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1939年11月7日,延安中央医院正式宣告成立。延安中央医院从筹建之日起,就受到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支持和关怀。1940年春,周恩来从苏联治病回到延安后,曾来中央医院视察。他听说医院的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奇缺,就表示回到重庆一定想办法。回重庆后,周恩来马上通过宋庆龄、史沫特莱等友好人士,募集到一批药品、器材运回延安。特别重要的是,周恩来还从大后方输送了一批医务人员到延安中央医院工作。

    中央医院还通过一些老关系,在重庆搞到了一些延安奇缺的伤寒和副伤寒甲、乙菌种。何穆听说周恩来将于近期回延安,就写信请他设法把菌种带过来。于是,周恩来亲自担当起带菌种的任务。他考虑得非常细,为了保障这些活菌种的安全,他将三管菌种都放在自己的上衣口袋里,一路小心翼翼。到延安后,他立即打电话告诉医院,菌种已经安全抵达。

    周恩来在重庆,还吩咐有关人员注意购买一些医学方面的杂志。他每次回延安的时候,就把这些购买到的医学杂志带回延安。据李坚回忆:“每当魏一斋收到周副主席送给他的齐鲁大学校刊等与医学学术相关的读物时,心中总有说不出的高兴。”
<<中共领袖与延安中央医院的往事 >>
--------------------------------------------------------------------------------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8月08日 06:07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N久没有更新了~~~~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原帖由 泥巴 于 2007-5-11 20:22 发表
……认知总理是在小学时学的<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听长辈说地周恩来总觉得他是一个神,一个常人无法做 ...
他不是神,也不是普通人~~~~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周恩来总理在1969年至1973年间,先后6次针对地铁的安全问题作出批示,要求对地铁的一些具体安全问题:如漏电、失火、瓦斯窒息、上下车失脚、出入口拥挤等都要予以重视。安全问题如果解决不了,暂时不忙公开宣布运营。
欧阳予倩复排30年代的《潘金莲》,周恩来说“这戏影响不太好”,于是之当面敢和他争辩。戏决定不排后,周恩来吩咐不让消息见报,怕“欧阳老身体不好”,看了难过。
   有一年除夕也是周恩来和大家一起度过的,谁和谁是一对他都门儿清。他会出其不意地访问演员宿舍。有一天去了,只有林连昆在睡觉,正紧张着,周恩来笑说:“快把窗户打开,味道不好。”
============================================
             三联生活周刊          <<话剧百年:北京人艺沧桑 >>
“周总理对待我们演员都特别随和,当天演出休息时,我们几个演员都跑到了总理身边。”李绮回忆,“在那之前我曾经随团为总理演出过几次,所以总理认识我。我记得当时总理一看到我,就用天津话问:‘刚吃的嘛?’当时把我们几个演员都逗笑了。”

    据李绮回忆,当时周总理特别喜欢《毛主席来到咱农庄》这首歌,但还不会唱,于是总理提出让李绮当场教他唱这首歌。“当时总理对我说:‘小李啊,刚才你唱的这个歌我喜欢,教教我。’我就一字一句又唱了一遍。当时总理听得特别认真,还不时地问我一些细节。总理的记性特别好,没一会儿就都会了。然后还和我们演员一起合唱了这首歌。”虽然已经年过古稀,但当时的情景李绮仍历历在目。

  人民网.天津视窗
197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待外宾的时候,发现记者们长时间站着,从会见开始到宴会结束,非常辛苦。他吩咐服务员在宴会厅里加一张桌子,让记者们吃饭。此后,每次接待外宾,都会在宴会厅的一旁设置一桌“记者席”。
一次,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接待外宾。外宾入场拍摄完成后,记者们都坐到记者席。席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一名记者打开一瓶酒,很多记者举杯,中央电视台灯光师张敬邦也喝了一点,脸上有一点发红。按当时的程序,主宾双方先吃饭后讲话。致辞过程中,周总理闻到了有些记者身上的酒气,脸色立刻严肃起来,但什么也没有说。外宾离开后,周总理留下了全部记者,严厉地说:“你们看看你们的脸,这会造成什么影响!”他让服务人员拿了一瓶茅台酒给现场记者斟满,说这次让你们喝个够,以后再也不许饮酒了。

北京晚报 2008年1月7日
1963年元月,锡兰(现在叫斯里兰卡)总理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夫人访华,周总理陪同,我们跟随拍摄。班夫人到杭州,在梅家坞参观、座谈。梅家坞是出龙井茶的好地方,主人给总理上了杯茶,总理马上把这杯茶转给了正在旁边抱机等待拍摄的摄影师韩德福,他说:“你们拍电影的同志很辛苦,先喝这杯茶”。

1965年盛夏,乌干达总统奥伯特访华,在上海参观工业展览馆时,女摄影师舒世俊的机器突然“卡片”了,她蹲在地上排除故障,我站在她的身旁干着急。这时,总理走过来关切地问:“出问题了?”我赶紧说:“卡片了,马上就好。”随后总理对我说:“我老早叫你们换16毫米的机器,你们就是不换,35毫米的机器太重,一个女同志扛着,怎么吃得消!”这天天气特别热,那时宾馆里也没有空调,总理的衬衣被汗湿透了,一位女服务员把一条毛巾送给总理擦汗,总理指着舒世俊说:“我不要,给摄影师,他们太辛苦了!”这时,舒世俊刚把故障排除,提着机器往前跑,追赶奥伯特总统。这位女服务员,按照总理的指示,在展览大厅里,一遛小跑追赶舒世俊,给她送毛巾。



奥伯特总统到了广州,广东省负责人举行欢迎宴会,记者席被安排在宴会厅的角落里。宴会开始不久,总理端着一杯酒离开座位——总理在宴会上的一举一动,都是很引人注意的,许多人都看着总理端酒走下座位往哪里去?这时,总理直冲记者席过来,我们全桌的人都站起来了,总理非常亲切地说:“拍电影的同志,新华社的同志,搞环卫工作的同志,你们辛苦了,来,我陪大家喝一杯。”说着,他先一饮而尽,笑眯眯地看着在座的同志一个个把酒饮完。总理的这几句话,像一股电流热呼呼地传遍我全身。我的血沸腾了,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一天的劳累,被总理这几句热情抚慰的话一扫而尽。

缅甸总理奈温访华,总理陪同往昆明为奈温送行。返回北京时,正是中午12点,有关人员向随行的工作人员宣布:“到北京了,机场没有给诸位准备午饭,请你们各自回家吃饭。”

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下机后,先进餐厅,看到只给他们两人准备了餐具,其它桌上空空如也。总理问:“随行的工作人员午饭怎么安排的?”有关同志回答:“到北京了,请他们都回家吃饭。”总理听了很不高兴地说:“我也到家了,也可以回家吃饭。”安排午饭的同志听了总理的话,十分尴尬,回答说:“我去请他们进餐厅。”这时,我们都在停机坪上往汽车上装机器、器材和行李,就听负责安排午饭的同志边跑边喊:“你们不要走,总理请你们吃饭。”

1961年7月1日,是党诞生40周年纪念日,中央在人大会堂开纪念会,少奇同志作报告。少奇同志报告时,全场一片寂静,摄影师正在紧张地开灯拍摄。就在此时,一个一万度光的灯泡爆炸了。一声巨响,全场都被震惊了,这个漏子捅得实在不小,我被吓出了一身冷汗。负责警卫的同志找到了我,把我带到大会堂旁边的湖南厅,训斥我们事先检查工作不仔细,出了这样大的漏子,要我们认真写出书面检查。我被训得抬不起头来,无地自容。就在此时,中央警卫师的谷师长进来了,他语音和蔼地说:“王永宏同志不要怕,总理给你们挡驾了。总理说灯泡质量不好爆炸了,他们就是扑上去抱着灯泡,也不能阻止爆炸,不要过分地责备他们。”

王永宏 《跟随周总理拍电影》 新闻电影制片厂 2007年8月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99书城DM
卷首语  阅读的艰辛之八
很多朋友告诉我,《阅读的艰辛》这组随手写下的小文,在读者中影响不小。既然如此,那就继续写一些吧。
我曾经讲到在文革灾难中到农场劳动时为读一本书的艰辛。这种状态,在林彪事件后发生了变化。周恩来总理力主大学复课招生,来弥补因停课所造成的损失。他陪同埃塞尔比亚皇帝来上海时顺便指示上海,文科复课的教材,不能仅仅用“样板戏”和领袖著作,而需要用真正的文学家鲁迅的作品,于是立即成立了一个“鲁迅作品教材编写组”,由各所文科大学派教师参加。我受我所在的上海戏剧学院派遣参加了这个教材编写组,,写了鲁迅在广州几个月的一段生平,又为辅助教材胡适的生平写了一个开头,就因父亲生病,离开了这个教材组。
与这个教材组的成立同时,周恩来总理又指示成立了二十四史标点组,《汉语大词典》编写组,《中国历史地理集》编写组等。不少知识分子受尽折磨后一听到恢复文化的号令立即集合,埋头写作,知道今天想来还十分感动。
对我来说,参加教材编写组的最大收获,是又获准可进图书馆了。教材编写组在复旦大学,因此进的是复旦大学图书馆。那是一个书的海洋,站在藏书室门口我已经心跳不已,两眼湿润了。
顺便说一句,参与周恩来总理指示的这个教材编写组,这就是前些年报纸间几千篇文章批判的所谓我在文革中的“历史问题”。


99读书人俱乐部顾问团成员 余秋雨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