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50年1月1日凌晨,周恩来将罗瑞卿(公安部部长)、杨奇清(公安部副部长)、滕代远(铁道部长)召到西花厅,安排和苏联大使罗申去苏联的事。其间杨奇清问:“总理!这次是总理和苏联大使同乘一辆专列,车厢编队顺序应该怎样排列?”周恩来说:“一个大使是一个国家的全权代表,应当享受最高规格的待遇。一般,外国元首的车厢总是紧挨着餐车的。这趟专列只有一个餐车,却有我的车厢和大使的车厢,而我是主,他是客,既不能委屈了主,也不能委屈了客。因此,车厢编队顺序应定为:总理车厢--餐车--罗申车厢。”(235页)</p><p>1月3日,周恩来和罗瑞卿、随员、苏联大使罗申到达车站。杨奇清、滕代远、任远(铁道部公安局政治保卫处处长)、冯纪(公安部十局局长)立正向周恩来敬礼。周恩来笑着向他们招手,又一一指点着向苏联大使罗申介绍:“罗申大使,我来向你介绍一下。这是我国公安部副部长杨奇清同志,这是我国铁道部长滕代远同志,这是铁道部公安局的任远冯纪同志。”苏联大使与他们一一握手。罗瑞卿对周恩来说:“总理!为了高度保密,中央领导同志一律不来车站,只有我给您送行了。”说着立正向周恩来敬礼。周恩来与罗瑞卿握手告别,随即与苏联大使和两个随员登上专列。杨奇清等人也一一与罗瑞卿握手告别。这时周恩来发现车厢编队顺序违反了规定:不是总理车厢--餐车--罗申车厢,而是餐车--总理车厢--罗申车厢。周恩来追问原因。原来是铁道部负责维修专列的干部擅自作主,将车厢编成现在这样的顺序。周恩来生气地说:“下面的干部不懂外交礼节,要好好教育。”并坚决下令将车厢重新进行了编队。(237页)</p><p>1952年,杨奇清被派往中南地区解决中南地区公安部的问题。临行前,周恩来将他召到西花厅,对解决中南地区公安部的问题做出具体指示。在谈完了工作之后,周恩来问:“还有什么困难没有?”杨奇清习惯地回答:“没有。”周恩来摇了摇头,说:“肖彬同志(杨奇清的妻子)不是住院了么?病得不轻嘛!”杨奇清说:“组织上会安排的。”(286页)</p><p></p><p>《杨奇清传》,刘星宜,群众出版社,2006/1</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4 10:01:1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