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9年1月中旬的一天,上午9点,屈武和周恩来在曾家岩50号见面。坐定之后,周恩来开门见山地说:“关于你的情况,王炳南同志和王若飞同志都向我作过介绍;前些时候,廖承志同志从香港来信,也谈到了你,你们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其实,我也多少知道你的情况。我们同岁,都生于1898年,而且是南开同学,只是我比你早一些。你留苏12年真不容易啊!现在举国抗日,我们十分欢迎你回国参加抗战,大干一番事业。今天请你来,就是想听一听你有什么打算。”屈武说:“我在途经香港时,找到廖承志同志,作了长时期的谈话,详细向他汇报了我在苏联的情况,并向他提出恢复我的中共党籍的请求。他当时没有明确表态,说他给党中央打招呼,回国内研究解决。现在,我还是请求恢复我的中共党籍,我的工作应该由组织来安排。你知道,我和刘伯承、左权都是在苏联学军事的,还是让我上前线带兵打仗吧。”</P>
< >周恩来没有马上回答,看着墙上的中国地图,半晌,才说:“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江河湖海,都有它们各自的位置。在革命阵营里,每个革命者也都有他们各自的位置。特别是当今中国人才难得,对于栋梁之材,有个最佳位置的问题。拿你来说,你的最佳位置在哪里呢?”屈武一时语塞,答不上来。</P>
< >周恩来进一步说:“恢复你的中共党籍,好不好呢?当然也好。上前线打仗,好不好呢?也好。但是,我认为,以你的学识,以你的经历,特别是以你的社会关系,你的最佳位置,还是站在党外,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为好。这样,你的贡献也许会更大一些。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危险,到时机成熟再重新入党不迟。中国革命有多条战线,统一战线就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战线,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们考虑再三,你是最合适的人选了。眼下,中共南方局刚刚成立,国共合作工作,统战工作,亟需大力开展。你同国民党上层人物有广泛联系,且有些人与你关系很深,这就是你搞统战工作的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嘛!”</P>
< >周恩来继续说:“比方说于右任先生吧。我对于右任先生是很尊重的,我同他有过交往。抗战开始后,南京尚未沦陷时,一天,我和朱总司令同去拜访于先生。谈话内容甚广,他招待我们晚餐。临行之时,我对于先生说:‘我们要办《新华日报》,你是中国最早的报人、当代的书法大家,请你写个报头。’于先生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一早,我派人送去一卷宣纸。于先生马上动笔。写了几幅之后,总感觉不够满意。共写了19幅之多,并对那位同志说:‘全拿回去选一幅好了。’由此可见于先生对《新华日报》的重视,对国共合作的真诚。”</P>
< >屈武插话说:“你请于先生题写《新华日报》报头一事,他曾对我谈过。他说;‘迄今为止,在我所题写的诸多报头、匾额中,数《新华日报》写的遍数最多。这是周恩来先生请我写的呀,真担心写不好!’”</P>
< >周恩来说:“于先生一贯拥护国共合作,这一点十分难能可贵。但是,他也有缺点。在某些关键问题上,他有时态度不够坚定,旗帜不够鲜明。于先生是你的老长亲,你应该爱护他,首先在政治上帮助他。要帮助他认识两党合作团结抗战的重要性,对这方面发生的重大问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积极的态度。还有,你同蒋经国的关系也很深,能不能通过他来给他父亲一些影响呢?于右任和蒋经国在国民党上层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而你对他们二位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你在这方面是可以发挥作用的,不过要注意方式方法。听说你有时不免有些急躁情绪,今后还是要注意。”</P>
< >接着,周恩来详细介绍了抗日战争的形式,延安的情况,还向屈武介绍了毛泽东的重要言论以及中共中央的有关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243页)</P>
< >1941年2月4日,周恩来和张冲一同来到国民党扣留报纸殴打报童的现场,经过反复交涉,取回报纸,周恩来把剩下的报纸当场散发给周围的群众。周恩来特意留下一份报纸,第二天托屈武转交于右任,并在报头出亲笔写了“于右任先生惠存,周恩来”几个字。周恩来对屈武说:“请你把这张报纸转交于先生。并告诉他,这是我从国民党反动军警手里夺回来的,给他留个纪念吧!《新华日报》是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惟一的党报。我请于先生题写报头,他欣然应允了,并且连写19幅之多,请你再次向于先生转达我的钦佩之意。”(248页)</P>
< >1949年4月16日,清晨4点,周恩来找屈武谈话。一见面,周恩来就说:“张文白(张治中)先生告我,你和黄绍竑今天将返回南京。我找你来,有两件事要和你谈一下。一是关于于先生(于右任)北来的问题,一是关于新疆部队将领问题。”屈武说:“国民党代表团已经决定请于先生暂缓来平。”周恩来道:“这个我已经知道了,昨天张文白已向我谈过。我当时对他说:于先生现在能来北平,很好嘛!我们欢迎他来,你为何要阻止呢?张文白再三说明他不同意于先生此时北来的理由,我也不便过事干涉。”屈武说:“在这个问题上,我看代表团多数人同意张文白的意见,我也不便表示不同意见。”周恩来说:“南京政府批准这个《国内和平协定》的可能性很小。我们考虑,将来决裂了,如果于先生在北平,那就请他留在这里,不再返回南京。现在他既然不能来平,你到南京后,请你马上告诉于先生:如果南京拒绝批准这个《国内和平协定》,我们解放军决定本月20日渡江占领南京。希望于先生留在南京不要动,到时候我们会派飞机接她来北平,将来同张澜、李济深和沈钧儒等人一道组织新政协,我们一同合作。”(425页)</P>
< >1961年3月中旬,于右任给香港的吴季玉写信说他的老伴将要过80大寿。章士钊得知后,给周恩来写信。周恩来将信转给屈武。1961年4月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办公室主任罗青长给屈武打来电话,说:“这封信是总理特意转来要我送给你看的。总理决定让你到西安去,以女婿的名义为于夫人做80大寿。总理对章士钊先生的这封信十分重视,本想找你来亲自叮咛这件事情,但因近日外事活动过忙,才特别让我转告你。”屈武想到于夫人的寿辰刚过一个星期,便对罗青长实话实说了,并说:“陕西的风俗,可以补寿。你请示总理,于夫人寿辰已过,是否可以要我到西安为她补行祝寿?”过了一会儿,罗青长打来电话,说:“已请示总理,陕西既然有此风俗,总理同意你去给于夫人补寿。总理说:我们决不能为这件小事使于先生心中不安。总理交代,要你把儿子北大和儿媳梅君一同带去。总理还要我问你,于先生还有没有亲眷在北京?”屈武说:“于先生在北京没有其他亲戚。他有个外甥周伯敏现在上海,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请向总理请示,是否要通知他也到西安祝寿?”几分钟后,罗青长回复说:“总理同意周伯敏也去。我已根据总理的指示,通知中央统战部作具体安排,你可以和统战部副秘书长李金德同志联系。”(536页)</P>
<P>《屈武回忆录》,陈江鹏执笔,团结出版社,2002年9月</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0 23:38:0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