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周恩来的外交事迹(转)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先是主动和周恩来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这时很多人在围观,看周总理如何处理。周恩来略略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帕扔进了痰盂。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 ——尽管中美当时处于敌对状态,但周总理一贯的思想,还是把当权者和普通美国民众分开。在谈判桌上横眉冷对,那是一点情面也不讲的。但会场外,他可是统战高手,尽量做工作,力图潜移默化。他对普通美国民众一直是友好的,包括新闻记者在内。所以,在那个美国记者主动要和周总理握手时,周总理没有拒绝。但这个记者看来纯粹要使周总理难堪,否则不会自己主动握手,然后又懊悔不迭地拿手帕擦手。周总理在他擦手之前,也不会意识到他会这样做。当时大堂里人很多,就看你周恩来下不下得了台。所以周总理也拿出手帕擦手。请注意两人做法不同的是:记者擦完手后仍把手帕塞回裤兜,而周总理是擦完手后把手帕扔进了痰盂。周总理的意思是:你的手帕还能用,我的手帕因为擦了以后沾染了你的细胞,你这无耻小人的病菌,再也不可能洗干净使用了,所以我就把它扔到痰盂里去。  
周恩来总理的捷才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下面这些答问都不是提前准备好的,也是事先难以预料到的。周总理不仅回答得巧妙,而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几乎是对方刚说完,马上就回答 。没有过硬的素质是根本做不到的。 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 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这位记者的提问是非常阴毒的,他设计了一个圈套给周总理钻。中国解放以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原来的妓女经过改造都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位记者想:问“中国有没有妓女”这个问题,你周恩来一定会说“没有”。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这个提问的阴毒就在这里。当然周总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俩,这样回答既识破了分裂中国领土的险恶用心,也反衬出大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台湾的对比。哎呀,周总理考虑问题周密细致,同时又那么快速反应,你不佩服他也难啊!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先是主动和周恩来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这时很多人在围观,看周总理如何处理。周恩来略略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帕扔进了痰盂。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 ——尽管中美当时处于敌对状态,但周总理一贯的思想,还是把当权者和普通美国民众分开。在谈判桌上横眉冷对,那是一点情面也不讲的。但会场外,他可是统战高手,尽量做工作,力图潜移默化。他对普通美国民众一直是友好的,包括新闻记者在内。所以,在那个美国记者主动要和周总理握手时,周总理没有拒绝。但这个记者看来纯粹要使周总理难堪,否则不会自己主动握手,然后又懊悔不迭地拿手帕擦手。周总理在他擦手之前,也不会意识到他会这样做。当时大堂里人很多,就看你周恩来下不下得了台。所以周总理也拿出手帕擦手。请注意两人做法不同的是:记者擦完手后仍把手帕塞回裤兜,而周总理是擦完手后把手帕扔进了痰盂。周总理的意思是:你的手帕还能用,我的手帕因为擦了以后沾染了你的细胞,你这无耻小人的病菌,再也不可能洗干净使用了,所以我就把它扔到痰盂里去。周总理深怕他们听不清楚,又重复地说了一句对射阳的解释,射阳就是红太阳光芒四射,你们说对不对?说罢,又哈哈地大笑起来。红卫兵代表也都笑了,因为他们对总理的讲话感到心服口服,表示还是叫射阳县好。——在文革那个特殊背景下,如果周总理从“射阳”的历史渊源和沿革去解释的话,红卫兵未必听得进去。当然也可以用行政命令来压服,但效果也不会好。周总理赋予“射阳”二字 新的含义,使红卫兵心悦诚服。我们听故事的人现在也不得不击节赞叹呀!  
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你们中国人口众多,你知道你们中国有多少个厕所吗?”这是一个非常刁难的问题,总理是管理国家大事的,怎么可能去调查全国有多少个厕所呢?大家都在瞪大眼睛等着周总理的回答。  
周总理不假思索:“两个。”  
这位西方记者有点纳闷:“你们中国人口周密,只有两个厕所怎么行呢?”周总理说:“我们中国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男人,一种是女人。所以我们的厕所只需要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就已经足够了。”周总理就是这样轻描淡写把这西方记者打发了。  
有一次欧洲的外交官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你们中国每年发行人民币的总额是多少?”这是国家机密的问题,哪个国家财务会公开向外透露呢?这分明是想让周总理出丑。如果总理说出一个真实数字是泄露国家机密,如果随便编造一个数字有损国体。众人面面相觑。周总理马上回答:“中国每年发表的人民币总额是:十八元八角八分。”总理的才思敏捷不得不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样的回答既不泄露国家机密,也是一个真实的数字难道不是么?以前的人民币只有“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 角、5分、2分、1分”这个数字加起来总额不就刚好是18元8角8分么?  
还有一次周总理出国访问时,在对方的宴会上有一道汤,从上面看不到热气上升,周总理没有留意其中的成分,舀一勺到嘴边被烫了一下,原来这汤上面是滚热的油。热油是看不到热气但温度非常高。如果没有接触很难辨认出温度的。这国家领导居然想出这么绝的手段。过一段时间这位国家领导访华时,周总理亲自出马,为他做了一道“热呼呼”点心--- --油炸“冰棒”。周总理当着这外国领导的面命人拿来“热气上升”的冰棒,来到一锅滚热的油边,总理在冰棒外面涂上一层厚厚的面粉,再往油锅里一放立即捞起,这时候面粉刚好被炸成干面皮包着冰棒,冰棒既不融化又可以看到“热呼呼”的样子。总理把这“热呼呼”的冰棒递给这外国领导,这人因为曾经用热汤烫过总理,这回又看到是刚从油锅里捞上来,接过手后不敢立即吃,先拿到嘴边慢慢吹气,不管他怎么吹“热气”依然不减。过了一会他才大胆的放进嘴里咬了一口,结果被冻得打了一个哆嗦……  
还有一次一个外国嘉宾问周总理:“总理先生,你见过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吗?”有点  
想嘲笑的意思,以为自己见过美女如云,周总理不近女色不可能知道世界第一美女的名字的。周总理说:“见过!”对方问:“是谁?在哪里?”周总理说:“是我夫人,在我家里。”对方哈哈大笑:“尊夫人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周总理说:“是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在我眼里我的夫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否则我也不会娶她。”总理是世界上少有的好男人,当他的夫人知道自己无法生育的时候,主动要求总理纳妾,可以为周家传宗接代,可周总理坚决不娶,并且告诉夫人:“中华人民的儿女都是我的 儿女。”  
在日内瓦会议之后,国际外交界盛传,在杜勒斯和周恩来首次发言的这天,他们两人不仅在会议上激烈交锋,会场外甚至发生了杜勒斯拒绝和周恩来握手的事。  

美方关于此事的记载美国代表团的重要成员,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亚历克西斯·约翰逊在1984年出版的回忆录《大权之所在》一书的204页上这样写道:  

就在关于朝鲜问题的第一次会议(1954年4月27日下午——原文如此,此系美国东部时间,与日内瓦时间有一天的时差——本书作者注)间隙,发生了一桩意外的事,它在此后多年一直困扰着美中关系。  如此说来,在“握手”问题上,倒是中国方面曾拒绝在先,因而去日内瓦时作了预案。  

握手风波的历史意义日内瓦会议的参加者、后来担任总理助理的熊向晖同意王炳南的说法。他在1997年第4期《百年潮》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传闻》的文章,回忆说:4月26日下午日内瓦会议举行首次会议后,艾登走过会场与莫洛托夫握手。这时,莫洛托夫把身边的周恩来介绍给艾登,艾登马上把手伸给周恩来,两位外长很热烈地握了手。  

这天会后,英国代表团成员、英国驻北京大使馆代办杜维廉找到他的熟人、中国代表团成员、中国外交部西欧非洲司司长宦乡。杜维廉说,艾登外相有一个设想,在第二次会议的会前或会后由艾登介绍杜勒斯与周恩来相识,彼此握手致意。如果周恩来总理同意,艾登再派人征询杜勒斯的意见。  

宦乡即请示了周恩来。周恩来答复说,他赞赏艾登外相的设想,既然在一起开会,理应互相接触。他愿意经艾登先生的介绍,与杜勒斯先生握手致意。  

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周恩来有意在日内瓦打开对美关系的僵持局面。如果杜勒斯接受这个建议,中美关系的篇章中有许多页将不是后来的样子。  

可是,杜维廉在第二天上午找到宦乡说,杜勒斯先生已经表态,他拒绝与周恩来握手。  

熊向晖回忆说:“有没有周恩来与杜勒斯在会议期间碰面,周恩来主动伸出手来,而被杜勒斯拒绝的情况呢?我可以肯定地说,没有。”  

日内瓦会议的参加者李越然也向本书作者指出,当时并没有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事情发生。  

然而,对这件事的叙述或转述却出现在大量的外交史著作中,成为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过程中引人注目的事件。周恩来本人在同外宾谈话中多次谈及此事,甚至在作大报告时也讲过。比如,他在1958年4月15日的全国外事工作会议上就说过:“我们不能像杜勒斯那样笨法,到了日内瓦还规定一条:不许握手。”  

对此事印象最深的大概莫过于首次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2月,他在飞往北京的航程中对工作人员说了6点,要他们在飞机到达北京首都机场的时候不要紧跟着他出舱门,要让美国总统独自与周恩来握手,以弥补当年杜勒斯失礼。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在北京着陆以后,他即和夫人走下舷梯。这时,周恩来正在寒风中等着他。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尼克松担任美国副总统,他对此事的记忆总归是有依据的。  

为了探求此事究竟,本书作者曾在美国国家档案馆仔细查询,后来又细阅了美国国务院汇编的《1952-1954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日内瓦会议文件专辑》,愿意负责任地说,没有查阅到可以证明曾有此事发生的档案。  

其实,不管“握手”的具体细节是否存在,都无损于周恩来的形象,也不影响人们对当时美国对华政策的判断。杜勒斯无视中国代表存在的态度,使美国与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握手的机会消失了,中美两大国家继续彼此隔绝与对抗,待到周恩来和尼克松日后来弥补这段隔绝岁月,已经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了。从宏观大局来说,当时的杜勒斯确实不愿意与周恩来握手,这个“说法”本身是具有历史真实性的。
事实说明,兜里准备一块手帕还是挺重要的。
呵呵,很强悍!
话说开始关注总理就是从这个故事开始的,那块手绢被刻画的很昂贵呢,杭州丝绸呢!
昨天北京台播出的那个解密档案,非常好看。总理不亏是外交高手,跟美国谈判还得帮尼克松摆平他的国务卿!超级厉害!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