥(年龄最大)和周小燕(女)拉到上座。大家都感到心里热呼呼的,围拢来交谈。周恩来笑着说:“怎么你们到了外国也穿得像一群乌鸦?连小燕都这样素,出国应该穿得漂亮点嘛!”大家听了都笑了。
——《周恩来和周小燕交往记事》


http://www.zelbbs.com/viewthread.php?tid=1700&extra=page%3D4
周恩来总理还喜欢请赵丹一起吃饭,他甚至给赵丹起了一个外号,因为赵丹胃口特别好,吃到最后总是把满桌子的残汤剩菜一扫而光,所以周恩来开玩笑叫他“赵光腚”!

http://www.zelbbs.com/viewthread.php?tid=7783&extra=page%3D6

---------------------

  这一天天气比较阴冷,但总理的心情不错,他随着接待人员边欣赏景点,边听介绍,尤其对荣氏家族的有关情况更感兴趣。这次总理是想来赏梅的,因时令尚早,园内的梅花仅是星星点点,开得不多,但总理兴致不减,他幽默地说:“我来梅园看梅花,谁知梅园还没花。”引得大家一片笑声。
——周恩来在无锡二三事

http://www.thmz.com/col25/col181/2006/06/2006-06-0184635.html

------------------------

  大概是五十年代末,有一次在政协礼堂看演出,廖承志同志先到,已坐在中间一排左侧最边上的一个位子。总理后到,从左边甬道进场,他的位子在廖同排的中间。廖承志同志在总理面前象孩子般的淘气,他有意挡住总理,不收起自己的脚,总理将拳头高高举起,貌似用力但却轻轻打在廖承志已摊满座位的大肚子上,廖承志双手接住总理的手,嘴里连说:“投降,投降!”站起身来让总理过去。
《犹闻总理击节声》——王昆

http://www.zhou-enlai.com/file/4/yjsj/yjsj0045.htm

---------------------

  周总理平躺在病床上,笑容满面地和我们一一握手。然后,他才告诉我们,前两天和我们会见时,他原想谈谈他最近思考的一些问题,没想到陈老总突然要看电影,结果没有谈成,所以趁着在医院休息一天的时间里,“请你们来谈”。

  他然后伸手从枕头下面掏出一张纸条来,看来他还是作了准备的。

  这时候,郑君里高兴地笑道:

  “我们早就想听总理的指示了。”

  总理听后又把纸条摸在手掌里,微笑着而又严肃地看了我们一眼,指着赵丹等说道:

  “我们都是老朋友了,你们是我在重庆时候就认识了——荒煤倒是我回延安去之后才认识的——如果你们把我看成领导,要我作什么指示,我就不讲了,要是把我当做一个朋友,我倒愿意讲点心里话。”

  于是,君里又直点头,笑着表示道歉。赵丹着急地埋怨君里,两个人又急忙央求总理讲。他们那种神情,简直像两个大孩子似的,有些顽皮的笑容,不禁使总理和我们大家都欢乐地笑了起来。但我也的确感到这是一种真挚友情的流露,甚至可以说是君里、赵丹对这种友情的得意的享受和陶醉。连那位护士长也高兴地笑了起来,一面又流露出难以理解的神情,她恐怕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场面吧:一位总理和几个演员之间却有这样亲切的交谈。
《永远铭刻在心间的会晤》——荒煤


http://www.zhou-enlai.com/file/4/yjsj/yjsj0042.htm

------------------------

       有一次是愁城记,我记得那是夏衍同志第一次在演重庆这个戏。他叫我去看,看完以后问我怎么样?我就说这个戏听沉闷的,他说那你也要写篇文章阿,应该宣传宣传嘛。这是反映敌后的,你应该写一篇东西嘛。我说那好吧,我就应了。应了以后我没写出来。第二天,我到那儿给他送文件。他问,哎,张颖,你那个文章呢?我说我没写。他一听就火了。他说叫你写你怎么不写呀?我说我写不出来。写不出来就不写了?啊?我一听,我说总理不讲理呀。我掉头就走,把门砰的一摔。他气坏了,他站起来:回来回来,你给我回来。他说,你懂得一点规矩不?这谁跟你说话呢?怎么你就这么随随便便的?你还是军人不是阿?我也没想到我是军人不是。我说我今天晚上准写,我就出来了。他说:你别哭啊!

《周恩来与文艺》——张颖回忆。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pSNR9m5ho0/

----------------------

  有一天,爸和妈带着秉华到颐和园听鹂馆去看望伯父和正在养病的七妈(伯母邓颖超)。伯父第一次看见这个长着一双大眼睛和两只酒窝的小侄子,竟高兴地一把抱起了它。伯父把秉华高高举起,又放在了自己的肩膀上。他让秉华骑在自己的肩上,好去够听鹂馆那房子的大门顶框。秉华仰起头,伸出小手去够门框,伯父就一次又一次地从门槛上迈过去,又迈过来。秉华高兴坏了,一边叫着:“再高点!再高点!”一边格格地笑。伯父尽力往上举着他,还认真地问:“够着了吗?够着了吗?”秉华说他对那一天多少还有一点印象,印象中伯父始终开心地笑着,旁边的大人们也都开心地笑着。秉华说妈后来告诉他,那天是一九四九年十月二日,开国大典的第二天。

《周家有男当劳模》——周秉宜

http://www.zhou-enlai.com/file/4/zjyndlm/zjyndlm002.htm
  “文化大革命”前,贺龙、薛明陪着周恩来吃了一顿饭。那顿饭是聂荣臻请的客。请客的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几个老总聚在一起闲聊,贺龙便跟聂荣臻开玩笑说:

  “聂老总,你请客吧。”

  聂荣臻满口应允。吃饭时,大家都很客气,特别是陈毅,显得非常拘谨。因为张茜关心陈毅的健康,平时限制他吃肥肉。周恩来有意把张茜支走,笑着说:

  “张茜,你去告诉服务员,我们这些人想吃点素菜、小菜,特别是陈老总,要吃点素菜、小菜。”

  张茜一走,聂荣臻、贺龙赶紧给陈毅夹了几块回锅肉。陈毅刚吃了两块,张茜已回转来,看见了陈毅盘里的回锅肉,聂荣臻伯陈毅挨“批评”,就赶紧打圆场,说:

  “就这一块了,让他吃了吧。他自己不吃,是我们让他吃的。”

  陈毅很幽默地说:

  “好吧,就最后这一块了。”

  张茜关心地边说边用胳膊碰陈毅,周恩来非常坦然地把手摆在桌子上,一边笑一边用手轻轻地敲点着桌子,很随便地说:

  “有意思,有意思。”

  稍停了一会儿,又说:

  “张茜,我也给你说几句话。一般老年人,特别是肥胖的,都不适宜吃肥肉,我也不赞成吃,医生也告诉过我。但是偶尔吃上一两块,也不要紧,不会发生多大问题,你放心。比方说,医生只叫我吃蛋白,我就不喜欢吃蛋白。我蛋黄、蛋白一块儿吃。蛋黄里有胆固醇,但也有卵磷脂。肥肉一块也不能吃,那是形而上学嘛!还是不要硬性规定,我看平时不吃也可以,如果想吃时少吃一点,也没有什么关系,要灵活一点。”

  周恩来分析得很在理,大家频频点头称是。

  周恩来说完后,聂荣矮看着贺龙和薛明,紧接着说:

  “我们几个经常一起外出。我总结了一下,发现还是薛明的方式比较好。”

  周恩来也接上去说:

  “我今天才发现,吃饭时薛明也不说话,贺总也很自觉,是长期养成习惯了吧?”

  薛明赶忙笑着辩解说:

  “我可不管,是他自己不吃。”

  周恩来一听,又十分风趣地说:

  “噢,薛明也许还有别的办法,或者高招。我猜大概是桌面上不讲,等回到家里再上课,给贺龙单个教练吧?”

  一句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起来。

《周恩来与共和国元帅》

http://www.zhou-enlai.com/file/4/ygys/ygys0041.htm

----------------------

有一次,陈毅出国访问归来,与代表团其他成员在宾馆联欢,吹拉弹唱,跳交谊舞。张茜因担心陈毅的身体,就劝他早些回来睡觉,以养足精神。陈毅也满口答应。但由于联欢晚会散场很晚,陈毅直到凌晨二点方归,张茜生气,一赌气就将陈毅关在了门外。陈毅连连敲门也不开,便真动了肝火,他让卫士找来秘书,见面就嚷道:

  “离婚,离婚!”

  周恩来知道后,便在第二天饭后,请陈毅夫妇、罗瑞卿夫妇一同散步。

  这时,忽有一个风筝在头顶飘过,望着碧蓝的天空中悠悠飘荡的风筝,周恩来微笑着走到张茜身边,指着天空说:

  “张茜,我给你提个建议,你管陈老总,也要像放风筝,线头在你手里,你要把线绳拉得不紧不松,如果线绷得太紧,‘嘣’,线绳断了,风筝就会飞了!”

  一边的罗瑞卿夫妇不禁笑起来。

  张茜呢,马上理解了总理的意思和一番好心,点头称是,心悦诚服。

《周恩来与共和国元帅》
http://www.zhou-enlai.com/file/4/ygys/ygys0050.htm


-----------------------

  廖承志比周恩来会吃,他曾美滋滋地说过:世界上最好吃的肉是透明的肉,对大肥肉,对黄油,他一生没吃够。他还酷爱吃日本的生鱼片、寿司,酷爱吃有热带水果之王美称的榴莲,出访时,只要看见主人捧出榴莲,一向强调“客随主便”、非常尊重他国风俗习惯的周恩来赶紧托词离开——因为榴莲果肉虽如鲜奶油那样芬芳香甜,可外皮有股强烈的异味,周总理根本无法忍受。可你看陈毅、廖承志,大口大口,吃得津津有味。有位老华侨至今记得,廖承志曾很认真地对他说:老兄,我俩办个进出口公司,你负责出口榴莲,我负责“进口”榴莲。说得满堂皆欢。只因廖承志太爱吃,到七十年代,周恩来还专门在他的病历上留下了亲笔批示:不许多吃,不许贪吃,不许偷吃。

《周恩来交友录》

http://www.zhou-enlai.com/file/4/jylu/jylu004.htm

----------------------

赵青:舞蹈家。

  总理说:“阿丹啊,听说你反对你女儿谈恋爱?”

  我爸爸说:“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是想,搞舞蹈的应该有所牺牲。”

  总理说:“是啊,你也是个艺术家,你怎么二十岁就又结婚又谈恋爱的,怎么就不让你女儿结婚、谈恋爱呢?”

  总理一句话,说得我爸爸面红耳赤。

  在场的人都哄堂大笑。从此以后,我父亲就不再干涉我的婚姻,也支持我的恋爱了。

《百年恩来》——挚爱感苍穹
http://www.zhou-enlai.com/file/6/bneljsc/bneljsc007.htm

----------------------

我第一次见周总理是60年代。1963年在人民大会堂。周总理接见我们的时候,因为我跟贸易访华团无关。所以我排在访华团的最后,总理与来访的每一个人一一握手后,站在我面前。第一句话用中文问我:

  “会不会说普通话?”

  我说:“不会。”

  他第二句用法语问我:“会不会法语?”

  我说:“也不会。”

  他又用英语问:“会说英语吗?”

  “英语会说一点儿。”我回答后又接着反问:“您会日语吗?”

  他两手一摊,笑着用日语说,“我的日语忘光了。”

  我知道总理曾在日本住过一年,可是“我的日语忘光了”,清清楚楚的日语,使我吃惊。他说完哈哈笑了一声。这是我和周总理的第一次会面。

《我的伯父周恩来》

http://www.zhou-enlai.com/file/4/wdbfzel/wdbfzel041.htm

-------------------------

  在谈话中。他说他发奋读《家》。已读了三十六页了!大家都笑了。他发奋读只读了三十六页,他的时间太少呀!他准备先读巴金的原著,再读剧本。伯伯很爱好艺术,他对文艺界的很多人、剧目都认识、都懂得。他看了《家》电影。说:“演三少爷的就是过去演连长的。他没有生活。他说,我要去演觉新,也要比他演得好。”(这时七妈提出说:“让周同宇去演觉新才好呢,一定好。”)他又说:“以后我要退休了,我就去演戏,谁说总理退休不能演戏?我就要开创一个!”“我演戏还行,学导演向你学习(对孙维世讲)”

《我的伯父周恩来》

http://www.zhou-enlai.com/file/4/wdbfzel/wdbfzel041.htm
50年代初,有一次周总理在中南海勤政殿设宴招待外宾。客人们对中国菜的花样之繁多,风味之独特,味道之鲜美都赞不绝口。这时,上来一道汤菜,汤里的冬笋、蘑菇、红菜、荸荠等都雕刻成各种图案,色、香、味俱佳。然而,冬笋片是按照民族图案刻的,在汤里一翻身恰巧变成了法西斯的标志。贵客见此,不禁大惊失色,忙向周总理请教。对于这个问题,周总理也感到十分突然,但他随即泰然自若地解释道:“这不是法西斯的标志!这是我们中国传统中的一种图案,念‘万’,象征‘福寿绵长’的意思,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接着他又风趣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我们大家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话音未落,宾主哈哈大笑,气氛更加热烈,这道汤也被客人们喝得精光。

----------------------

       周总理在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中,一直以德高望重,幽默风趣著称,不管在何种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周总理都能唇枪舌箭,以超人的智慧,应酬自如,对手甭想占到便宜。有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在同赫鲁晓夫会晤时,批评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狡猾的赫鲁晓夫却不正面回答,而是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周总理进行刺激,他说:“你批评的很好,但是你应该同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言外之意是指总理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说话。周总理只是停了一会儿,然后平静地回答:“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出其不意地将赫鲁晓夫射出的毒箭掉转方向,朝赫本人射去。据说,此言一出,立即在各共*产党国家传为美谈。

-------------------

       有一次,周总理从日内瓦开会回来顺道访问莫斯科。在为他举行的一次招待会上,他用英语向苏联人祝酒。这时米高扬(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抱怨道:“周,你为什么不说俄语?你的俄语很好嘛!”这句话显然是很不友好的(暗示我们是苏联的学生)。周总理的方法是先不予理睬,他仍用英语回答说:“米高扬,该是你学习汉语的时候了。”以促米高扬说出不学汉语的原因。米高扬果然上钩,抱怨说:“汉语太难学了。”此话一出,周总理马上轻快地说:“没关系,下回到我们使馆来,我们将非常高兴地教你。”一下子将米高扬置于一种学生的地位。

----------------------

 大约是第二天中饭后吧。总理在一个房间里逗小外孙女玩。六七十岁的老人忽然返老还童了。他是那样和蔼,那么一本正经地作出种种儿童的姿态,跟孩子一起摆弄一个玩具娃娃。祖孙俩玩得很和谐。侄女在一边看着,怕孩子拖累了外祖父。总理玩得高兴,不当心,把娃娃的头碰掉了。孩子不高兴了。小嘴咕噜,小手拍打着,抱怨:“姥爷不好!姥爷不好!把娃娃弄坏了……”

  侄女儿要去“干预”。总理用目光制止了她。

  总理正正经经地向小外孙女“赔礼”:“姥爷不好,姥爷是不好嘛!把娃娃头都给弄掉了……姥爷给你修起来,行吗?”

  “好!”孩子终于不闹了。总理要人找来工具把玩具修好,又跟她玩了一阵,直到小外孙女玩得高高兴兴,他才去上班。
《周恩来和邓颖超》
http://www.zhou-enlai.com/file/4/zelhdyc/zelhdyc030.htm
木人响应吗?......失败的专题啊.......555........
有~有~有人响应,我看了呀,只是没找到他的幽默贴出来.网站上大多是他流传很广的那些妙语,想找些你们没看过的.木找到~
全给你一人贴了,我们没得贴咯
抬头仰望,山永远要比人高。
其实,路在脚下,感悟在心中。 
我思故他在
嗯。有人看我就满足了。。。
周恩来的幽默故事为什么没出书呢?这是中央文献出版社的失职。
做个像周恩来那样的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