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总理

周总理事无巨细的工作态度很像诸葛亮,不过,社会背景的不同,两人的成就也不同。当然,两人是无法同日而语的。相信就是再过多久,人们也不会忘记他。
周恩来右臂受伤后,曾经住在陈学昭(著有《工作着是美丽的》)隔壁的窑洞,陈学昭开始并不知道,只听说隔壁住着一位高级领导人。一天中午,陈学昭在窑洞外做好饭,正要回去,恰好遇见周恩来走出窑洞。周恩来笑着和他打招呼:“写得怎么样啊?”“上午才写了几百个字。”周恩来用鼓励的口吻接着说:“慢慢写嘛!”过了两天,中午,周恩来的警卫拿着一只瓷杯,走进陈学昭的窑洞,笑嘻嘻地说:“这是周**自己做的,送给你们尝尝!”说着,把瓷杯递给她。陈学昭接过来一看,里面是两个“狮子头”,下面用一些大白菜垫底。

陈学昭离婚后不久,周恩来和邓颖超回延安时,陈学昭像往常一样去看他们,在他们那里吃午饭。他们给她带来了巧克力,给她的女儿织毛衣用的毛线和玩具。当陈学昭谈到她个人的事情时,周恩来第一次严厉地对她说:“你没有做错过什么事!就是这件事做错了!这个人是完全不适合的。我不了解J的为人和家庭;事实上,C是比较适合的,这一家人我都了解。”(J是陈学昭中学同学的哥哥,曾经和C及陈学昭一起在法国留学,两个人都有侠义之心,在法国多次保护过陈学昭。)陈学昭沉默片刻,说:“人家说C的父亲在农民银行有存款2万元。”“这是人家造的谣言,这是冤枉!C的父亲是个清贫的教育家!”周恩来严肃地说,“他又不想做官,挂个名,也是国民党故意拉拢他。”听到这里,陈学昭想起往事,觉得非常对不起C的父亲,不禁流泪了。“好了,好了!已经过去的事,不要再去想了!现在,吃这!”周恩来像哄小孩一样,从桌上的一包巧克力拿出一块塞给她。

陈学昭调到中央党校四部之后的一个夏天,是星期天上午。周恩来和邓颖超又回到延安,陈学昭又去看他们。一进门,周恩来微笑着对她说:“今天请你吃杏仁炒鸡丁!”陈学昭呆住了,心想延安怎么会有杏仁?邓颖超看她发呆的样子,也微笑了。吃午饭时,陈学昭看见一小碗嫩玉米炒鸡丁。原来食堂给他们送来了一只杀好的鸡,他们留下一只鸡腿。
我可不知道那么
细小的事情`
` 佩服你哟
他在所有人的生命中都留下了印迹

周总理真好

他的故事好感人呀!
1965年周总理访罗回国前,曾到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亲切会见全体工作人员及中国留学生,那些年轻学生一见总理,呼啦啦围上去兴奋得忘乎所以,有人竟使劲拉着总理的右臂一个劲地上下摇动,新华社记者理锐和几位老同志知道总理右臂有旧伤,赶紧上前劝阻给总理解围。握手之后,总理和大家照相,当这张合影拍照以后,一件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大家依然沉浸在欢声笑语中时,周总理突然问蹲在他前面的理锐说“大家都和我照过相了,只有那位灯光师还没与我合影,你去叫他过来和我合个影。”

   理锐赶紧去叫灯光师,灯光师一听简直惊呆了,被我妈妈拉着拽着过来与总理单独合了影,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了。周总理又特意嘱咐“洗出照片后,你要亲手交给这位同志。”后来理锐把照片交到那位灯光师手中,并告诉他这是总理特意交待办的时,那个同志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当时就泪流满面。

[ 本帖最后由 水木子 于 2008-4-24 19:21 编辑 ]
周总理1965年第一次访罗,有一次,新华社记者于明写好总理与罗马尼亚新任总统会谈的稿件后,拿给总理审阅,总理看后点了头。于明拿着第二天要见报、急需传给总社的稿件走了,总理随后想起应加一句话,就去追于明,刚好于明上厕所去了,周总理追进厕所,两人在厕所里把稿件又修改了一遍。总理在百忙中专门与分社工作人员合影留念。合影时,于明和理锐请总理坐在中间,总理偏偏要让理锐坐在中间,理锐和总理互相让对方做中间的座位,总理说“理锐同志,新闻工作者不要这样吗,很多新华社记者都知道,合影时我从来不坐中间。”结果只得依总理之意。

                                    于向真(于明与理锐的女儿)的博客                   http://blog.voc.com.cn/sp1/yuxiangzhen
飞虎队员林雨水是当年驾机起义的十二位国民党机长中唯一健在的一位,当年作为飞虎队的一员,他在中国天空痛击日本侵略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林雨水最得意的回忆是他和周恩来的两次握手,“这在飞虎队老飞行员中是唯一的。”

1945年,林雨水等五位飞虎队的飞行员在南京新街口的大街上散步。“我在街上买雪糕,突然发现周恩来先生和他的夫人邓颖超女士坐在小店里吃雪糕。我同周恩来打招呼,他也微笑地向我们招手。”

“我急忙翻遍全身找纸和笔,想请周恩来签名。找不到纸,我找到五张500元的法币。结果,周恩来微笑地在分别在五张法币上签名。”林雨水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周恩来用的是一只新华牌钢笔。

当时,林雨水把五张法币分给了在座的其他军人三张,自己保留了两张。现在,其中一张,他送给了南京周恩来纪念馆。2005年,最后一张签名法币他割爱给了一起出生入死的好友方守义。

林雨水第二次见到周恩来,他已经是总理了,那是在“两航起义”后。“两航”系原中国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央航空运输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经过抗日战争后期的“驼峰空运”和抗战结束之后的“复员运输”,到1948年,两航的运输业务已有很大发展。这一年年底,两航共拥有C-46、C-47、DC-3、DC-4和CV-240型飞机近百架,空地勤人员6780人,是国民党政权的重要空中交通工具。 1949年11月9日,中国航空公司10架,中央航空公司2架飞机起义。刘敬宜、陈卓林、吕明、查夷平等人乘央航潘国定驾驶的CV-240型(空中行宫) XT-610号飞机,于当日12时15分到达北京;其他11架飞机,由陈达礼领队,飞抵天津。同日,香港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2000多名员工通电起义。

林雨水是参加起义的12名机长之一。当天晚上,他与52名两航人员驾乘12架民用运输机由香港机场飞抵北京,获得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当晚总理未能第一时间认出他,但他是唯一带家眷投奔祖国的人,引起总理注意。到他走近时,总理认出他了,很高兴地拉着他的手说:“我们是不是在1945年见过面?”

他回忆说,与总理握手还有一件趣事,当时总理身边的人员看着我这样兴奋,及时提醒我:握手时不要力气太大,总理的右手骑马时受伤了。那些美好的时刻,林雨水至今仍记忆犹新。
1956年,卢嘉锡到北京参加制定我国科学发展规划。有一天他在北京饭店乘电梯,突然电梯门开了,进来一位中等身材的人。他一看,是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对他点了点头,亲切地说:“你是卢嘉锡同志吧!”第一次偶遇,日理万机的周总理不但认得自己,而且叫出了自己的名字!卢嘉锡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文革”期间,卢嘉锡被赶进了“牛棚”,被罚在实验楼里扫地、刷厕所。在那是非混淆的年代里,卢嘉锡正直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依然如旧。接受审查外调,他绝不搞“落井下石”,从而免除了一些人身上被强加的“罪名”,保护了他们。

1969年的一天,“革委会”突然宣布解除对卢嘉锡的批判,并准许他“下厂锻炼”“搞科研”,这的确出乎他的意料。多年后才知道,原来是周恩来在获悉卢嘉锡的境况后,嘱咐有关同志打电话给当时的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交代要“立即解放、安排工作”。

卢嘉锡原本就十分敬佩周恩来的高尚人格和伟大情操,这件事更让他牢记周总理的恩德。周总理逝世时,他万分悲痛。他始终不忘是周总理在最艰难的时候保护了自己,深情地借改动李白的两句诗来怀念周总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周公对我情!”
本帖最后由 水木子 于 2010-6-3 20:24 编辑

对于陈祖涛来说,总理对他总是有如父亲般的关怀,他们之间,也有着一些情感的牵绊。有人说,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陈祖涛回忆起了回国初期和总理的那次谈话:“1951年的夏天,我见到了周总理,和我一起的,还有和我一同回国的同学赵施格。总理说,下一步有些什么打算?我们表示要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总理很高兴,问我们,你们学什么专业的?赵施格说,是冶金学院毕业学钢铁的,我想搞钢铁。总理说,那好,鞍钢正在恢复建设,你就到鞍钢去吧。我则说,我是学机械的,我在苏联的主攻方向是汽车。总理说,那好极了,你再回苏联去,其中汽车筹备组正在苏联谈判,你以第一汽车厂代表的身份去参加谈判。就这样,在总理的亲自安排下,我成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第一名职工,从此开始了我为之奋斗终生的汽车事业。”

MSN汽车名人访 《中国汽车奠基人陈祖涛》
返回列表